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网络突发舆情下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再分析
2022-06-15贺山峰吴晓涛金英淑
梁 爽,贺山峰,2,吴晓涛,金英淑
(1.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微时代”是指主要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崛起的虚拟化信息传播时代,具有传播方式便捷性、传播手段多样性、传播主体个体性、传播信息简洁性、传播内容碎片性等特征。“微时代”促进了信息流通,使人力和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还有利于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决策性,并且“微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给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网络舆论引导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不可否认,“微时代”改变了中国信息传播生态和应急管理宏观环境,给政府应急管理带来了很多机遇。然而,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和内在规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舆论的真假难辨,使得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从报纸时代易于操控的常量变成了新媒体时代难以控制的变量,各类问题在网络平台上不断地发展、蔓延、演化甚至转变成更加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也给政府应急管理带来了诸多无法忽视的挑战[1]。
针对网络舆情,学者从产生原因[2]、影响因素[3]、扩散演化规律[4-5]和舆情应对策略[2][6]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特定舆情传播情境下的应急管理研究相对缺乏。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信息传播渠道变化对应急管理的影响,并且缺少从社会层面和网民心理层面对舆情信息传播和舆论观点演化两个维度的研究,相关理论探讨有待深入。第二,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有待提升。快速变化的信息传播技术环境要求政府适时调整应急管理策略,但部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亟需新思维、新举措。疫苗安全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疫苗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有针对此次疫苗事件的研究主要从事件中的监管问题[7]、事件中的次生衍生事件[8]、公共采购领域中的腐败犯罪问题[9]、舆情的社会属性[10]、舆情的传播与演变[11]、意见领袖的识别与分析[12]等方面展开,以政府为核心的网络舆情研究相对较少。
网络舆情是网民意见集中的反应与体现,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本文基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和内在规律,阐释“微时代”网络突发舆情下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并通过对“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演化过程和实际应对的具体分析,总结出“微时代”下政府应急管理的创新策略,以期为提升政府舆情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对政府应急管理的挑战
目前,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更是“微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获取途径,成为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核心载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微时代”信息传播也面临着信息大爆炸、信息鸿沟和谣言等一系列问题,新媒体中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交互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应急管理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增强的公众监督力度有待适应
“微时代”的到来,政府控制媒体传递信息的格局被打破,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公众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一方面,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微时代”新媒体的使用,公众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对那些妄图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公众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及时揭露和批评。新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聚集民意的平台,成为政治思潮的交织地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13]。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监督方式的不足。传统媒体代表的大多是官方、主流的传播途径,即便是带有娱乐性的传统媒体,也需要为某个集体的利益代言,其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往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新媒体的介入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增加传播渠道的同时,还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化程度,公众能及时获得最新信息并积极参与讨论。
(二)应急处置过程需更加透明
“微时代”是一个使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处于更加透明化的新时代。第一,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突发事件相关情况,事件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的全程进入公开化、透明化状态,这种事件全程高度聚焦的直播状态,再加上突发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衍生性等特点,给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第二,“微时代”的发展倒逼政府及时主动回应网络舆情,并在应对过程中更加公开透明。当新媒体发布信息时,如果政府放任媒体信息肆意传播或者只顾迎合公众趣味,不能及时跟进报道,发布实情,就会因反应迟缓陷入被动局面,从而受到公众的指责,还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影响应急处置结果,更甚者会影响政府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14]。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府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对公众来说,这一举措可以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化解矛盾,让互联网成为政府了解公众、贴近公众、为公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三)应对措施获得公众认同难度加大
“微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限于应急处置措施的专业性,公众往往缺乏认同感。其一,新媒体自由的网络环境使得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不局限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也可以在媒体平台上畅所欲言;此外,很多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缺乏严格有效的审核,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究[15]。过于泛滥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公众判断,扰乱社会秩序。其二,新媒体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泛,传播速度快,受众广,而公众的专业知识又相对薄弱,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较差,容易对政府的某些处置措施产生误解,这实质上是公众信息获取途径进步与应急管理知识相对落后的不匹配。其三,“意见领袖”的错误引导。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往往对政府存在不满情绪,他们一般情况下社交范围较广,拥有较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且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面广、接触量大,善于利用公众专业知识匮乏的弱点,将偏激观点包装成具有专业分析内容、有着极强感染力和煽动性的网络文章,他们借此激起“网络舆论战”,并借助网络媒体影响舆论走向,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四)应急管理观念亟待转变
“微时代”下突发事件更容易通过新媒体传播发酵,极易诱发社会舆论事件,造成社会恐慌,这就需要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转变传统观念,兼具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管理。一方面,应急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将传统应急管理方式由事后被动应对转为事前主动预防。当前,我国基层地方政府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测预警关注不足,这些可能会导致应急处置的决策失误,造成处置时间较长,无法在第一时间遏制危机蔓延,甚至有可能演化成其他公共安全事件,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应急管理要更加注重全过程管理。政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需要多元主体互相合作、协同治理。在网络舆情危机的潜伏、突发、蔓延和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政府部门能够集中各方面力量,密切关注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收集、分析和预测,在掌握事件发展趋势的同时积极和媒体互动沟通,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就会在短时间内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舆情危机。
(五)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或者发表意见和建议。但是,当各种信息迅速传播并高度融合,也会出现一些弊端。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群体,形成“信息茧房”,从而造成“回声室效应”。在这种微小而又封闭环境中,人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排斥其他合理性观点的侵入,这就导致了一些相近的声音以夸张扭曲的形式不断重复,造成观点同质化和极端化[16]。另一方面,扁平化的信息传播趋势对传统的信息分析处理模式提出挑战。扁平化的传播意味着信息传播和接收渠道迅速增多,不同媒介之间,物理传播能力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虽然个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会给信息的传播和交换提供动力,但也会导致信息过剩弊端的出现,公众“信息过载”却缺少可靠的信源和专业指导,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增加。
二、“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的舆情演化与应急管理
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并且每一件都触目惊心,引发了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焦虑。“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一经发生就在网络媒体迅速传播蔓延,大量谣言和错误信息阻碍了应急响应行为,并造成严重的舆论波澜。本章对此次疫苗事件的发展始末和事件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进而摸清新媒体在此次事件的舆情演化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能更清晰地看到政府在此次舆情危机事件中的应对特点、处置成效和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做好基底。
(一)疫苗事件中的舆情演化
(1)事件发展始末。2017年11月3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长生”)和武汉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一批次百白破疫苗被曝出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导致两家企业被国家食药监局停产严查,这一事件使国产疫苗形象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2018年7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再发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严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长春长生自2017年11月份被发现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合格事件后不到一年,再次出现疫苗质量问题。
长春长生疫苗涉嫌造假的事情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本就敏感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而问题疫苗的话题被彻底引爆则是由于自媒体“兽爷”所写的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网络文章。疫苗事件不仅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社会公众人物也相继发声,希望相关部门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给违法者应有的惩罚。此次疫苗事件威胁到公众特别是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网民的关注度持续高涨,再加上“微时代”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最终使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疫苗问题已经不单单是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更是公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和政府监管部门行政能力遭受考验的重大政治问题。仅仅两天时间,舆论就彻底失控,政府行为在放大镜下被深入检视。
疫苗事件发展演化关键时间节点见表1。
表1 疫苗事件发展演化关键时间节点
(2)事件演化路径。情景是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且不同元素间彼此关联。情景构建以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构成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情景链,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信息传播与公众权利的协同演化现象,每个情景也都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状态、响应主体、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信息。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多种信息差异,文章参考灾害学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理论[17],采用突发事件、传播环境和应急管理三个维度来阐述突发事件情景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
从突发事件维度看,引发此次疫苗舆情危机的是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2018年7月21日,距疫苗事件被曝出不到一周时间,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其他网络平台中迅速传播并引发网友对疫苗事件的关注和讨论。表面上看,该文章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但危机的根源是长久以来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质疑。2013年以来,有记录的疫苗问题事件已发生4起,因未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并未引发全社会的激烈讨论,监管部门也未引以为戒,未能下功夫弥补食品药品监管的漏洞。企业作为追逐利益的实体,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也会使其过度逐利,危害社会,加之以往政府对涉事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以罚代管问题突出,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发生疫苗安全事件,酿成舆情危机。
从传播环境维度看,企业投机行为和政府监管漏洞是导致此次舆情危机的主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传播上作用越发显著,其利用自身精准即时的信息推送机制和原创化报道风格聚合公众意见、引导公众意向,并依托强大的扩散议题功能和传播效果放大化的特征对传统媒体产生影响,促使传统媒体感知公众态度,继而引发传统媒体报道并获得各方回应[18]。由此可见,“微时代”信息传播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突发事件的孕灾环境和政府应急管理的宏观环境也随之改变。新的传播环境更易使特定风险信息暴露在人们视野之中,信息争议从部分争议到多方争议,与以往信息争议聚焦关键议题不同,新媒体信息争议较为广泛。
从应急管理维度看,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体,但不是全部。一方面,政府食药监机构难以掌握食药生产经营者的全面信息,另一方面,部分地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常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达成默契,甚至监管者可能会根据二者的利益来制定或采取监管措施。公众的焦虑并非来自专业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事件真相的缺席。对于政府而言,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应当是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对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据媒体报道,国家药监局责令长春长生停止生产,收回企业《药品GMP证书》,并召回还未被使用的问题疫苗;同时,国家药监局对长春长生立案调查,依法追究涉案人员刑事责任。政府的应急处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疫苗事件舆论风波的蔓延,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传播态势[19]。
(二)疫苗事件中的应急管理
舆情危机发生前,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未能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合格疫苗流入市场,从而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问题疫苗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过多次发酵,长春长生“惯犯”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其隐瞒实情、销毁证据的行为及政府“以停代罚”的处理措施不当,激起了公众的愤怒情绪。疫苗事件发生后,参与应急处置的相关部门没能及时与媒体和公众互动沟通并掌握舆情动态,导致政府权威消息由于相对滞后失去了先机,事件发展未能在可控范围内。同时,一些自媒体发布的与事件相关的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同时涌入,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考证,再加上“意见领袖”的错误引导,不仅使公众对官媒披露的相关权威信息产生怀疑,对政府的处置措施产生误解,还导致部分公众对国产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舆情危机事件。舆情危机发生后,政府积极应对,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全貌,持续更新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并加大对涉事公司和人员的处罚,舆情最终得以平息。“微时代”下,政府工作人员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学会在繁杂的信息中鉴别出无价值甚至是有害的信息,以防受到它们的干扰,这要比自由选择信息的能力更加重要。网络舆情引导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部门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进行舆情引导,缺乏准确及时的舆情引导将加速网络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发酵。值得肯定的是,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舆情危机发生后,相关部门在应对处置过程中充分收集了各种有效信息,了解舆论动向、舆情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决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急决策的精准度,控制住事态的发展,疫苗事件渐渐平息,舆论危机解除,在此次舆情事件演化过程中,新媒体的监督作用十分明显。疫苗事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媒体的参与和推动,监管部门及涉事企业的行为被放大检视,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处于公众的监督压力下。疫苗关乎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健康,该领域每一则负面消息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近几年,食药安全屡出事故,监管好食药安全生产和流通是对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此次疫苗事件触犯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越高,舆论监督力度就越强。新媒体倒逼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实事求是地把问题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政府也借助新媒体力量在监督过程中与公众合作,改进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
三、“微时代”下政府应急管理的创新策略
公共危机事件很容易对公众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注意力会逐渐转到别的事情上,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却很难修复,尤其是当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件或情况时,在认知方法和行为活动上的影响会立刻显现出来。“微时代”下,政府、新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政府的决策也影响着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情形以及危机的解决力度。政府应重视新媒体的影响,认识新媒体的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政务创新,积极牵头,构建政府、新媒体、公众三大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使新媒体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确保各方信息畅通,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危机。
(一)精准获取数据,创新决策模式
“微时代”网络舆情给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增加了许多不可控因素,同时也加大了应急处置的难度。科学化、精准化的危机决策是推动应急处置成功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应急决策也成为一种典型的逆境中的公共决策。因此,应急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不仅是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的一个新标准[20]。“微时代”下政府应急决策的复杂性更强,不确定性更大,应急处置也更具有挑战性,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就需要精准获取决策数据,创新决策模式。第一,建立应急联动大数据库,加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方面的数据收集。应急决策者应针对社交软件和网络媒体的特点,充分运用大数据掌握更加精准的信息,实现数据库的各项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的读取、归档、备份、日志管理等。第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监控、评估、联动、决策、响应等核心模块,完善平台系统功能。第三,利用最新的数据访问技术,从已有的数据平台中获取各种突发事件的实况和舆情信息,从而掌握事件的最新动向,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二)开展风险评估,完善预警机制
开展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快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建立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将传统的应急管理方式由事后被动应对转为事前主动处理,进而做出更有价值、更优化的决策。如图2所示,传统应急处置程序通常是在事件突发后再去进行逻辑分析、寻找因果关系,然后做出应急决策。而“微时代”预警决策程序则是基于风险评估超前的正向思维,首先要挖掘事件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寻找相关关系,最后进行预警决策[21]。随着现代应急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应急管理从传统的以事中应急处置为主向“微时代”侧重事前预防为主的治理模式转变。
图2 传统应急处置与“微时代”预警决策
当前,我国基层地方政府舆情预警系统和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基层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微时代”下,政府应完善网络风险评估方式,健全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22]。第一,认真落实相关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着力健全协作共管、媒体联动、信息审核、行为监管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第二,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持续改进网络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和衡量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第三,注意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评估、监测和引导工作,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能力。
(三)优化联动模式,发挥协同力量
“微时代”的到来给应急处置的动员方式带来很大挑战。网络舆情一般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团结协作,优化联动模式,创新动员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力量。一方面,善于运用“微传播”进行应急动员,凝聚动员力。“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动员力和组织力。应急处置的相关部门应充分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公开突发事件真实全面的情况,借助媒体积极主动寻求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全过程,有效防止谣言传播,为应急动员提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创新政府、社会、公众的联动模式,实现条块的有机协调和多元主体有效协同。目前我国依然是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这种条块分割式的模式可能会导致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缺乏合作意识。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危险性、破坏性等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应急资源,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而传统的应急联动模式可能会导致应急处置时间过长,以致地方政府应急协助的诉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应急处置效率较低,更甚者会造成其他舆论危机的产生。因此,“微时代”必须建立不同地区之间及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挥联动协同力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缩短应急处置时间,增加应急处置成功的把握。
(四)强化危机意识,创新危机沟通
“微时代”下信息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迅速扩散,当其实现高程度聚合的时候,小群体内信息的微型传播在给公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危害。第一,可能会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群体内成员与外界交流减少,长期生活其中容易导致盲目自信和极端思想。第二,可能会导致社会粘性丧失,互联网导致人与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减少,容易脱离社会发展,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呈离散状态,缺乏良性互动。这些危害可能会使网民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因此,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应强化危机意识,创新危机沟通方式。
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掌握专业的沟通技巧。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开透明在应急处置中是极为重要的,加强各级政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发布相关政务信息。同时,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在各种舆情危机中维护政府形象,消除负面消息对政府形象的破坏,改变部分公众对政府的刻板印象,使政府的行为和观点能被公众理解和认可,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与掌控,利用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面对突发事件,封锁消息、选择沉默或者刻意发布不真实信息会更容易激起舆论反弹,无法达到稳定舆情的目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处置相关部门要积极应对,在掌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并合理利用新媒体自身功能和力量与传统媒体合作,开发突发事件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和应急服务平台,第一时间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避免无端猜疑所引发的二次危机。最后,完善危机沟通策略,创造良好的危机沟通氛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开展危机沟通时都要讲究策略,要有真诚的危机沟通意识和态度,不但要注意理性沟通,更要重视情感沟通。当公众情绪高涨,或者舆论批评达到顶峰的时候,情感沟通更能安抚公众的情绪,在此基础上理性沟通才能达到防止危机继续恶化的目的。
(五)构建问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一方面,从严处罚,建立更加严格的问责机制和惩戒体系。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有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涉及到人民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让企业为失信和违法违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对食品药品这类公众高度关注的行业,务必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结合的制度,明确涉事主体,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决不姑息纵容,严肃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让制度发挥强大的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追本溯源,加强食品药品的全链条常态化监管。食品药品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其安全问题最易引起公众关注。对于像问题疫苗这类事件,更要找到事件发生的根源。虽然严厉的惩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难以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很多个人或企业依然会为了追逐利益铤而走险,导致相关部门陷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局面。对于企业来说,一切违反相关规定的生产都会破坏企业声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产品的研制、生产、流通过程中,要确保所有的生产行为都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和规范,所有的产品都能经得住检验。对于政府而言,食品药品问题严重威胁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以万无一失的要求、一失万无的警觉,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体系,防止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避免长春长生问题疫苗类似事件再次上演。只有做好国家公共卫生事业,才能给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