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制宜”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15罗珺
罗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一 引言
“三因制宜”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一种核心治疗思想,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总书记针对“多样性”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三因”,与传统中医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团队潜心致力于将“三因制宜”思想运用与思政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做到融通专业、贴近行业——因材;立足区域、对接企业——因地;审时而新、顺势而行——因时,在守好育人主阵地的同时,不仅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更随职业教育发展同向同行同频。
二 因材——融通专业、贴近行业,定制以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个性课堂
(一) 项目整体思路——“匠心圆梦 使命担当”
基于宏观政策导向,回应时代发展需要——中国制造2025,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课程载体,以培养学生融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匠精神”为目标,构建了以“匠心圆梦 使命担当”为主线,以教学科研型团队和自主开发的“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保障,以思政与专业融通、思政与思辨融通、思政与活动融通为教学设计亮点的“一主线、二保障、三融通”课程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学情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环节设置、案例选取、评价构成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层层把控,精心打磨,打破传统固有模式,形成了一套为培养工匠精神人才量身定制的思政教学体系。
(二) 项目实施情况
一是不同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感大幅提升。比如:故事讲述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角色扮演找到了实现个人理想的正确路径;小组辩论明确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彩绘梦想”主题实践活动显示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改革创新我先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度大幅提高。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环节,参与度高达96%。头脑风暴活动中,学生发表观点120 次,相互点赞21 人次;讨论环节,学生消息总数高达180个,参与人次23 人,互相点赞18 次;投票4 次,参与人次24 人。课后反馈积极热烈,对课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认可。
角色扮演
(三) 项目应用效果
一是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果运用与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嘉奖。
教学获奖:
(1)2021 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二等奖;
(2)2021 年湖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
(3)2020 年国家开放大学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4)2020 年被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授予“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称号;
(5)2019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6)2019 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7)2018 年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堂”;
(8)2018 年全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
(9)2018 年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三等奖;
(10)2019 年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竞赛二等奖;
(11)2019 年学校教师五项技能大赛一等奖;
(12)2018 年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
科研立项:
(1)2018 年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与干预机制研究 (重点课题)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指导委员会;
(2)2018 年 习近平教育信息化思想对高职思政课改革的启示及对策研究(重点课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3)2018 年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
(4)2020 年 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研究 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党建研究会。
二是学生担当意识和职业精神得到大幅提升。
(1)2019 年第四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2)2019 年第五届大学生时事热点评析大赛二等奖;
(3)2018 年第三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4)2018 年学宪法、讲宪法征文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5)2018 年演讲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四) 项目特色创新
一是思政与专业融通:将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聚焦培养学生融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匠精神”,让学生“动心”;
二是思政与思辨通融:坚持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思辨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脑”;
三是思政与活动融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唱、演、说、画、讲、写、采访、视频拍摄制作中感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动情”。
三 因地——立足区域、融入地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主题
(一) 项目整体思路——“行走的思政课堂”
立足当地区域特色,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紧跟当下时事热点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深挖校企合作企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根基,开展特殊的“红色”爱国教育之旅;以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为切入点,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将红色革命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战略与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行走的党课”。
(二) 项目实施情况
1.华中数控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青春匠心 爱国圆梦”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企业报国振人心、行业展望强自信、研讨交流明已任。首先,带领学生参观集团展厅以及工业机器人板块,由集团一线工程师讲述集团创立背景、企业爱国文化,以及通过自身案例分享如何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社会价值;接着,由大三优秀实习生担当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工业机器人车间,分享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态势、机遇及前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国家对智能制造发展领域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坚定职业自信;最后,参观结束,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交流谈心,谈谈如何立足专业,增强爱国本领?学生讨论,展开头脑风暴,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点评学生观点,总结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了集团创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明白了如何立足专业增强爱国本领,增强了劳动观念,进一步坚定了职业自信。
2.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新青年下乡”
“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围绕我校对接的扶贫地区新洲开展系列活动:在孔子河村茶园里为商学院讲解新发展理念,结合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势头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赴农村创业;在浏湖社区养老院,为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队讲解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在问津书院孔子河村,为商学院“新青年下乡”队伍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主题教育活动;在周湾蘑菇基地,为机械学院志愿服务队讲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活动的开展不仅搭建了思政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平台,更让学生在行走、聆听、感悟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孔子河村茶园
周湾蘑菇基地
3.行走的党课——“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启动后,团成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带领学生共同打造“行走的党课”。
一是借助武汉市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校师生党员分批走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农讲所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实物、文史资料等重温红色记忆、加强红色教育、汲取红色养分,向广大师生党员传递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是借助“双进双服务”工作,讲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把党课送进社区,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给社区党员和学生代表讲党课,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透彻,切实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深入对口帮扶刘湾村,讲述脱贫攻坚工作的伟大战略意义。团队成员通过乡音传递“党音”,向广大基层党员和学生讲述我国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行走的党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让学生读懂历史、贴近社会、深入群众,与此同时,传承了红色文化、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感受了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三) 项目应用效果
(1)“华中数控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被选入参赛单元,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视频资料参与评比,荣获一等奖,并作为优秀案例视频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官网上进行分享
(2)“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被中国青年网、长江日报、长江网、湖北经视频道《经视直播》等多家媒体报道
(3)“行走的党课”荣获武汉市教育电视片优秀奖,并被武汉市委宣传部遴选为优秀学习资源,推选至“学习强国”武汉学习平台“新思想在武汉”专栏,供武汉市和 全国党员学习。
(四) 项目特色创新
一是因地制宜、借助企业平台,迁移传统课堂。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平台优势,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出去,并深入挖掘企业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真正做到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因地制宜、依托区域特色,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不同主题活动为切入点,让思政第二课堂“鲜活”起来,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四 因时——审时而新、顺势而行,讲活“战疫思政课”
(一) 项目整体思路——“中国战疫 青春担当”
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开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以学校改建康复驿站为契机,激发当代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以开展疫情线上教学比赛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好当下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题材,精心教学设计,讲好中国抗疫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
(二) 项目实施情况
1.隔离方舱的第二思政课堂——“写给‘室友'的一封信”
商学院的32 名学生在班委的动员下,自发组织了一场爱的接力。他们以“室友”的名义通过书信为方舱内的隔离患者送去了爱与祝福。一封封鸿雁传书承载着学生对隔离患者的美好祝福,也彰显了疫情当前舍小我为大家,勇奉献暖人心的责任担当。他们用真情、真爱打动了方舱内的每一位“室友”,同时也收到了来自方舱患者的真情回馈,回信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社会的感恩,更流露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护和期盼。
总书记在“3.18”会议上提出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当前形势下,思政课就要和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这次有深度、有温度、有速度的“方舱思政”切实体现让线上思政也活了起来。
2.深挖战疫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专题
按照项目设计的整体思路,团队成员因势利导,多维度,多渠道挖掘抗疫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将“疫”“课”融合,打造了2 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5个优秀在线教学设计,如:《抗击疫情、为爱行动——“中国战疫 青春担当”专项实践教学活动》《“疫”不容缓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球抗“疫” 命运与共》《绽放战“疫”清楚你,助力中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使“空中课堂”上得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三) 项目应用效果
(1)隔离方舱的第二思政课堂受到学校师生的点赞,身在各地的武软学子通过各种途径“共享”这堂思政课。不仅如此,还获得了教育部组织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主讲之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的点赞,评价“这堂思政课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并先后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官微”“中青在线”“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同时获得了武昌区康复驿站分管领导的肯定,并授予了抗疫证书。
(2)战疫思政教学设计获得学校2019-2020 年第2 学期在线教学竞赛一、二等奖,系列主题被选入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及教学管理创新典型案例》。
(3)在“中国战疫 青春担当”专项实践教学活动中,共收到来自学生5450 份战疫作品,其中749份被评为优秀,将入选优秀作品结集成册。
(四) 项目特色创新
一是因时制宜,搭建平台,培养学生担当意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引领,充分展现学生担当有为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构建战疫系列专题。通过深入挖掘战疫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抗疫与思政教育并进,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