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力研究
2022-06-15赵莹洁张振焱
赵莹洁,张振焱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1 红廉文化及其基本理论
红廉文化即是红色文化廉政思想。红廉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与精神财富[1],是中国的传统廉洁文化与一定的时代特征相融合,有其深远的影响力与强大的号召力。
2 大别山红廉文化
2.1 大别山红廉文化理念的提出背景
大别山地区早在《左传》《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苏轼也曾感叹大别山信阳地区:“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也! ”
红色鄂豫皖,清风大别山。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历来为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战略要地,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革命斗争的战场,确定了革命的战略地位[2]。大别山更是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以“红”为底色的大别山,在革命年代有200 多万人参军参战,它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469 位开国将领。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提出,离不开红军战士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动摇,离不开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无畏牺牲的精神,这些都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铸稳了根基,夯实了基础。
2.2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基本特征
大别风骨,清峻独立。大别山红廉文化具备多种特征,其中包含独特的区位性、英勇的革命性、丰富的多样性。独特的区位性:大别山雄踞于鄂、豫、皖三省边区,历来为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三省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英勇的革命性: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铸稳了大别山红廉文化英勇革命性的根基,从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 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3];丰富的多样性:大别山丰富的红廉文化资源为其多样性夯实了基础。如红廉文化书籍、红廉文化影视、红廉文化歌曲、红廉文化故事等,都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发展铸稳了根基。
3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形态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形态分为两种,即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二者相辅相成。
物质形态是指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大刀长矛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地方与场所,或能以客观真实的形态展现的实物,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先烈故居、文献手迹等。大别山红廉文化物质形态资源丰富,就信阳来说,普查出革命遗址700 余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遗)址、人物活动纪念地448 个,革命领导人故(旧)居166处,著名烈士墓地(园)73 处,革命纪念馆6 个,其他遗址16 处。
非物质形态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形成的大别山精神,即“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二是以歌谣、影视、戏曲等形式展现的大别山非物质资源财富,如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影视《挺进大别山》等,这些不仅仅是大别山红廉文化丰富的精神资源,更是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夯实了基础。
4 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的优势
4.1 地理位置优越
大别山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大别山红廉文化的发展,大别山红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大别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大别山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连片山区之一,东延霍山和张八岭,西接桐柏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高峰多且便于贯通,其地形利于军事战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别山独特的地域特点与长期革命斗争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土壤,可攻可守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积极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强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流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 红色资源丰富
大别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红色精神遗留,红色资源众多,分布广泛。以信阳市为例,二区八县都有革命遗址遗迹的分布,如浉河区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平桥区信阳红军桥;固始县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固始县苏维埃政府遗址;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许世友将军纪念馆;光山县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商城县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金刚台红军洞群;息县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罗山县何家冲纪念园;潢川县红色精神园;淮滨县玉皇庙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的丰富,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3 发展机遇良好
大别山作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来到红安、金寨、新县大别山革命老区考察,明确提出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革命老区的精神,明确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4]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务院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给大别山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给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铸稳了根基。
5 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的劣势
5.1 高水平专业人才短缺
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必须切实提高对大别山红廉文化高水平专业人才的认识。建设大别山红廉文化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继续深挖大别山红廉文化,整理大别山红廉文化史料,解说大别山红廉文化,创编大别山红廉文化题材作品等。除此之外,建设大别山红廉文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实现人才互通互享,进一步推动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
5.2 传播方式缺乏多样化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组织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传播方式主要以当地政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主导,如教育基地各级相关红色文化网站、报纸期刊、书籍、电视广播等,但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应加强“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合力模式,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并注重大别山红廉文化在社交平台中的大众、群体、人际中的传播。
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内容应至少有“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三种表达方式[5]。然而,目前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主要采用“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应加强“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发展。如加强“学术话语”,应鼓励大别山红廉文化相关期刊、书籍的出版与发行;加强“大众话语”,应以开放的姿态,鼓励普通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大别山红廉文化,为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打下坚实基础。
5.3 传播辐射范围不足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范围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广度,传播影响力不足;二是受众群体,年龄相差较大。
基于区域广度传播影响力来说,大别山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中国12 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之一,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但大别山红廉文化较少被人关注,传播辐射力、影响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例如蕴含大别山红廉文化的影视剧《杜鹃花飞》知名度较低,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度不高,都显示出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影响力不足。
基于受众群体传播范围不足来说,受众群体年龄相差较大。较为单一的传播方式,对吸引年轻受众群体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应加强大别山红廉文化与年轻受众的联系,活跃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的新血液、新力量。
6 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6.1 坚持政府主导,扩大区域联动
大别山区各地政府关于红色文化展开的合作越来越多,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市县不断加强战略合作,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合作框架逐渐建立起来[6]。
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应继续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导向,对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进行统筹的规划。鄂、豫、皖三省作为鄂豫皖苏区所在地、“大别山精神”的诞生地,共拥一座山、同举一面旗,更有责任、更有义务、更有使命带头传承弘扬好“大别山精神”[7]。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扩大区域联动,鄂豫皖三省政府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良好的发展规划。
政府应与各级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紧密联系,资源共享,提高合作成效,构建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传播者。
6.2 讲好红色故事,创新传播方式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先进性特征的无产阶级文化的重要呈现[8]。讲好红色故事与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大别山红廉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红色故事,“28年红旗不倒”“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经典革命战事,是大别山精神的经典宣传案例。为进一步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的有效传播,我们应当深挖大别山红廉文化中所蕴含的英雄、烈士的英勇事迹,真正做到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础上,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要不断地创新传播方式,转变单一传播理念和策略,采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协作的原则,利用好社交网络媒体渠道,让带有情感的大别山红色故事广泛传播,多元化展示红廉大别山。
6.3 坚持红色旅游,形成传播力合力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红廉文化提供了源头活水,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专栏2“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和国家旅游风景道布局”中指出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见图1),这也证明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
图1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的传播力,要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形成红色旅游路线,并充分利用信阳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大别山红廉文化,进一步推动“红廉文化+红色旅游”,形成传播力合力,为提升大别山红廉文化传播辐射力铸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