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6-15程美
程美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车辆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汽车构造》作为一门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群共享课),有助于学生构建专业框架。传统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构造和原理知识、具备应用工具拆装的能力,通常把知识和技能、文化价值与精神意义等割裂,难以实现“职业人”和“智慧人”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汽车构造》课程团队紧盯专业与课程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目标,深挖思政元素,改革教学实施与评价,达成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要求。
一 《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基本原则
原则是做事的基本遵循。《汽车构造》作为专业基础课,是汽车类相关专业群共享课,其课程思政目标应当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思政元素应当与专业属性相契合、思政内容应当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一) 与培养目标相吻合
《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应当根据教育部汽车类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课程思政目标,不追求“高大上”或大而全,更不主观臆断、凭空编造,以其为指导,深入挖掘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元素,做到魂聚不散,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 与专业属性相契合
《汽车构造》课程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不同专业,虽然都是服务汽车产业,但所面向的行业和岗位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历史发展背景,依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技术和伦理,挖掘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特点相一致的课程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三) 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汽车构造》课程有其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也有所不同,课程思政内容和资源要与课程特点保持一致,确保其与课程知识、技能等目标融合,合而为一,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 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有关院校教师重视《汽车构造》课程育人功能发挥,开展了各种研究与实践,理论成果日渐丰富、实践活动日渐增多,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但是,因为部分院校重视不够、部分教师能力不够,导致水平参差不齐,应当直面问题和困境,分析原因和挑战,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破解难题,从而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一) 仍然存在重视不够
《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就是将价值观引导寓于汽车原理、汽车构成等知识传授,以及汽车拆装、结构分析等能力培养之中,使学生在“懂结构原理,会拆装分析”的过程中,接受价值观的洗礼和熏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塑造职业精神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外在推动力,而应当渗透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之中。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中,仍然没有跳出“专业课只教专业知识”,没有将价值塑造作为重要方式与向度,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致对“课程思政”的各项保障不到位。
(二) 部分教师能力局限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汽车构造》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的隐性渗透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讲政治、有思想。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构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原因,还是存在不思政现象,存在重“知”轻“志”,重“教”轻“育”和重“才”轻“德”等问题,育人意识淡薄。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构造模块,部分教师明确了学生“学什么”,但是没有很好地结合“汽车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汽车产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 部分学生认识差距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学生。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中,需要学生在学习汽车技术发展、汽车技术名人中主动思考,在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实践精神引导中主动内化,让自身观念和意识的健全和完备,立志有担当、有作为,能够在“汽车强国”梦中实现自身价值。然而,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认可、不接受,对于思政讲授、思政活动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进而出现了缺乏紧迫感、缺少奋斗精神,甚至坚定“精致利己主义”不自拔、不改变。
三 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策略
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存在一定问题,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政目标确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方法创新、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逐步消除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阻碍。
(一) 明确定位,确定目标
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目标确定的前提是专业(群)定位准确、清晰。汽车相关专业(群)应当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面向社会发展、面向产业变迁、面向人民期盼,精准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其中价值引领目标,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主要依据和方向。
《汽车构造》课程团队应当分析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目标,结合《汽车构造》课程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等特点,从“社会人”“企业人”及“职业人”等方面所需素养考虑,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二) 优化内容,挖掘元素
课程团队应当依据课程培养目标,按汽车构造认知过程、汽车拆装工作流程、学生未来岗位任务、当前课程学习情境等形式,构建课程知识和能力的内容框架,绘制课程内容图谱。
依据课程内容图谱,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历史维度是指从汽车文化、技术思想、发展成果、汽车名人等方面提炼具有思政特色的专业特征、专业要求和专业精神;现实维度主要关注国内外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和现状、最新技术运用、与汽车相关的热点事件、新时代涌现出的汽车人物(如:汽车工匠)和事迹,提炼其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或学生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汽车相关事件(如:召回事件、尾气丑闻)的感悟、看法、企业处理方式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图谱。
(三) 创新方法,改进评价
《汽车构造》课程团队应当经常性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培训等课程思政活动,探讨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等素质的提升,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聚人气、有成效。
同时,在课程考核评价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的监测点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并创新方法评测学生思想意识转变。
四 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育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程团队提出图1所示《汽车构造》课程思政总体思路,确定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等五个重要目标;挖掘世界观方法论、核心价值观、汽车行业特色、湖汽卓越精神、学生关切问题等五个核心元素;融入线上学习、理论课堂、实践训练、企业见习、课后拓展等五个关键环节,实施多维评价方式,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图1 课程思政总体思路
(一) 确定五个重要的思政目标
根据《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课程团队将本课程总体目标由“弄懂结构、搞清原理、学会方法、能够拆装”调整为“有信念、能担当、懂结构、会分析、擅拆装”,将思政目标深融其中,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1.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引导教育等,进一步增长学生见识、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2.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学习国产汽车品牌的技术发展,认识中国汽车人、中国汽车故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加强品德修养。通过学习汽车行业发展中正面和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4.培养奋斗精神。通过发动机、底盘等拆装实训、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见习、实习等,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
5.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小组协作、汽车造型设计、创新实践等,提升学生协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创新活力。
(二) 挖掘五个核心的思政元素
本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如图2所示,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的内容体系,将课程汽车构造基本认知、传统燃油汽车构造、纯电动汽车构造等三大模块,设计6个项目和16任务。
图2 《汽车构造》教学内容
如图3所示,坚持以学生中心,强调成果产出,并持续改进,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确保教学效果。深入研究专业的育人目标,挖掘世界观方法论、核心价值观、汽车行业特色、湖汽卓越精神、学生关切问题等五个核心元素,提炼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图3 挖掘五个核心的思政元素
1.以世界观方法论为引领。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有机融入到汽车零部件结构、各大系统工作原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百折不挠的中国汽车人的奋斗故事,阐释其对国家和民族情结,引导学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3.聚焦汽车行业特色引领。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主线,搭建了多个共享案例库;并依托智课堂协同育人平台及三类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平台,与北京汽车、中车电动等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共建课程思政,传播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
4.传承湖汽卓越精神引领。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方式,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志革、湖南省师德标兵黄敏雄等优秀教师,湖南省五一劳模邹毅等优秀校友的创新精神、爱校情怀,用湖汽职院60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凝聚学生、激励学生。
5.突出学生关切问题引领。依托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学生开展问卷调研,梳理学生思想困惑,通过学习任务的巧妙设计、专业教师的答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相统一。
(三) 融入五个关键的教学环节
《汽车构造》课程团队通过邀请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和企业专家,发挥协同优势,反复打磨课程思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1.融入线上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功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网上课程开设“思政园地”“初心论坛”“思政讲座”等专题,在线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和“传统故事”,尤其是传播“汽车故事”、宣传“汽车人”,让学生领会汽车名人、大师和工匠的情怀,增强学生使命感。疫情期间,与学生分享“疫情防控湖汽在行动”专栏文章以及主流媒体感人的话语,通过回帖答疑、电话精讲等形式,老师们通过网络向学生传递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
2.融入理论课堂。针对本课程不同专业对象,以及汽车制造和汽车服务不同领域,以及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等角度,融入技术发展趋势、国家政策要求、人民生活向往等,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充分制造强国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等相关知识,重点介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融入实践训练。课程实践训练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尤其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拆装等实训任务,邀请中车、北汽等企业专家指导汽车新技术特点和应用,以及新技术攻克背后的故事,弘扬和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专心、继承创新、追求极致等“工匠精神”。
4.融入企业见习。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党支部共建,开展丰富的支部共建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感性认知,《汽车构造》教学中,课程团队组织学生赴北京汽车株洲分公司、中车电动汽车等企业开展见习,校企支部的企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述企业发展、名人名事,安排劳模、工匠和大师现身说法,以及企业和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的前瞻意识、责任意识、追求卓越精神和使命感。
5.融入课后拓展。以课内学习内容为基础,以相关的国家精品在线课程MOOC、最前沿的科研文献资料和专家论坛为拓展,关注学生动态,摸清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兴奋点、困惑点和冷漠点,结合学生需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拓展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巩固课程思政效果。同时,积极组织参加“汽行业发展题报告”“汽车医生义诊”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作为,增强责任感,积极探索未知和奉献社会。
(四) 以多维评价推进持续改进
通过对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情况开展评价,可以反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效促进课程团队的调整与优化,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以评促改、以评促教。聚焦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入过程,测评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开展教与学两个维度的评价。
1.教学过程评价。需要关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考核,重点评价思政元素是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学生关注相一致,方法方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2.教师教学评价。将教学和育人紧密结合,把育人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突出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促进教师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3.学习效果评价。聚焦思想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遵守等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考核,关注“三观”确立,以及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