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意象观照废名小说诗化空间的营构

2022-06-15张钰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象空间

张钰杰

關键词:空间 意象 废名 诗化小说

一、空间的并置:意象与场景的呈现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将空间的结构并置做出了以下界定:“并置,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在弗兰克的空间理论中,他提出了现代诗的审美形态和现代小说的空间形态相同,并认为现代诗的空间美学的一种重要特点,即它弱化了时间的连续性,而运用空间的并置手段来处理诗歌元素。它浓缩了包括环境、人物、细节、记忆等在内的各种片段,因此呈现了一种空间并置,而不是时间上的连续性,成就了“瞬时空间”的概念。

空间化是废名的诗中的一个特色,废名的诗中利用多个空间体表现出的空间叙事,依托自身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进行表达。诗歌中的空间以现实中的物体为基础,与处于一定环境下的人们对物体的观念相联系,达到心理空间的范畴。废名在诗歌中通过对日常事物的展现,如环境场景,《灯》中的深夜读书,《雪的原野》中的雪夜;如意象空间,云、灯、火、花;这些普通空间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不同空间的认知与感触,同时彰显诗人的独特个性印迹,突出了其诗歌的个性与特色。

废名作品中的意象还兼有中西特色。在心理学中,意象这个词表示内心的感觉、知觉的经验在心中再现或回忆,这种再现和回忆不只是视觉上的,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多种感官或精神上的体验。废名所运用的意象不仅是一种场景的再现和记忆,有时也在想象或幻想中创造。此外,在废名的小说和诗歌中,他还经常反复地以一些东西作为图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赋予其新的意义。

(一)象征连接的桥 废名多部小说中桥都有细致的描绘,如以桥为名的作品《桥》。可以看出,桥在废名的作品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扮演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桥在废名笔下含义相当丰厚,它带着我们能够穿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同是它也沟通了空间意义上的此岸与彼岸。桥不仅是人们行走的普通桥梁,它还象征着某种联系,将两个不同的空间连接在一起:“从一侧到另一侧的任何交叉都称为桥,无论形式如何。”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总是断断续续地沉浸在对童年和过去的回忆之中,桥是记忆与现实之间的连接,使小林重回过去。《桥·桥》中,“望见对岸一棵树,树顶上也还有一个鸟窠,简直是二十年前的样子,程小林站在这边望它想攀上去!”桥联结这个时间跨度的东西二端,指向了二种不同的时间记忆和不同的空间领域。

桥用来连接河水两岸,同时还能够将人物之间的命运相连。在《桥·金银花》中,小林跑到城外去玩,穿过桥和对岸坝上树林,在草地上遇见了史家庄的奶奶和琴子在放牛,由于桥的连接两人相识,两个人的命运因此被自然地捆绑在一起。

桥梁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古往今来的诗人和作家喜爱给予其象征意义。作为文学意象的《桥》在废名的笔下不在乎其形式和类型,已经成为他经常使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富含作家的思想内容、情感的独特体验及对生命的深刻观照。

(二)思索真理的灯与坟 灯这一意象在废名的笔下可以说是具有生命力的,其内涵也是蕴含深意。烛光上的“灯”,描述了夜以继日努力学习或修习佛法的孤独生活。在《灯》一诗中,描写了作者对夜读思索的理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对道有丰富的诠释。作者深夜读《道德经》,一定要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或在《十二月十九夜》的冬夜中,诗人静静地坐在房间里。他面对房间里的一盏灯。诗人的思想飘忽如火,如于千百年来徘徊思索,谱写了一首孤独者的思想之歌。

“坟”意象是生命的象征,暗淡的色调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这并不是揭示死亡的可怕与恐怖,而是迎接新生的表达,启发人正视死亡,直面惨淡的人生。

生存与死亡可以在同一时空共同存在是坟意象的独特表达。废名笔下对坟的描写是恐惧的,同时也是美好的。如《竹林的故事》老程的去世对三姑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和阴影;再如《桥·灯》中,小林和琴子约定三月三打开后园门去下坝河滩上看鬼火,松树下史家庄的野坟就成为小林和琴子见面定情的温馨地点。

生命是人要面对的终极话题,废名生命美学的起点在于对生命的认识,小说通过意象对生命进行思考和救赎,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美学观。废名的生命美学是对生命的体悟和感知,也正是废名哲学思考的起点。

(三)净化灵魂的镜 镜子表达了废名形象中许多与净化、清洁和美丽有关的含义。废名的作品中镜作为一种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主人公内心的寂寞难与人诉说,在思想的世界里孤独前行。

在《镜》中,“我”梦见自己骑战马误入桃花源,看见溪女洗花染白云,不自觉地停马赏景。这美丽的女子走上前,激起“我”回忆沙场的一生,从而洗涤“我”的杀伐罪恶,唤起“我”曾经踏入战场的勇敢无畏的初心。

废名将镜看作净,即不愿为浑浊的俗世所污染,表明的是在此环境下人更能够认真思考人生存的意义问题,直击人生的价值等灵魂深处的疑问,这是人的一种超脱的境界。诗人挂起的镜子照到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的思想,在镜子里存在的不只是他自身。从深层来看,废名构成了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般标志。镜子里的东西就像梦中的宇宙一般,是经过折射后对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所谓“镜中偷生”,实际上是废名的生活理想,或美化了的生活的审美意图。

镜子的形象为所表现的意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崇高的理想和细腻的情感,这对于读者本身来说也是一次对灵魂的净化。

二、意识的阻隔:意象的铺陈与跳跃

意识流强调思维的连续性,即人的思维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保持“流动”,而不存在瞬时的“空白”,同时也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即发散的思维。典型的意识流文学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特征。废名将意识和记忆片段联系起来的方式借鉴了中国古典散文和诗歌,例如自由呈现和图像跳跃。

所以,《桥》大多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许多心理活动是作者的叙述,更像是作者的独白。

尽管在《桥》中也有对自由联想的描写,但这种联系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意识的流转过程中缺乏连接过去经历或记忆的过程。《桥》中对人物意识的刻画,并不强调其人物内心活动的流动性,而侧重于揣摩人物对客观存在世界的心灵理解,从而把握某一种感觉或某一种凸现的人物思想的沉思。小说的关键并非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过程,而是人物在变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注重的是那种冥想。

意识文学是一个主观性的艺术呈现,能够直观而生动地把读者带到故事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从而缩短了读者和作品内容的距离,形成一个具象感与现实感。

(一)陌生化 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文本中,不同的形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表达方式越陌生化,就越有潜在的诗意价值,人们对外界刺激是“新的”和“好奇的”,而那些“完全真实的情况很少引起或保持兴趣”,因此,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发掘语言文字力量新的层次,而“陌生化”则是人们化熟悉内容为新鲜事物的方法。

一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桥·送牛》中,废名自觉地改变了语言的组合,把“石榴树散开的枝叶将牛儿遮住”改为“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把“从他人的手里接过牵牛的绳子”改为“牵牛的绳子从小林的手上接过来”,从而造成了相应的语句障碍,这也就让这个普通的情景突破了默认的感觉思维,而绽放出了不同的话语魅力。

二是表达的个性化。这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某种非常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场景的感知与感受。如《桥·棕榈》细竹和琴子用“头发林”形容绿色的棕榈树林;在《桥·杨柳》中废名却隐喻性地写小林的“杨柳球浸了露水”来形容落泪哭泣。而这些巧妙的形容和语言风格的变化却与一般读者的观看习惯有所不同,也由此造成了读者对文本的陌生感,与其艺术审美感受也造成了相当的距离。

(二)意念化 废名经常想方设法突出个人思想的某一方面,以形象为抽象符号,承载某种情感因素,体现作品的主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废名的作品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称为包含复杂含义和多重美的文本。

废名小说在语言上惯用情文相生的手法,意象的瞬间闪动甚至可以由几个字而引向无穷。在《桥·棕榈》中,由只见了两次她们披发于棕榈树之前拟想到“你们的窗子内也应该长草,因为你们的头发拖得快要近地”,再到自言自语“我几时引你们到高山上去挂发,教你们的头发成了人间的瀑布”,这完全是小林个人想象中的场景,而这些想象仅仅是由披发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来,是意念生成的场景。

在《桥·清明》中,写到琴子的眉毛,小林见状便联想到山间景色,“不著颜料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的山色且凑在一起哩”,再拟想到言语之中倾心表达,寥寥几笔,却充分展现了作品中人物的第一感觉以及作者情绪的细腻流畅。

这些意念化的场景由现实触发,因意念而再造。这样做一是使“主观思想”深深地融入“客观事物”中,从而与内心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将现实场景与个人想象相区别,体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感和审美趣味,并通过这些意念化的场景使读者产生距离感造成作品的多重内涵。

三、叙事的碎裂:情节的共时与淡化

随着由外向内的转向,心理空间成为小说的重点,而现实空间则开始边缘化。从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到对人物内心空间的表达,为了试图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作家将意识流的概念引入文学,并采用直接叙述意识流动的方法,增强空间感的三维感。完成表达心理活动的任务。这种情况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上。通过空间的跳跃,表现为小说情节的淡化和故事的因果关系。人物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上升到了重要的位置,甚至取代了人物特征的表现。

废名的小说《桥》呈现了诗歌小说的特点,将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事件的高潮与转折,都放到了较低的层次。它更接近诗歌领域,追求诗歌语言,意境的创造和分散的叙事。同时,也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布满了跳跃和暗示性联系,侧重于不同关系性的感觉,并使用了生动的视觉形式和与空间概念联系的特征。

(一)拼贴手法的运用“线性叙事”是小说叙事的主要形式,即由事件连接起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作者不是按照线性时间来组织事件,而是呈现“共时叙述”让记忆和直觉相互联系,将事件并排呈现在读者面前。

废名的作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拼贴的创作手法,但它的“随意组合”使得时间的线性连续性大幅压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于蒙太奇的空间画面的组合与编排。例如,《桥》中描述了桥底下的溪流。它经过的地方,花鸟虫鱼,风俗民物,早早晚晚地遍布于两岸,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废名不仅仅满足于展示这些记忆,更着重描述记忆在人的感情中产生的细微变化。

这也就使得废名作品表面的叙事时间基本没有改变,但构成事件的场面和细节却被大幅度地延长和扩大。如《 桥》 这部小说的前后章节没有明显的时间逻辑,甚至可以互相调换。在深度叙事的处理上,《桥》通过每个空间的安排来表达时间。在日落、沙滩、柳树、黄昏、桃林等篇目,每一处内容都如同一幅展画,表现为情景片段的组合,能令观者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这里的每一处都是相对静态的,读者能够通过图画的组合,感受其中的诗化意境,透视时间的缓慢变化。

(二)心理空间的营造 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是由一个一个故事连接而成,而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同时,任何叙事情节中都离不开时间,只不过是当时间被创作主体高度压缩时,事实间的关联所依靠的要有“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总要有一种关系作为叙事的中心,以促进故事的发展。以《桥》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事实”,而這些“事实”之间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因果联系。所以,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废名采用空间关系来引导或推动小说故事发展。这里的空间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物理空间,而是更深层的抽象空间,多指人物心理空间的艺术呈现。

心理空间具有虚拟的、抽象的和内在的特点。在作品创作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心理空间叙事艺术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体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废名的作品中,为了表现心理空间的各种各种幻象,釆取了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序错乱、心理分析等手法。在《桥·灯》中,废名不过多注重情节的设置,而采用了大量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主要人物进行刻画。废名抓住了小林和琴子微妙的语言和心理变化,试图用意识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他们的所思所言描绘人物的主观倾向。

废名作品如此注重心理空间的营造,可以说打破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叙事结构,融合了诗歌与小说的文体疆域,拓展了小说表达艺术的新的方法。在废名的《桥》等作品中,读者尽可以品味文中故事,体验人物生活日常,感悟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复杂的情感变化,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也是作者创造心理空间的真正意图。

猜你喜欢

意象空间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来自林间的风
创享空间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创享空间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