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2022-06-15李亮

系统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李亮

日照港口医院内科,山东日照 276800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消化内科疾病, 其通常指的是因多种因素而诱发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1];在诸多胃部疾病发生率中,慢性胃炎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受到极大的关注。 为更好地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加强对慢性胃炎的鉴别与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措施加以治疗是极为有必要的。 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临床上可采取多种方式,而胃镜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然而,临床上对于此病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存在一些异议。 鉴于此, 该研究将对该院2020 年5 月—2021 年4 月所接诊的114 例慢性胃炎患者均予以病理检查、 胃镜检查,且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抽选自该院所接诊的114 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腹部不适、疼痛、饱胀等症状,同时存在恶心、呕吐、反酸以及食欲不振等,且持续时间较长。另将存在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者、胃十二指肠肿瘤者、消化性溃疡者、肝肾功能异常者、食管静脉曲张者、急/慢性感染者、重度心律失常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胃大部切除手术者等予以排除。 其中,男性患者60 例、女性患者54 例;年龄最大69 岁,最小27 岁,平均(54.67±6.04)岁。 该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同时也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胃镜检查方法:选用Olympus XQ-40 型纤维胃镜,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 在开始检查前,需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 以确定其身体状况能否接受胃镜检查, 以防患者无法忍受胃镜检查而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检查前,可先予以克罗宁胶浆,之后再对患者的相应位置(如咽喉、胃腔等)加以检查。胃镜检查期间,操作人员需保持轻柔的动作,以防对患者的胃黏膜、食管黏膜等造成损伤。 最终,结合患者胃部黏膜及病变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加以明确。胃镜检查需由3 名资历深、 经验丰富的医师对结果加以判定,若出现判断不一致时,以多数意见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病理检查方法: 在与幽门相距3 cm 左右的位置, 于胃部大弯、 小弯等各提取一块样本, 随后以10%甲醇溶液对样本实施固定处理; 再利用常规石蜡进行包埋切片,通过HE 染色后,将病理结果交给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所有诊断结果均由3 名医师加以判定, 且需保证医师是在不知道胃镜检查结果的情况下做出判定。

1.3 诊断标准

胃镜诊断标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有明显的红斑,且呈现点状、片状或是条状,红白相间(红色为主);黏膜表面较为粗糙,且存在出血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颜色表现为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同时呈现出颗粒状、花斑状;有明显血管,颜色较暗,有细小的皱襞。

病理诊断标准: 在同一个位置的两块活检标本中,有一块出现萎缩,即可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4 观察指标

对114 例患者的病理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并对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漏诊率予以比较。 同时,对慢性胃炎在胃镜下及病理诊断中的表现加以观察。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针对病理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采用Kappa 分析法对其展开一致性的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经过治疗后分析,114 例患者通过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72 例,所占比重为63.16%,慢性萎缩性胃炎42 例,所占比重为36.84%。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76 例,所占比重为66.67%,慢性萎缩性胃炎38 例,所占比重为33.33%。胃镜检查的72 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证实,有57 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9.17%(57/72),漏诊率为20.83%(15/72);胃镜检查的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 经过病理诊断证实,有29 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9.05%(29/42),漏诊率为30.95%(13/42)。

2.2 胃镜检查胃炎的病理组织变化情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萎缩、 肠化生发生率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的发生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胃镜下表现情况分析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红白相间(白为主)发生率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但红斑、 红白相间(红为主)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黏膜粗糙及隆起/糜烂的发生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诸多临床研究指出, 可能诱发慢性胃炎疾病的因素有许多,较为常见的有年龄、饮食、遗传、其他胃病及感染幽门螺杆菌等[2-5]。 一般可将慢性胃炎分成两大类,即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且两者在临床表现方面,皆不具备特异性。 在患有慢性胃炎后,患者若不及时予以治疗和控制, 将可能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存在癌前病变的可能,且最终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6-8]。 所以,加强对慢性胃炎的早期鉴别与诊断, 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价值。

现今临床上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一般是采取胃镜、病理检查等方式,其中,病理检查结果往往作为判定疾病诊断结果的“金标准”[9]。而胃镜作为一种简单、方便、快速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也得到十分普遍的运用;但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0]。 在此次研究中,胃镜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79.17%,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69.05%。 该研究结果与韦加俊[11]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其研究中对46 例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6 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经病理检查有37 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确诊率高达80.4%,有比较高的相关性。由此说明胃镜在慢性胃炎疾病的诊断上,可起到一定的诊断作用, 且此法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上更为有效。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萎缩、肠化生等发生率方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即:83.33%>12.50%、64.29%>11.11%;这说明在病理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肠化生现象更为明显,因而可将这两点作为判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参考依据。此外,通过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在红白相间(白为主)的发生率上,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即83.33%vs 5.13%。 这说明在胃镜检查上,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表现为红白相间的红斑,且以白为主,而非萎缩性胃炎则是以红为主。通常上述不同表现,可作为判定不同胃炎的一个标志。

虽然胃镜在慢性胃炎疾病诊断上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①医师在操作胃镜的过程中,对注气量缺乏一个客观性的标准,若过多注气将导致胃内压力偏高,胃黏膜变薄,且颜色也将随之变淡,血管网亦将暴露出来,此时可能将疾病判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15]。②若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处于胃窦部, 则其分布往往表现为多灶性; 此时若胃镜没有钳取到病变位置,或是钳取组织不够,如过于表面、过小、过少、没有抵达固有腺体层等,均可能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16]。③病理检查过程中,医师以石蜡包埋组织不够均匀,深浅不同,病变组织包埋过深,以至于切片时没有切到病变组织,又或是切片数量不足,也会影响到检查结果,最终导致误诊、漏诊的发生[17-18]。④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并未较好的与其他临床数据相联系,如患者的症状、血清学检查结果等。 针对上述情况,为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不论是胃镜操作医师还是病理检查医师,均应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表1 胃镜检查胃炎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n(%)]

表2 胃镜下表现情况[n(%)]

综上所述,在慢性胃炎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较为一致, 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但胃镜检查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采取胃镜与病理检查方式相结合的诊断方式,以确保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保障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
谈谈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