APP下载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多重路径研究

2022-06-16徐林陈伊伦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展水平

徐林 陈伊伦

摘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受到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既有研究多关注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少有整体性解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文献回顾和实践调研揭示出政府支持、社区社会资本、组织合法性、党建引领、关键行动者能力及社会资源等因素都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QCA分析显示政府支持、关键行动者能力和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社会组织高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缺乏社会资源是发展滞后的必要条件。组态分析表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存在一果多因的多重并发机制,由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所构成的资源条件与关键行动者能力的因素组合共同决定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社区社会资本、组织合法性、党建引领则起辅助性作用。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水平;条件组合;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3-0051-14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自治中的载体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参与者。随着2017年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的出台,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大量涌现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程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有的组织发展良好,逐渐承担起服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职能,而有的组织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沦为“休眠型”或“僵尸型”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异性?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发展?现实中,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政府、社区社会资本、组织自身能力、合法性、组织内部的精英群体等因素都会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1-3],并且这些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问题是哪些因素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发展良好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哪些共同点?遵循着怎样的路径?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并分析和解释其发展路径,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边际贡献。

二、文献述评

对于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或者路径的相关探讨常被置于“国家——社会”关系之下,国家、社会力量的不同组合催生了社会组织发展的三种模式(或称之为三种路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认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决于政府支持与管控的力度,政府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社会组织则以“依附换资源”的策略方式获取政府的支持[4]。社会自主型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组织自下而上产生与发展,认为社会组织发展更应从社会汲取力量,保障公民结社权利、扩大中产阶级都能间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源和能力支撑[5]。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展模式认为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有赖于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协同,社区社会组织并不是政府的依附者,二者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总体而言,一方面,无论是“行政吸纳服务”[6]还是“互益性依赖”[7],社会组织的作用和生存空间得到了国家更多的重视和认可;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途径也更多元,这种同时受两种力量支持与约束的特点被学者总结为“双轨制”[8]。

在微观层面上,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多因素影响,相关研究汗牛充栋,概言之,制度环境、社会资本、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及关键行动者等都是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环境包括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有关部门的习惯性做法[9],政府政策和合法性影响着社会组织的发展。政策包括管理和扶持两方面,过度强调监管的管理政策会制约社会组织的成长,而宽松的合规性监管体制有助于社区社会组织自由成长[10];政府扶持政策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政府可通过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相关从业人员待遇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1]。合法性来自于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提出的规范、價值、标准和期望[12],与组织资源获取有着较强的关联,如邓宁华发现体制内社会组织可以利用国家合法性支持来获取社会资源[2]。

社会资本是个体或集体层面的社会网络、信任与规范[13],它从居民参与、协同合作与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为社区社会组织创造了生存空间。其一,社会资本增进了居民参与,社会资本沉寂导致社区尤其是转型社区中居民公共意识薄弱,参与严重不足[14]。其二,社会资本增进了社区协同,水平和垂直网络能够连接社区内外资源,打通社区与公共机构的合作渠道,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集体行动的能力[15]。其三,社会资本影响社区治理模式与治理效果,基层政府可通过激活与培育社会资本,提升社区治理绩效[16]。

组织内部治理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不仅能够规范组织的行为,保障其健康发展[17],还有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12],并且能够在制度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下提升组织绩效[18]。近年来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组织内部,党建有助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资源动员[19],将党的先锋引领作用融入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中,加强组织的责任担当和法治意识[20];在组织外部,党建使社会组织与更高层面的党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有利于增强组织合法性,使组织拥有“注意力竞争”优势[21]。

内外部关键行动者也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组织外部的关键行动者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它们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塑造了公共空间[22-24]。组织内部关键行动者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的创立者、领导者以及精英成员,他们对社会组织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特征等都会影响组织绩效[25],如崔月琴等发现草根组织中的“卡理斯玛”领袖确立了组织的行为模式与使命,并为组织带来资源与人脉[26],维系了组织的运行;特别是在服务型社会组织中,存在着精英依赖的运行逻辑,内部精英的资源、能力和价值共同塑造了组织[3]。这些关键行动者还可通过将外部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权威而形塑组织的治理模式[27]。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存在研究发现了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諸多因素,将其发展路径的探讨延伸至微观层面,然而这些因素不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影响复杂,而且各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如党建能够增强组织的合法性,而合法性的提升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获取资源。那么这些因素的组合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既往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略显不足。已有文献较多地关注了单个或某几个因素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但少有比较全面且综合的分析,而这对于揭示社区社会组织何以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实践部门提供更多的政策路径。

三、研究设计及变量建构

(一)研究设计

综上,本文提炼政府支持、组织合法性、社区社会资本、党建引领、关键行动者能力五个自变量因素,通过调研和研讨,将组织自身的社会资源纳入,由此建构了六个自变量的分析框架。参考Crilly制作编码手册处理案例数据的方式[28],沿着“预调研——原始数据编码——测量方案——变量赋值”的逻辑顺序进行变量操作化处理。由于不执着于探究单个变量产生的“净效应”,而是试图回答哪些条件组合能够带来期望的结果[29],探求某些因果路径,因此QCA方法比较适合本文研究目标。具体而言,本研究选择csQCA作为研究方法。因为一方面,案例的文本数据适合转换为二分变量,案例数与条件数相匹配有利于推断有限多样性意义的条件组合[30];另一方面,csQCA相较于其他QCA方法,对数据较不敏感,在案例数有限的情况下能有效保证结果的稳健性[31]。

QCA方法需要10—60个案例数以及4—6个条件变量[32]。经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以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在杭州市G区和宁波市Z区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各种文字资料10余万字,从中梳理出17个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样本案例(见表1)。

(二)变量及操作化处理

1.因变量。本研究建构了一个包括四项指标的指标体系评价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其中财务绩效和顾客绩效两项指标借鉴了许鹿等对社会组织绩效、Johansen和Leroux对社会组织有效性的评估[33,34],组织规模和活动范围两项指标经由调研及充分研究确定。财务绩效和组织规模考察了组织自身发展状况,顾客绩效和活动范围考察组织有效性。财务绩效由两名组织成员对“组织财务状况是否能支撑组织发展”进行自我评估,顾客绩效由两年内关于该组织相关正面新闻报道的数量确定,组织规模根据组织专职成员人数确定,组织活动范围主要考察组织在社区、街道还是跨街道开展活动。根据评价情况和数据排列三等分点为每一维度赋值1—3分,发展水平总分为四项分数之和,总分在平均数之上可认为组织发展较好,赋值1,反之则赋值0。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由下面六个因素构成,具体而言:

政府支持。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资金[4],鉴于样本社区社会组织普遍得到了场地支持,本研究将社区社会组织获得资金拨款、政府购买或公益创投的情况赋值为1;将无政府支持、仅有场地支持赋值为0。

社区社会资本。从组织个体层面来探讨社区社会资本,将社会组织作为个体来理解,而测量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是否得到实质性帮助是评估个体社会资本的方式之一[35],因此样本组织能够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或能够得到社区内其他组织信息和资源支持的情况赋值1,否则赋值0。

组织合法性。组织合法性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分别考察社会组织是否服从规则制度、是否被业内认可、是否得到政府公众认可[36]。就本研究而言,认知合法性即“是否得到政府公众认可”比较适合考察组织的合法性,换言之,政府鼓励其成立、影响其宗旨,在组织成立之初提供资源支持可被视为认可该社区社会组织,因此赋值1,否则赋值0。

党建引领。有的社会组织由关键行动者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按时开办党建活动,有的社会组织则存在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清、缺乏强有力的行政依托、活动开展不正常等问题[37]。样本若出现组织实际领导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建活动每月按时开展中的任意一种情况,赋值1,否则赋值0。

关键行动者能力。社区社会组织往往对以领导者为代表的关键行动者有着能力依赖,其中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最重要,如宋程成将社会组织领导者拥有连续5年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有管理背景的赋值标准[38]。关键行动者有连续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相关业务领域从业背景的情况视为关键行动者具备管理能力或专业能力,赋值1,反之赋值0。

社会资源。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具有异质性,将社区社会组织有母公司(组织)资源支持或组织成员自我筹集资金能力超过公益创投最低标准(每年2万元)的情况视作社会资源充沛,赋值1,否则赋值0。

四、数据分析

(一)真值表构建

为保证数据可靠性,本文参照三角验证,利用不同信息源进行相互验证,并根据编码要求构建真值表(Truth Table)(见表2)。

(二)单一条件的必要性与解释力分析

一致性(Consistency)与覆盖率(Coverage)是判断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关键指标。一致性是指出现特定结果变量的案例多大程度上共享了某一条件变量或条件变量组合,一致性大于0.8可认为该条件变量是导致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大于0.9则为必要条件。覆盖率是指某个条件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特定结果的出现,覆盖率越高解释力越强。一致性公式和覆盖率公式分别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当X与Y十分接近时,条件变量X对结果变量Y就表现出了高一致性与高覆盖率。

(1)Consistency(Xi≤Yi)=∑[min(Xi,Yi)]/∑Yi

(2)Coverage(Xi≤Yi)=∑[min(Xi,Yi)]/∑Xi

单一条件必要性和解释力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三)组态分析

根據资源依赖理论,本文首先考虑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两种资源的影响,并在替代性机制中考察政府支持*党建引领的作用①。然后根据政府支持和关键行动者能力是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这一结果,在引入反事实分析中将这两项变量设为“Present”,将其余变量设为“Present or Absent”,即出现高发展水平时必定存在政府支持和强关键行动者能力。结果显示复杂方案共有四条路径,简单方案共有两条路径,中间方案共有四条路径。复杂方案、简单方案或是中间方案及其相关路径的一致性、覆盖率均为1,表明分析结果解释力强(见表4)。

非对称性是QCA分析的重要假设,按照这一假设,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发展良好路径的反面。因此,对发展滞后的结果进行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复杂方案共有三条路径,简单方案共有两条路径,中间方案共有三条路径(见表5)。

上述分析分别采用不同一致性标准和删减案例数的方式重复操作,运行结果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②。

(四)进一步解释

首先,对单因素的阐释。分析显示政府支持、关键行动者能力和社区社会资本是高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源是低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

政府支持有着高一致性(0.91)与高覆盖率(0.91)。政府掌握着丰富的资源,社会组织往往会主动嵌入政府[4],以期获得资源保障,同时,政府支持也拓宽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赋予其从事特定公共服务的合法性。

关键行动者能力有着高一致性(1.00)与高覆盖率(0.92)。首先,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主要依赖领导者亲力亲为,组织能力往往是关键行动者个人能力的延伸,因此,关键行动者的能力与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发展。其次,关键行动者的强能力有助于组织获取政府支持,数据分析显示,关键行动者能力对政府支持有着高一致性得分(0.91),通过了必要条件门槛。

社区社会资本有着高一致性(0.91)和低覆盖率(0.77)。高一致性表明利用好社区社会资本的社会组织有着更好的组织发展,但是低覆盖率表明这一变量缺乏强解释力。

~社会资源对于低发展水平的解释有着高一致性(1.00)与低覆盖率(0.60)。高一致性表明,所有发展滞后的社区社会组织都表现出缺乏社会资源这一共同特征,但是,低覆盖率质疑了该变量的解释力,换言之,缺乏社会资源条件并不一定就会限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或可通过其他路径弥补资源禀赋劣势。

其次,对因素组合的阐释。复杂方案拒绝分析逻辑余项,结论通常比较保守,简单方案容易丢失组态上的信息,相较而言,中间方案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保证。因此,选用中间方案进行讨论。同时出现在中间方案和简单方案中的条件为核心条件,出现在中间方案中但未出现在简单方案的条件为辅助条件[39](见表6)。

在高发展水平中间方案的四条路径中,前两条以社会资源为核心条件,定义为“资源依赖型”。其中路径1(H1)以社会资源为核心条件,政府支持、组织合法性、关键行动者能力和~党建引领为辅助条件。在调研的案例中,有一类社区社会组织前身多为社区企业,负责人有着良好的社会资源和较强的行动能力,在基层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负责人改组原有组织成立了新的社区社会组织,与政府共同商定组织宗旨,具备良好的组织合法性,街道、社区往往通过购买服务或者公益创投的形式支持其发展。有45%的样本案例被此路径解释。路径2(H2)以社会资源为核心条件,社区社会资本、关键行动者能力和 ~组织合法性、~党建引领为辅助条件。该路径以社会力量为基础,主要依托企业与社会团体,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较强的关键行动者能力,负责人善于发现居民对于特定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需要,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本,并与其他组织加强合作。有9%的样本案例可被此路径解释。

后两条路径以政府支持*党建引领为核心条件,可界定为“政府推动型”。此类社区社会组织非常重视党建,善于汲取政府资源。路径3(H3)以政府支持和党建引领作为核心条件,社区社会资本、关键行动者能力和~社会资源为辅助条件。该路径下,组织中的关键行动者为突破资源瓶颈,一方面,深挖社区社会资本,积极与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以期从外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组织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希望通过党建活动取得社区党委和政府的信任,一些组织以此途径获得了政府的项目支持,有了较好的发展。有36%的样本案例可被此路径解释,其中9%的样本案例仅能用此路径解释。路径4(H4)以政府支持和党建引领作为核心条件,社区社会资本、组织合法性、关键行动者能力为辅助条件,体制内社区社会组织多遵循此路径。为提升社区治理绩效,街道或社区专门引进第三方企业或社区精英,以组织化的形式协助街道社区完成特定的治理任务。此类社区社会组织具备较强的组织合法性,得到比较充分的政府资源支持。由于其以街道或社区合作者的半官方身份参与社区事务,更容易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区别于H3,该路径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并非是要将其作为获取政府支持的一种策略,而是将其作为街道或社区合作者必须符合的要求。也存有小部分原属于H1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在发展中越来越多表现出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和能力,随着党建引领水平和社会资源利用程度的提升,成功过渡到H4。有36%的样本案例可被此路径解释,其中9%的样本案例仅能用此路径解释。

低发展水平的组态都可归为“资源匮乏型”,然而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路径1(NH1)以~政府支持*~社会资源和~关键行动者能力为核心条件,以~组织合法性和~党建引领为辅助条件,其特点是面临着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能力资源等多重困境,有50%的样本案例可被此路径解释,可见这是当前很多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的共同困境。路径2(NH2)以~政府支持*~社会资源为核心条件,社区社会资本、党建引领、关键行动者能力和~组织合法性为辅助条件,其特点是面临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双重匮乏,有16%的样本案例可被此路径解释。路径3(NH3)以~关键行动者能力作为核心条件,以组织合法性、~社区社会资本、~党建引领和~社会资源为辅助条件,其特点是关键行动者能力薄弱。该路径中,即使社区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帮助下勉强成立了,但由于关键行动者能力弱,自身又缺乏充足的社会资源,组织发展举步维艰,有33%的样本案例可通过此路径得到解释。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综上,资源与关键行动者能力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资源既可以是社会资源也可以是政府资源,这也充分验证了资源依赖理论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解释力。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二者还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互斥性,如H1和H2中,社会资源都是核心条件,但在H1中政府支持只是辅助条件,而H2中则是“存在或不存在”;在H3和H4中,政府支持是核心条件,然而H3中社会资源条件不存在,H4中社会资源是“存在或不存在”。这些说明政府资源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更加重要,有了政府支持,组织可以不需要社会资源,但是有社会资源的组织有时候还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关键行动者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为组织争取生存空间,他们常常通过党建工作与基层政府建立联系从而确定自己的合法性,甚至可以进一步获得基层政府的资源。

社会力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自身的社会资源而非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资源条件是组织发展的保障,而被大量关注的社区社会资本对其发展却影响甚微。党建引领在高水平发展路径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较多地依靠社会组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发展路径中作用并不突出,但是在政府支持较多的发展路径中,党建引领是获取政府支持和建立合作关系的有效方式。

对于“资源匮乏型”社区社会组织而言,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弥补资源劣势。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向H3路径转变,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合法性,以争取政府支持;或者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弥补资源劣势。对于关键行动者能力不足的社区社会组织则需要提升关键行动者的多方面能力。

五、结论与讨论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QCA方法探究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试图揭示其因果机制。单一条件的必要性分析表明,政府支持、关键行动者能力和社区社会资本是构成社区社会组织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社会资源是发展滞后的必要条件。组态分析结果表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一果多因的多重并发机制。由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所构成的资源条件与关键行动者能力的因素组合共同决定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

政府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主导性作用,但并不一定处于主导性地位,如在H1路径中,政府激发社会主体成立社会组织的动力,发挥“引导”作用;在H3路径中,政府在特定社区社会组织提出申请时予以一定的资源支持,发挥“回应”作用;而在H4路径中政府更是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引进第三方或社会精英,发挥“合作”作用。虽然上述三条路径显示社区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与政府支持有着较强的因果关系,但是很多时候政府并不必然地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总是表现为“行政吸纳服务”。

此分析结果也深化了对资源依赖理论的认识。政府、社会以及社区社会资本均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源,然而其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两者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互斥性,而后者多数情况下只是起辅助作用。近年来,先发地区的社区不断涌现出有着较好资源禀赋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并不完全依赖政府资源,相反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和要求下,基层政府对其反而有着更多的诉求。因此,建立在传统的资源依赖关系上的政社不平等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针对既有文献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尤其缺少社区社会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内部要素关联性研究的现状,本文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该框架揭示了社区社会组织内外部诸因素间的勾连,并且QCA分析显示了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如何影响着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分析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因果机制与多重路径。基层政府和社区可以根据属地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禀赋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使其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社区社会组织有着很大的地域异质性,本研究关注的只是先发地区的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缺乏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跨区域研究,从而揭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注释:

①本文剔除案例数小于1或一致性小于0.9的组态。

②稳健性检验有两条标准。一是采用不同稳健性检验方法所导致的一致性与覆盖率变化并无实质性意义改变,二是检验产生的组态解与原结果之间存在清晰的子集关系(C Q SCHNEIDER, C WAGEMANN.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参考文献:

[1]徐林,许鹿,薛圣凡.殊途同归:异质资源禀赋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J].公共管理学报,2015(4).

[2]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對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3).

[3]葛亮.精英依赖——一个社会服务型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2).

[4]孙发锋.依附换资源:我国社会组织的策略性生存方式[J].河南社会科学,2019(5).

[5]方俊.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境及出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2(9).

[6]唐文玉.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J].公共管理学报,2010(1).

[7]郭小聪,宁超.互益性依赖:国家与社会“双向运动”的新思路——基于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现状的一种解释[J].学术界,2017(4).

[8]胡薇.双轨制: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6).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9]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6).

[10]郁建兴,周俊,沈永东,等.后双重管理体制时代的行业协会商会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3(12).

[11]严振书.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促进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0(1).

[12]毛佩瑾.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及其对政策参与的影响——基于WL行业协会的个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20(9).

[13]石发勇.社会资本的属性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运作逻辑——以一个维权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8(3).

[14]李娟,林莉.转型社区环境治理中居民参与的逻辑——基于社会资本激活的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

[15] SQUAZZONI 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from the Bottom-up: The Rol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009(4).

[16]程秀英,孙柏瑛.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再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7(4).

[17]周俊,徐久娟.社会组织违规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5).

[18]叶士华,何雪松.理事会能够提升社会组织绩效?——基于全国691家社会服务类组织的实证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21(1).

[19]李健,郭薇.资源依赖、政治嵌入与能力建设——理解社会组织党建的微观视角[J].探索,2017(5).

[20]罗峰.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政党权威重塑的社会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21]沈永东,虞志红.社会组织党建动力机制问题:制度契合与资源拓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6).

[22]吴梅芳.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J].中州学刊,2014(7).

[23]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4]赵罗英,夏建中.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4(3).

[25]SOPHIA SU, KEVIN BAIRD. The Role of Leaders in Achieving Organisational Outcomes[J]. Personnel Review, 2017(3).

[26]崔月琴,袁泉,王嘉渊.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4(7).

[27]谭志福.公益孵化器:正确的诊断与错误的药方——兼论地方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2014(8).

[28]DONAL CRILLY.Predicting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in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Mid-range Theo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1(5).

[29]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

[30]AXEL MARX, ADRIAN DUSA. Crisp-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csQCA), Contradictions and Consistency Benchmarks for Model Specification[J].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2011(2).

[31]SVEND-ERIK SKAANING.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J].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2011(2).

[32]BENOIT RIHOUX, CHARIES C RAGIN.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 -mparative Analysis(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8.

[33]許鹿,孙畅,王诗宗.政治关联对社会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专业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行政论坛,2018(4).

[34]MORGEN JOHANSEN, KELLY LEROUX. Managerial Networking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Impact of Networking on Organizational and Advocacy Effectivenes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2).

[35]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36]许鹿,罗凤鹏,王诗宗.组织合法性: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选择性支持的机制性解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5).

[37]严宏.社会组织党建中的“事实”、“规范”与“价值”——基于新时代视角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9(3).

[38]宋程成. 领导人背景、商业联系与非营利组织理性化[D].杭州:浙江大学,2017.

[39]CHARLES C RAGIN.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Multiple Paths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17 Cases

XU Lin,CHEN Yilun

Abstract: The level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one or some factors, and scarcely touched up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 holistic mann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reveals that government support,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party leadership, key practitioner capacity and community social resources a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QCA analysis shows that government support, key practitioner capacity and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re necessary for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at the lack of social resources unavoidably results in the lagging of development. The configur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multiple concurrent mechanisms of one effect and multiple causes, a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resource conditions consisting o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capacity of key practitioners jointly determine the level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while soci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party leadership play complementary roles.

Key words: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level of development;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責任编辑:翟   祎70FFAFDB-0C2A-4FBA-BACB-665AD7332E44

猜你喜欢

发展水平
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论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河北省“新四化”协调水平实证研究
城市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