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2022-06-15曾利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

曾利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一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下文简称为形策课)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4+1”核心课程中的“1”,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随着一系列专门和相关文件的出台,党和国家对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要把这门课真正打造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作为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形策课具有“内容变化快、备课耗时多、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也面临着“教学内容复杂,备课时间周期短;教学模式单一,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不足,学科支撑不够;学生不够重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等现实困境,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此,探索构建“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推进形策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突破现实困境的一个有益尝试。

二 “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2 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协同开展集体备课、专题授课、多方指导、多面反馈、多样考评,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期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里的“多师”是指多位教师,不限于思政课教师。授课方式是一位教师只负责课程部分专题的教学内容,“多师”接力授课完成教学任务。“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立足于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实现对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 打破“孤岛”困境,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

形策课的教学内容广泛,涵盖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既包含现代化建设、国际关系与政治等社会科学知识,还涉及农业、工业、科技、自然科学等方面,可以说一门是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深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此同时,形策课的学科支撑相对弱,其教学和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培养等没有直接相关的学科支撑,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因此,受限于教学经验和学术能力,教师对各个知识点往往只能浅尝辄止,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和透彻讲解。“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接龙式授课,可以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弥补教师的局限性,拓展教师的理论盲区,及时有效的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教师释疑解惑的能力,不仅可以缓解一名教师单独授课的压力,也可以集思广益,使教学内容变得多元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新型师生关系

目前形策课的教学方式多以“一课一师”专题讲授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缺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可以打破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首先,教师能够从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合作中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增强教学自信;其次,对学生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语言特色,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同一课堂,带来的是一种百家争鸣式的多维度知识,学生能够博采众长,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取向,激发学习、思考、讨论的积极性,保持对课程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多师引导、多方思考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增强与教师互动、交流、合作的意愿,活跃课堂氛围,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化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随着学生对新问题询问与思辩频率的增加,教师对学生关切问题答疑解惑互动的增强,师生教与学的获得感都会得到提升,师生间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纽带、探讨知识为主导的教学相长型互动关系。

(三) 促进教研相长,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形策课具有教学安排周期长,教学对象覆盖广的特点。其他思政课往往只开设一学期,而形策课要求对全体本专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每学期不低于8 学时”。因此,从事“形策”课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仅上课班级数量多,且大部分是大班。加之教学内容复杂,教师往往只能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力开展深入研究。“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每位教师只负责上好一个专题,就有条件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精细化设计。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研究兴趣,确定研究选题,编写和优化个性化教案; 课中,通过师师合作,师生互动可以发现教学问题,深化教学和研究; 课后,能及时总结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此外,“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间搭建起合作、沟通、互助的平台,形成教研互助的关系,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专项研究的热情和专题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从而在教研相长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

三 “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形策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组建双层教师团队、推进教学内容精品化、优化教学环节和考核机制、完善配套的评估体系几个方面探索构建“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路径。

(一) “专题组”与“教学组”相结合,组建双层教师团队

“多师”团队的选择与确定无疑是“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第一步。在构建教师团队时,可以围绕教学专题和教学班分别组建“专题组”与“教学组”双层教学团队。具体而言,每个教学班依据形策课每学期8 个课时的教学要求设置4 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根据4 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别组建4 个专题组,每个专题组由若干名教师组成“专题组”教师团队。同时,围绕每个教学班分别从4 个专题组中分配1位教师组成“教学组”教师团队,这样就搭建好了“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双层教学团队基础。

在“多师”团队的构成上,要打破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的“孤岛”困境,整合校内外优秀的师资资源,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师团队。首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骨干教师成为专题组的主体,保障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其次,建立形策课特聘教授制度,分层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选聘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参与形策课教学。让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高校领导班子成员、院系专家、党政领导干部、优秀校友等加入教师团队,专职或兼职承担形策课教学,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集合优秀教学资源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图1 “专题组+教学组”双层教师团队

(二) “专题组”与“教学组”同屏共振,推进教学内容精品化设计

在建立起“专题组+教学组”双层教师团队的基础上,“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围绕教学专题和教学班级开展双层次的集体研讨。

首先,专题组教师团队要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交流,调整授课内容,不断推进专题内容的精细化、精品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题组要注重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内容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配套设计,针对所授专题打造“精品案例”“精品论题”“精品作业”“精品考试题目”,并配套“精品教案”和“精品课件”。同时做到分层设计和分类施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基本政策方面的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方法论上的引导,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打造出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精彩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组要加强对专题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专题与专题彼此游离、各自为营,理论前后衔接出现断层,进而导致知识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梳理,给学生造成学习脱节的困惑。因此,教学组可以在课前开展集体备课,加强对专题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的研讨设计,让不同专题内容之间前后有呼应。

(三) 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优化教学环节和成绩考核机制

“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下,每位教师轮流为多个教学班授课,面对不同班级走马灯式的新鲜面孔,容易造成日常考勤环节的放松。部分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也可能会借此翘课、中途逃课,因此教学组还应强化课堂管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组建教学班级,可以将教学组所有教师加入教学班,教师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全面掌握其他教师发布的签到、互动讨论、随堂练习、投票评分等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还可以对学生的考勤、作业、考试情况进行动态了解和数据分析。因此,可以弥补多位教师在教学中信息隔阂、管理脱节的缺陷,优化不同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管理的统一,优化教学环节和考核机制。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设计,教学团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管理。课前阶段,教学团队可以对课程的资料库进行建设,提前上传学习资源,发布课前问题,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并反馈学习中的兴趣点、痛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课中阶段,教师团队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活动区、讨论区、作业区的功能,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方式。通过发布签到加强学生的考勤管理。也可以通过选人、抢答等方式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实时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下发讨论和作业,师生以回帖的方式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课后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通平台统计功能对班级数据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教学行为,并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这些数据统计也可以成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客观依据,帮助教师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

(四) 完善配套评估体系,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多向反馈的多元评价制度

课程质量与课程评估管理息息相关。传统的课程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一课一师”教学模式设计的,并且以学生对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这与“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不匹配,需要建立完备的考评制度,健全综合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估体系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学监督机制,二是建立自下而上的学生反馈机制,三是建立教学团队的横向评价机制。

教学监督机制的实施首先要成立教学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由分管思政课建设和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领导,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学校督导组的教师组成。监督小组不定期派专员去课堂听课,监督教师的出勤情况和课堂效果,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学生反馈机制是学生意愿的体现,除了评教结果以外,还可以不定期通过匿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任课教师的意见,反馈学生意愿。教师团队横向评价机制应该包括任课教师自我评价与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两个方面。在“一课多师”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团队通过分享与合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教师更加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教师的自评与互评可以更有效反馈教学情况。综上,通过采用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多方监管、多师制约、多向反馈的多元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切实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