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整合教学助推学生诗词积累

2022-06-15展勤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整合古诗词教学策略

展勤丽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选入古诗词112首,并按不同主题分课文或分单元呈现,更加丰富小学生的诗词积累量,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古诗词教学的主题内容、诗情诗境、课内外活动和微课程资源,可以在教学中聚合起更多的思维特质和思想内涵,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古诗词 整合 教学策略

整合是指把零散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衔接,让单一的要素或意义不大的要素组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传统的读背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篇的教学方式也窄化了学生的诗词积累渠道,割裂诗词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整合古诗词教学”就有了研究的空间。“整”即调整、统整,“合”即协和、统一,“整合”指教学中合理调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操作过程。依托不同的学段目标,整合优化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整合主题内容,比较提炼发现

每一篇诗词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意蕴,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作横向比较时,又会发现总有一些线索把这些诗词有效地串联了起来,如同一意象、同一作者、同一典故、同一写法等。教材安排在大单元主题下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以中高段教材为例,梳理每册教材中的诗词,就会发现编者在编排上的别具匠心。每册书中安排两课古诗词教学,每一课诗词的内容主题多是同一类型,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寓理于事等,具体如下: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读这几首诗,对比发现几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之景,找到相同之处,从而对整课的阅读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从其中的一首诗进入诗歌的学习,以《赠刘景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景物荷尽、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结合插图和课件图片,理解诗意,感受秋的韵致;再在第二课时学习另外两首诗歌,迁移所掌握的学法,即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笔下秋的多样图景,感受“同中有异”的表达之妙,感受古诗词借不同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涵;最后是整合同是描写秋景的诗歌及整个单元课文内容编排的内在联系,体会“多角度选材”的妙处,加深对文章表达及人文主题的进一步感知,拓展学生对同类题材诗词的理解和积淀。

二、整合诗情诗境,鉴赏诗歌内涵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必要手段。诵读是在读正确读流畅读出韵味的基础上的激活,是对诗的直感直觉的体悟,是整体品味文字后情感的触动。

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為例,余秋雨老师把它列为“小学生必记唐诗第一首”。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在诗人的生平阅历、写作背景上过于细致剖析,比如李白和谁一起平定战乱,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会被判流放夜郎,为什么又被大赦等。而是让学生适当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基于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中,通过整合“千里”和“一日”的夸张手法,感受诗人内心的那份畅快;通过整合“彩云”“白帝城”“千里江陵”“万重山”所构筑的自然之境,感受诗人轻舟远行的惬意通达;通过整合两岸猿声绵绵不绝的伴奏和山水云霞的视听交融,感受一叶扁舟穿行于浩渺烟波的酣畅淋漓。那是一种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翩然而至、自然而然的感受,是每首诗词中所具有的整体的诗心诗魂。

三、整合课堂内外,建构有效关联

整合古诗词教学,既有教师课堂上对单篇文本核心内容的整合,又有依托诗词内容走向文本以外的拓展重合。首先是诗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古诗词语言离孩子的现实生活和语言习惯较为遥远,教学需观照学情,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或体验。如“篱落疏疏”指稀疏的篱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其中闲适随意的朴素之美;“霜叶”指秋霜打过的变红的枫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红于二月花”中表达的贴切、形象;从“急走追黄蝶”中引导学生品味乡间生活的乐趣等。诗词与孩子生活的整合有效建立了学生走进诗词、感受诗词的通道。其次是诗词与背景资料的整合,赏析诗词有时需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走进作品。如《寒食》中关于寒食节不可生火点灯的习俗;《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逃避战乱、泊舟枫桥的创作背景;《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资料等,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诗词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把握诗情。最后是诗词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通过唱诗、吟诗、对诗、赛诗等拓展诗词学习的外延,在活动中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也可以整合不同学科,全面展现诗词学习的成果。如开展“诗词飞花令”“诗词朗诵”“说唱古诗词”“走进古诗里的美丽四季”“诗词擂台赛”等活动,实现高效学习。这样,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天地得到拓展,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诗词积累。

四、整合微课程资源,开发重组延展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不就诗论诗,不就诗教诗,用更高更远的眼光看待统编教材的编排,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一)围绕主题,有效重组教学内容

以六下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以描写传统民风民俗为主题,第三课安排《寒食》等三首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重组内容。比如,第一课时教学《古诗十九首》,以《诗经·采薇》和乐府诗《江南》引入,介绍这首诗被称为“千古五言之祖”的文学影响,介绍汉乐府诗的地位成就,为拓展补充“语文园地”中的《长歌行》做铺垫。教学中补充杜牧的《秋夕》和林杰的《乞巧》,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诗作的理解,然后带领学生再诵读《汉乐府》,加深对乐府诗朴实自然等特点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寒食》,通过补充阅读孟云卿的《寒食》,在对比中感受诗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拓展关于描写中秋节或借月抒怀的古诗,体会诗人思乡怀亲之感,再以“诗词里的民俗”为主题开展朗诵或飞花令等单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习俗。

古诗词整合教学助推学生诗词积累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二)依托教材,有效开发教学内容

对于高段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站到一定高度,将课文、园地、阶梯阅读中的经典诗词作重新组合,拓宽和创新教学内容。例如按主题内容编排,有自然风光、祖国河山、爱国题材、边塞诗等;按诗中常见的意象组合,有含月亮、雨、风、花、山水等意象的诗;可以是描写特定景物的组诗,如长江、黄河、瀑布、银河等;还可以聚焦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如李白、孟浩然、陆游等,走进相关的一组诗。以“走近苏轼”为例,借助不同研究专题,如“苏轼与月”“苏轼与美食”“苏轼豪放的创作风格”等专题研究,以期对苏轼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苏轼的诗词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自选和组合拓展的有序补充,形成了诗词教学“1+x”的微课程资源,既可以增加古诗词教学的量,又可以体现学情背景下教学资源的有效优化和拓展。

有效整合教材中的诗词,既有对诗词文本的定位,也有单元群文的重新组合,还有整册教材的聚合。教师只有从更统整的角度出发解读文本,围绕诗词教学的核心目标有所取舍,聚焦根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诗词,使其走向诗词积累的更深处,感受古诗词的经典魅力和丰厚底蕴。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国文化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15116.

[2]周臻,黎莉.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5859.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整合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我爱古诗词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