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移民历史文化传承的研究
——以湖北钟祥大柴湖为例

2022-06-15王依琳吴翠翠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移民历史文化

□王依琳,吴翠翠,童 川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00)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背景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1]。新时代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促进乡村本土文化繁荣,消除农民精神贫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乡村文化的新时代传承,探寻乡村振兴的新力量。赓续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新农村发展史及社群关系。

柴湖镇移民历史文化独特之处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核以及开放与兼容的文化特征,对研究中国移民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传承与发展大柴湖移民精神是促进柴湖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凝聚移民群体文化向心力的有力措施。研究大柴湖移民精神,能够丰富移民历史文化的研究图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研究价值。

1.2 区域背景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柴湖镇清新秀美,民风淳朴,总面积154.3 km2,下辖54 个行政村、1 个社区,总人口109 672 人。20 世纪60 年代末,河南省淅川县4.9 万人因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背井离乡、举家移民,辗转迁居到湖北省钟祥市汉江边,在遍地芦苇的荒野滩涂白手起家、重建家园。

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采取大集中的整体安置措施,即保留原有的公社、大小队编制不变,继续沿用淅川县原有的村名、地名。因移民数量较多且相对聚集,河南省淅川县移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得以保留,与大柴湖原住民的文化、风俗碰撞较少,融合较缓慢。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大柴湖移民文化,这是我国移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之一[2]。移民历史文化作为柴湖镇最具代表性、最有研究意义的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贯穿于柴胡镇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2 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现存问题

从对移民后代、原住民后代的调研结果分析来看,这段移民史已经久远,如今的柴湖镇居民已逐渐淡忘这段50 多年前的历史,大柴湖移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无从谈起。根据调研与访谈的结果,基于拉斯韦尔程式分析,可以得出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现存以下问题。

2.1 传播者: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事业主体建设者缺位

从20 世纪60 年代到21 世纪20 年代,大柴湖移民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已有4 代移民。根据前期调查,目前柴湖镇青壮年男性劳务收入以“打工经济”为主。柴湖镇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年男性为主,且多是夫妻两方均外出务工,年龄趋向年轻化,导致留守劳动力为保障基本生活而付出的劳动强度增加。大柴湖人民刚刚实现脱贫攻坚,尚未完全实现“富起来”的目标。当地百姓在保障留守人员的基本生活后,无暇投入移民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3]。

《大柴湖口述史》的出版使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大柴湖移民历史上,但口述史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是寻找采访群众较为困难。大多数第一代移民年纪已近古稀,记忆模糊,完整地叙述一段故事较为困难。其次是移民史的发掘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干预性指导,工作团队在人数、专业性上有所欠缺。倘若未及时抢救性挖掘第一代移民的历史文化,大柴湖移民精神将会随着第一代移民的逝去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2.2 内容:当地百姓对移民历史文化缺少系统性认知

由于大柴湖第一代移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所处时代环境具有一定局限性,导致柴湖镇当地居民移民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意识普遍较为薄弱,缺乏充足的典籍、文献等一手资料。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4]。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柴湖镇青年一代的思想更偏向于时尚、前卫,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大柴湖精神的传承一直偏向于对移民早期艰苦生活的刻画,与新时代精神融合较少,导致第二、三代移民缺乏真切感知和认可。调研团队分别询问了第一、二、三、四代移民对移民历史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柴湖镇各年龄层受访者对移民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比调查结果可知,随着受访者年龄降低,对移民历史了解程度逐步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即第四代移民,大多数对移民文化“听过,但不了解”。如今,来自河南省淅川县的移民近乎完全融入柴湖镇当地生活,以柴湖人自居。移民中强调移民身份、重视移民历史的人群相对较少,未能营造一个传承并发扬移民历史、移民文化的公共氛围。

2.3 媒介:移民历史文化宣传工作缺乏专业性和层次性

根据现场调研结果来看,从事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宣传推广的群体较少且以老一辈为主,缺少专业的传媒素养和能力。目前大柴湖精神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参观移民纪念馆等,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导致传播效果较为局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5]。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动态的、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把握关注热点,迎合大众市场需求,成为新闻宣传的关键。

2.4 接受者:社会群体对乡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历史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持续推进[6]。仅依靠地方人民的小范围传播,无法扩大“大柴湖精神”的受众面和广度。在同现代城市文化的竞争中,“大柴湖精神”呈现出失利的态势。

2.5 传播效果:反馈渠道未形成可持续性闭环

在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中,反馈与互动既是传播活动本身,也是控制传播效果的重要机制,对保障信息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作用[7]。就目前而言,“大柴湖精神”的传承停留在宣传层面,宣传效果、接受者反馈等部分有较大缺失,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有较多磨损、消耗,影响了最终效果。

3 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发展建议

浓厚的乡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大柴湖乡村振兴事业需要加强对移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其焕发生命力。具体策略包括凝聚各方多元力量,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发展策略,注重通过教育渠道进行文化传承等。

3.1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移民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大柴湖移民文化事业建设,需要政府、大柴湖移民和其他社会群体作为主体力量参与其中,凝聚各方多元力量,形成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首先,基层政府应当加大对大柴湖移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相融合的综合性新型产业。其次,完善人才回流政策,借助“三支一扶”等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才回到家乡[8],填补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再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利用乡贤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到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设中,为大柴湖移民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高校等其他社会群体参与到移民历史文化建设中,建立大柴湖文化传承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利用其教育、文化资源,对接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将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设中。

3.2 优化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

大柴湖移民历经50 余年奋斗积淀,积累了丰富的移民文化精神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对于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对大柴湖移民文化资源的保护。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承载移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保护,制订科学的保护措施,完善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其次,作为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主体,群众是文化传承最有力的保障。应当发挥好大柴湖移民群众的作用,大力挖掘大柴湖移民记忆,整理成典籍书籍,确保历史文化有根有据。再次,发挥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在移民文化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大柴湖移民历史及历史环境,促进观众思考过去、展望未来。

3.3 以传承为导向,构建本土特色文化教育体系

大柴湖移民后代承载着大柴湖移民历史继承的希望,是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历史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加强大柴湖移民后代对移民历史的学习对于大柴湖移民历史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系统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关于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的教育。开设移民文化进课堂等创意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特色历史文化。其次,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区域等常规化宣传阵地加强以移民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图文宣传,提升移民后代对于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探索更全面、更深入的移民历史文化。再次,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评选在移民过程中有突出事迹的道德模范和对宣传移民文化有重要贡献的榜样,激励和感召当地百姓对于移民历史文化的认知,将其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

3.4 增强文化培育独立性,地方戏要当好乡土文化表达者

戏曲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文化底蕴。地方戏承载着乡土文化中的社会公德,歌颂着民间的善良人性及传统美德,传达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因移民的特殊性,大柴湖当地依旧传唱着以豫剧、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豫剧、花鼓戏一直延续着大柴湖关于河南老家的记忆。受新媒体时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柴湖当地人对地方戏曲缺乏必要关注,这也是目前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首先,柴湖戏剧重拾乡土味。政府方面应加大对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及关注程度,集中力量解决“看戏难、无戏看”的问题。联合地方戏曲团在各乡镇举行“戏曲联欢”类演出,既可解决地方戏曲团生存问题,也可培养民众戏曲观赏能力。其次,强调乡土味。戏曲创作者要尽量避免墨守成规,始终扎根于乡土生活。大柴湖面貌日新月异,生活今非昔比,为地方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及创新空间。地方戏要不断创新,包括地方戏的种类、服装服饰、唱腔身段等。地方戏作为文化惠民工程,既可丰富群众精神面貌,也可提升传统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4 结束语

在娱乐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扬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大柴湖移民文化因为其地域的局限性和关注群体较少等,更是举步维艰。正如大柴湖移民文化研究专家全淅林老师所说,“移民大柴湖,扎根大柴湖,奋斗大柴湖,花开大柴湖”。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极具研究价值,是大柴湖移民干部和群众建设大柴湖、开发大柴湖实践活动的精华。

通过实地调研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大柴湖移民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分析其传承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对移民文化缺少系统性认知、宣传方式单一化、社会群体对乡土文化不重视、反馈渠道未形成可持续性闭环等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实际情况,从整合多方资源、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本土特色文化教育体系3 个角度,对移民历史文化发展和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以传承和保护移民历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移民历史文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移民火星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内陆移民(外二首)
新历史
Immigration移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