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2022-06-16张春美
张春美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良好发展,也能大幅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和兴趣、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思维特点优化教学、深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兼顾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等方面措施,全方位优化教学,打造以动手操作及实践为重点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生活实际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促使学生于实践中全面感受、深化体验、发展思维、创新探索,实现综合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更加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数学高效课堂,进而为数学教学的创新和优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一、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和兴趣
部分小学生习惯了在数学课堂乃至数学学习中认真学习重点知识、完成书面作业,却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意识和兴趣。这导致学生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与实践,并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实践化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数学教师务必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与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动手操作与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学习与作业上,尽量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大胆创新和操作,构建以理论学习、书面作业以及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全新课堂模式。尤其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以及合作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中有效参与到动手实践活动之中,全面强化他们的动手操作兴趣和意愿。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旨在引导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有效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带领学生基于教材对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利用格子纸、剪刀、尺子等工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钝角以及锐角三角形,并且剪的时候尽可能沿着格子纸的边线進行裁剪。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拼接,看看是否能拼出平行四边形,进而指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效探索、掌握和总结。通过这种将动手实践活动融合到知识教学中的方式,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
二、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思维特点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优化教学。尤其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合理优化教学,才能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从根本上保障教学实效。小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化,他们对生动直观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且认知水平高,对新知识的探究往往是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合理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逐步从具体内容深化对抽象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进行质疑、验证和探索。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了解相应的立体图形展开图,掌握相应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不管是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考量,还是出于契合学生先感性后理性思维特点的考虑,教师采取了指导学生裁剪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行裁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并通过将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方式深化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知和掌握,进而学会计算相应的表面积,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探究的能力。
三、深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在强调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实践应用需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数学教学中尽量深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生活化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掌握新知识、发展动手能力。尤其要考虑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生活化事物,从这些事物出发并构建生动、有趣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实践中高效学习、良好成长。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准备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组合图形,带领学生认识文具盒、小汽车、家的平面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在格子纸上绘画这些组合图形的形状,并尝试用剪刀将这些组合图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进而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化事物容易降低教学的难度。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思维意识较弱、数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差,往往难以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数学动手实践操作,需要教师适当进行指导与点拨。而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则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培养,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自身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并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凸显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指点与帮助下顺利完成动手实践任务,同时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创新思考、实践探索的良好机会。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国庆70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本市的地图等,并指导学生基于所展示的内容学会用行列、数对等确定位置。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并没有过多地灌输知识,而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让各个小组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深化对行列、数对的认知及把握,并在必要时提供指导与帮助,这样就很好地协调了自身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间的关系。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对提高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言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一定要坚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并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快乐、良好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并发展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小容,谭文静.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61-162.
[2]李绪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读写算,2021(34):179-180.
[3]邵瑞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