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初次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2022-06-15毛俊青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5期

毛俊青

关键词:产科护理新模式;初次产妇;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胎儿从母体中娩出到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称为分娩。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会引起产妇身心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初次分娩的产妇由于没有经验,对分娩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因而难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由于担心分娩过程的痛苦,很多初次产妇都倾向于选择剖宫产[1]。但是剖宫产的新生儿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因此,为了母婴健康考虑,在产科护理当中要对传统护理方法加以改进,以促使护理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初产妇84例,研究了现阶段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初次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初产妇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32岁,平均(26.55±3.42)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1周,平均(39.05±1.24)周;观察组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33岁,平均年龄(26.57±3.38)岁,孕周最短38周、最长42周,平均(39.16±1.05)周。在上述指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单胎足月产妇,均为初次妊娠分娩产妇,产妇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严重妊娠期合并症或并发症的产妇,非首次妊娠首次分娩的产妇,有认知沟通障碍表现的产妇。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完善各项指标检查,观察宫颈口打开情况,告诉产妇和家属注意观察。分娩过程中,由助产师和助手负责协助,拒绝其他人进入分娩室。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产科护理新模式。产妇入院后先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消除产妇的陌生感。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产妇身心状态,帮助产妇解答疑问。使用视频、健康指南、宣传栏等方式,讲解自然分娩的优势,提高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和依从性。让产妇平时保持充足休息,要求家属全程陪伴保护。指导产妇采取适当体位锻炼,以促进自然分娩。宫口开时安排专门的助产士全程陪伴指导,告訴产妇如何配合宫缩屏气用力,促进胎儿更快娩出。分娩过程中帮助产妇按摩缓解疼痛,播放轻音乐舒缓情绪,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和鼓励,保证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安全。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情绪和自然分娩率。心理情绪选取指标为焦虑、抑郁,评价方法分别是SAS量表、SDS量表,分数越高,说明心理情绪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心理情绪和自然分娩率方面两组的对比

两组护理前心理情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28.46±2.05)分、SDS(30.12±2.13)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8.69±3.12)分、(40.07±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以往的产科护理当中,主要是针对分娩过程本身,一般是按照既定的标准流程进行各项护理。虽然传统护理也能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但是在人性化方面比较欠缺,忽略了对产妇的家属陪护、情绪安慰、心理疏导[2]。特别是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于分娩过程是未知的,因此内心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由于担心分娩疼痛,很多初产妇也愿意选择剖宫产。针对此种情况,应当采用现阶段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初产妇进行护理。从产妇入院开始,就要进行有效的生理及心理护理,改善产妇的身心状态。要着重强调自然分娩的好处,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依从性[3]。在护理中还要注意家属陪伴的作用,能够给予初产妇很大的心理支持。再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全程陪同指导,让产妇能够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的临床护理当中,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能够使初产妇身心状态得到更好的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金丹.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45(67):213-214.

[2]华雪英.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初产妇负性情绪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37(22):279-280.

[3]陈霞莉.对初产妇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