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一氓旧体诗词中的革命书写

2022-06-15于洋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于洋

关键词:李一氓 旧体诗词 革命书写 《 击楫集》

李一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地下工作者,他不仅是一名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的出色的革命者,而且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比较重要的学者,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他著有散文及文学批评集《存在集》,还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负责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整理和校注工作 。a 他晚年所写的随笔、题跋也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学素养。而旧体诗词的写作,几乎贯穿李一氓的一生。在他去世前三年即1987 年,他还在写诗,而且是组诗,并且于1987 年重新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击楫集》。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在李一氓的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大量的作品涉及革命题材的书写。这和李一氓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贯穿期间的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而且还有幸目睹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高速发展。故在李一氓的诗词中,战争、改革、发展、回忆等革命题材的书写极其丰富,目前可见李氏最早的一首诗歌就是他1933 年在行军途中所作的《由会昌回瑞金马上口占》,诗云:“马傍稻畦转,人从战地归。一鞭残照里,又过武阳围。”b 另外还有《得讯我军已过泸定桥》(1935 年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悼羊枣》(悼念1940年“皖南事变”到1941 年“四一二政变”期间牺牲的同志)等颇具时代烙印的革命题材书写。可以说,自其创作伊始,便以革命题材书写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总体而言,李一氓笔下的革命题材书写,既有继承传统诗词的一面,又有别具特色之处,处处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拟以此角度为切入点,重点对李一氓旧体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和意境进行深入考察,同时探究李一氓革命题材书写的基本特点。

另外,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于李一氓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史实研究和文献目录学研究,而对于李一氓诗词创作的研究还比较稀见,甚至是空白。前人更多地将李一氓的访谈、散文和回忆录作为史实深入考察,侧重于李一氓及其生活年代的外部研究,通常把李一氓作为标志性人物放置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甚少有对其本人诗词创作的研究,也较少把其作品放置在整个革命文学创作的演进中进行讨论。重新审视李一氓的诗歌创作,能够更明确地把握其创作观念及旧体诗词在现当代的书写情况,尤其是能够对旧体诗词在革命书写领域的文学演变有更加客观和清晰的体认。

一、深受传统诗学影响的革命文学创作

从李一氓旧体诗词创作的缘起来看,他的旧体诗词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宋词的影响,《击楫集自序》曰:“我写诗,很简单。开始时无非读过一本《唐诗三百首》,还平仄不分,也经常走韵。”又“但在大学期间,我却读了不少的宋词。跟对诗一样,我亦不大懂,可是两者比较起来,我对词的兴趣,要比对诗的兴趣大得多。甚至一九四九年以后,虽然不写什么词了,但是有了买书的条件,我从《花间集》起,买了两三千本词,不少还是善本。并且,在那个上面,我也用了一点功”c。由此可见李一氓对于宋词的偏爱,同时也应该看到他本人对于宋词的研究应该是比较深入的,由他编校的《花间集校》现在看来也是一项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

其次,从李一氓的诗词创作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大量受宋代词作影响的词句和意象,如词作《陌上花》题序:“赴军部报告工作,毕,归期已定,忽阻雨,仍冒雨行。”这同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题序十分近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再比如李一氓的诗词有很多描写战争和历史的作品,且经常出现同一个意象——“元祐党人碑”d,李一氓似乎特别喜欢使用这个典故,故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使用了该意象,如在《念奴娇·寄重庆郭沫若》(1942)中作者就使用了这个意象:

嘉陵江畔,有故国愁思,故乡风物。黄鹤归来何日又?寂寞山城如昨。丕岭阵前,党人碑上,旧恨填新曲。桂林邮汇,感君慰我穷蹙。 何事金石摩挲?当年豪气,不准戎衣着。聊托风流诗与酒,应悔杜鹃啼蜀。忧国鬓霜,嫉时骨鲠,老去先生郭。女神何处?幽居长在空谷。

而在《将赴烟台赠阿英》(1947)一诗中作者又采用了相同的意象:

久迟春信到清明,沂水沂山踯躅行。

野冢石塘初哭子,党碑元祐旧镌名。

佇看泰岱阵云起,自有文章意气横。

挥手桃花潭上别,淮南柳色早青青。

1942 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共产党人遭到了国民党疯狂的屠杀和通缉,很多同志在此次事变中牺牲,李一氓虽然侥幸逃脱国民党的追捕,但在逃亡途中目睹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捕杀。词中李一氓借“元祐党人碑”抒发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之情。词作中暗将国民党反动派比作北宋徽宗时期以蔡京为首的奸党,不思对外抗日、对内改革,反而大肆污蔑、通缉、捕杀共产党人,此行为如同蔡京将元祐、元符年间主张改革进取、倡导抵御外侮、致力于富国强兵的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等人诬陷为奸党,并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野冢石塘初哭子,党碑元祐旧镌名”凝练地涵括了李一氓对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同志的哀悼和追思,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痛恨和愤慨。李一氓将“元祐党人事件”同“皖南事变”联系起来的创作手法,显然是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影响下的产物,这种用典手法在中国古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中并不少见。李一氓的作品展现了一个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革命进程中特有的文学实践,这种文学实践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文学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说李一氓刻意从苏东坡等宋人取法作诗,因为在李一氓的时代,旧体诗词的基本创作方式已经完成了定型,尽管在民国初期有以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为代表的诗界革命派,但是这些作家的创作成就并未达到比肩李杜苏黄的地位,所以李一氓虽然诞生于大变革的时代,但其从小所接受的依旧是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理论,这也真实地反映在其旧体诗词的创作实践中。

二、颇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无产阶级诗文创作

李一氓的诗词创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特别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特色,这类“红色诗词”的创作在李一氓的诗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有意识地借用旧体诗词来表达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作者在《过白鹿洞书院石坊》f 一诗中写道:“松间白鹿尚徜徉,五老峰前有石坊。不立主观唯心论,驱车直去马头鄉。”李一氓在游览白鹿洞书院时注意到王阳明曾在此地讲授心学,而作为一名信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共产党人,李一氓有意识地对此进行了批判:“不立主观唯心论,驱车直去马头乡。”类似的红色革命书写还有很多,如“红星红土迈长安,设计辉煌著姓钱。”(《谒叶坪红军纪念碑兼怀设计者》)“青砖白木一厅堂,镰斧红旌吊国殇。”(《沙洲坝》)“江西两圣地,井冈与瑞金。”(《诗谢邵大哥》)……这些诗文的创作虽然是以旧体诗词的形式呈现的,但是其内容却是全新的,史料价值也很高。李一氓旧体诗词中的红色记忆和革命意象,集中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间段。有很多都是反映当时国家改革实践的诗文,同时也有大量的歌颂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作品,这应该是受到当时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而创作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写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g 在这种文艺观和文艺指导路线下创作诗文的李一氓,尽管依旧写的是旧体诗词,但却是“旧瓶装新酒”,其诗文中蕴涵着的大量红色记忆和革命书写。

这类诗文中保留了大量的革命印记和真实的历史情形,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同时,作为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学书写,他的旧体诗词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讲话精神”的范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大连大学校长的李一氓已经明确了自己在文化和宣传工作中的意义,他在“中国共产党旅大党组织会议”的闭幕词中写道:“我们在这里,地区虽小,但要做的工作很多,基本的,主要有……文化工作方面:要办好大学、办好中小学,特别要做好识字运动,消灭文盲,做好工人和农民中的文化工作,加强防疫和治疗的卫生工作,办好党报和通讯社与广播电台。”h 可以说,这一时期李一氓的旧体诗词创作践行了他的创作目标。这些创作本质上也是为人民大众的,根本上是为工农兵而创作的,也是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以说是文艺为人民的一个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传统旧体诗词的普及和下沉。

三、新时期革命书写中的暴露和反思

尽管李一氓在晚年整理出版了自己的旧体诗词全集《击楫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集子早就存在过了。但是该诗文集的原稿在1966—1976 年间中遭到了批判和破坏。其次就是诗歌创作风格的改变,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具体反映在其作品中,这一时期诗作的整体风格也偏向于沉郁和哀伤。如:“白杨忽地又钻天,咄咄无心过四年。道是今年春日好,野车带病返长安”(《四月廿九日作》,1972)这首诗,作者以一种老惫、怠惰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的情况,最后一联更是尽显沧桑和孤寂,在本该生机勃勃的春日写下这样一首颇具暮秋之感的诗,诗人内心的痛苦已经跃然纸上。李一氓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大都是这个风格,从之前炽热而直接的主观抒情逐渐过渡到更加深沉且委婉的寄情于景。这一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同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形成了一个呼应,抗战时期的迷茫同这一期间的痛苦都为李一氓的旧体诗词注入了哀婉的特色,但前者的影响似乎并不及后者来的刻骨铭心,抗战时期的书写总还是有希望的,但这一时期的创作只是更彻骨的悲凉和痛苦。可以说,这一类创作的风格同《花间集》中部分词作的风格极其相近,这大概也是李一氓校点《花间集》时所受到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1966—1976 年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创作也成为一时的主流,而这两个主题在李一氓的旧体诗词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其创作的组诗《废园》(六首),均是以一种隐晦含蓄的表达来抒发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在反思这种苦难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具体影响。六首七绝的喻意都很深刻,物是人非、草木萧疏之感在诗文中层出不穷。可以说李一氓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是“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在现当代旧体诗词中的具体表现。李一氓以一种极其传统的方式将这些经历书写下来,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李一氓诗词中的这些反思,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旧体诗词现当代书写的内容深度。

四、结语

李一氓的旧体诗词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尽管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创作很普遍,而李一氓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素养较为深厚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其旧体诗词的创作总体上是优于同时代的创作的。其诗文的思想深度和表现力都颇具特色,其中的革命书写作为贯穿其一生的创作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都有着不同的体现。早期深受儒家传统诗学批评影响的革命写作奠定了其旧体诗词基本的创作风格;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创作紧紧联系时代背景,为工农兵服务、为大众服务,客观上推动了旧体诗词的普及和下沉;尽管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但依旧以旧体诗词的形式继续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拓展了旧体诗词现当代书写的意境和深度。可以说,李一氓旧体诗词中的革命书写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传统诗词在现当代文学语境下的具体演变,并揭示了这种演变背后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