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2022-06-15贺炜
贺炜
关键词: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发病率一直持续增高,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中青年人群之中,并向着年轻化、全龄化的方向发展[1]。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较老年患者更急,对患者身心损害及家庭危害性更大,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该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价值有限,作为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发挥其引导干预的作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可以避免病情的反复和加重,所以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全过程[2]。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
1.1 我国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300万人,占患病死亡数的51%,部分患者即使得到及时治疗,也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致残和身体损伤,有的还会出现病情的反复。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动脉硬化为例,我国目前30~40岁的人群中有将近六成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血管堵塞。该数据表明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开始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1]。现在医疗机构中就诊的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不再少见,甚至部分大学生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成为了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人群。而研究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抽烟、酗酒、熬夜和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最主要原因。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部分中青年因为工作、交际等原因抽烟,酗酒,外加暴饮暴食,饮食摄入趋于单一化等问题,给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提供了便利。还有一部分中青年人由于压力过大,睡眠严重不足,情绪大幅度的波动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严重问題。
1.2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
1.2.1 饮食因素
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冠心病等与进餐不定时有一定关系,但其机理尚不明确[3]。中青年人经常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不合理减重人群以及经常加班的白领阶层,进餐不定时不定量,过饥或过饱,都可能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再加上现在的中青年人中有许多人喜食高脂、高糖、高盐、低钙饮食[3],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加重机体的代谢紊乱。
1.2.2 抽烟和酗酒
抽烟现已公认是冠心病与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并且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与高血压、饮酒等因素呈协同作用,也能单独增加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所以戒烟限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1.2.3 久坐不动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应用,缺乏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日益普遍。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人们都“机”不离手,手机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随着各种手机app的应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久坐不动和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久坐不动会形成下肢血栓,栓子脱落后可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长期熬夜的人,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加上本身缺氧,很容易在心脏内部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造成心梗。
1.2.4 精神因素
现代中青年人生活节奏快、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发泄渠道少,极易导致体内激素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痉挛、重构硬化,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并且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二、健康教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健康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可以改变,人类可以通过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健康的行为、采取并坚持有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保健知识与病人最终接纳并维持健康行为的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理解和促进健康行为、对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4]。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干预,更重要的是树立健康行为的观念,对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目前国内外健康行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行为学领域,而健康教育领域缺少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
从70年代起,芬兰北卡(North Karelia)开展了心血管健康教育干预计划。1972-1992年20年间,芬兰北卡男性吸烟率从52%降低到32%,血清胆固醇含量从7.1mmol/L下降到5.8mmol/L,平均血压从19.6/12.3kPa下降到19.0/11.0kPa,危险因素得到全面降低,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下降45%、48%。“七五”期间一项关于我国7大城市11万人群中开展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研究表明,经过4年干预,干预组脑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下降57.5%和4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20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嗜咸等)得到确认[5],而这些危险因素都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关,所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易感者进行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针,有效地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我国的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
三、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国卫宣传发〔2014〕1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相继实施。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为健康教育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了,而是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合作的了。所以针对全民的需求和各级各类人群的特点需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使心脑血管患者和易感者积极配合并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自觉做到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规律生活、定期体检、分级预防、合理用药等。
我们可以将健康教育从途径上分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线上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电话随访、传统媒体(电视栏目、报刊、丛书、手册)、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健康小程序等)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健康教育。现在的新媒体方式更容易被中青年人所接受,戴美琴等通过微信健康教育模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行为干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微信前后的行为改变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信教育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效。微信平台建立了患者和医务人员随时交流的平台,既可使患者随时得到指导,也节省了患者往返医院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而且微信可以发送图片、视频、文字和语音,可重复查看信息,构成了连续、动态、个体化的管理模式,更易被中青年接受和使用[6]。
线下健康教育可以和受众面对面交流沟通,采取讲座、座谈对话和医务人员组织引导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达到更新健康保健观念,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相互督促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的目的,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四、总结
中青年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青年甚至少年阶段就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尽力减少或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从根源上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这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金玲玲. 青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的探讨[J]. 现代养生(下半月 版),2017(3):62.
杨庆华,黄浩. 健康教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381-383.
周文华,张亚芳,周玉兰.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与健康教育[J]. 吉林医学,2007,28(14):1592-1593.
劉娜,彭龙,杜慧娇,等. 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J]. 全科护理,2017,15(23):2846-2848.
于立博,龚建福,刘继文.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82-3183.
戴美琴,张永乐,周方文,等. 微信健康教育模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的应用[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