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植物学课程教学
——以植物叶的发育结构教学为例

2022-06-15金英善张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植物

金英善,张宇

(扬州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强调要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课程思政”教育质量,高等院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国高等院校面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迫切需要”[2],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虽然思政课是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的必修课,但是由于一次思政课的教学时间的延长化、教学内容的理论化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固定化,导致思政教育的教学收效甚微,仍然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试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巧妙融合,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植物学是受众面较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三全育人”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通过“植物叶的发育结构”的教学内容探索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合措施,以期为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效果,为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 思政元素融入植物学课程的价值

(一) 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植物学课程是园艺、农学、生物科学等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植物学课程系统比较庞大,知识点繁多,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教师在讲授植物学课程中,不少学生认为课堂节奏快、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植物学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导致学生对植物学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

另外,大一学生处于刚刚摆脱家长和教师束缚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处于极度自由的状态,有些学生出现学习懈怠、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等现象。并且在这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一学生很容易被网络或他人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误导,跟风、随大流、攀比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在讲授类似于植物学这样的必修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也“正处于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是建立正确三观的时期。塑造积极健康的三观,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从而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积极奋斗、乐观向上的有志青年”[4]。在育才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育德,使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立德树人”是根本,高校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底全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战役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表扬奋战在一线的“90后”“00后”医护人员,称赞他们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的新青年,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社会责任。新一代的青年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这就体现出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熏陶的重要性。

二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措施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这个关键词以来,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在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调查结果表明,许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和专业素养,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过程显得突兀、僵硬,即使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也没有达到很好地思政教育效果。植物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活以及大自然都密切相关,所以巧妙地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下面以“植物叶的发育结构”为例,探究将植物学与课程思政元素(表1)进行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表1 “植物叶”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维度

(一) 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让学生发现并且感受大自然及社会的美,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兴趣[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必须新颖而有趣。所以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图片以及精致的动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汲取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图展示叶的发生过程:在茎尖生长点的基部有一个突起,也就是叶原基,通过顶端生长成叶轴,再由叶轴通过边缘生长和顶端生长成幼叶。幼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部分植物没有托叶),最后通过叶柄的居间生长,幼叶生长为成熟叶。同样,对于叶的形态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典型的植物叶的精美图片进行阐述,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从而乐于探索植物的奥秘。

(二) 采用两两对比教学,感悟辩证统一思维

以两两相对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同植物的叶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和看待问题。所处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不尽相同。例如:完全叶与不完全叶、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叶、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叶等。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中都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三部分组成。但是两者之间又有不同之处: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多为平行脉、表皮细胞是纵行排列的近矩形的长细胞和短细胞来组成,气孔器是由两个长哑铃形的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组成;而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多为网状脉、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的扁平状,气孔器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肉组织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栅栏组织靠着上表皮,海绵组织靠着下表皮,是异面型叶;而单子叶植物的叶肉就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是等面型叶[6]。采用两两对比的教学方法,很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将叶这一部分零碎的内容系统化,也能够让学生将相似的内容区分开来[7],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统一法的魅力。辩证统一法,既培养了学生细腻、理性的思维,更能够让学生正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进行探究的勇气。

(三) 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树立理想信念

单纯讲解专业课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没有实质性的利用价值,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维度进行理解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树立人生理想以及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对于植物的叶而言,可以与农学、药学、园艺等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理解叶的主要功能之后,再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农业实践方面,通过叶的光合作用,要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要充分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在农作物早期尽可能扩展农作物的叶面积,但是密度不能过大,要合理运用空间。另外一些植物的叶还具有药用价值:枇杷叶可以降气化痰,枸杞叶具有清热止渴的功效等等。利用实际案例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讲解,让学生可以从多维度加深对植物学的理解,以至于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领域,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人生发展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8],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体观。

(四) 建设生态文明,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效益,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越来越迅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植物遭到损害,绿色植物的覆盖率也越来越小。因此在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让学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植物叶片对我们人类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净化空气、防治噪音、预报气象等等,而且叶片对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监测作用,对不同种类的污染叶片会呈现不同的“症状”。例如,空气中氟超标时,叶尖和叶缘会出现带状的棕红色,然后逐渐向中间扩展;SO2会使叶脉出现点状或块状的棕红色斑点[9]。教师要启示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污染、绿色生活,同时也要肩负起对周围人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的责任,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10]。

(五) 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自身适应性

植物的营养器官都会涉及到其不同形态和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比如旱生植物为了适应水分少的环境,不但在叶的上表皮内侧形成了几层厚厚的复表皮,在表皮外面分泌角质层,而且在叶的下表皮形成凹陷形成微环境来减少水分的散失。而水生植物为了适应水生的环境,叶片上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来加快水分的排出。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自然人,在生活中会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培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积极面对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各种人和事,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是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现象“润物细无声”般把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思政元素引入进来,提高学生品格修养。另外,有些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形状是不同的。如,同一棵构树小苗或大树基部萌蘖枝的叶片形状是深裂的,大树的叶片一般是不裂或浅裂,所以植物的分类不能只靠叶片的形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六)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和工具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创建思政育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的探索与实践,普遍认为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思辨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11]。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和发育规律的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其系统比较庞大,基本知识多样复杂。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话题讨论形式可以潜移默化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植物学基本知识里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生命观念和生态系统意识,教师应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求,积极选择应用适当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工具,融入信息技术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平台支持,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三 结语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秉承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植物学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若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个人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性,明白这是立足社会的基石。目前许多高校将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并进行了课程改革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充实思政理论知识,要热爱教育事业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具体内容,充分提炼和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12],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进去[13],达到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教学效果。希望课程思政的融合措施能为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借鉴。

猜你喜欢

植物学思政植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