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第一镇碛口数风流

2022-06-15影子

旅游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河

影子

“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一座黄河岸边的小镇,流淌着大黄河千百年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历史上的风华绝代,而今那份珍贵的纯朴、自然,却如同保存完好的建筑一样,丝毫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反倒愈是散发着诱人的生机。虽然不见了河边上那车水马龙的奇景,小鎮却依然有着一种与世隔绝的静然,来到这世外桃源,我凝望母亲河,按捺不住去寻找那无处不在的黄河旧梦。

驱车越过一座刻着“麒麟桥”字样的石桥头,一条宽阔的大河横亘眼前,阳光下远远望去,乱石累累,波光粼粼,只有哗哗的流水奔腾向前,川流不息。“碛”是指河道中由沙石堆积生成的浅滩。九曲黄河,蜿蜒而下,一泻千里,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当流经临县卧虎山前时,汇入支流湫水河,水量骤然增大,四、五百米宽的河道收缩到不足百米,一下子把宽阔平缓的河道推挤成逼仄曲折的凶险湍流,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号浊浪滔滔,形成一处险滩,以至于“黄河行船,谈碛色变”,壶口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碛”,而这里便是名气紧随其后的二碛“大同碛”。这大同碛,让黄河上游满载货物的商船望河兴叹,不得不改为陆路运输。于是,小镇便成了货物中转的“水旱码头小都会”,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到西北。成就了明、清至民国200 年间“人烟辐辏,货物山积,船泊叠岸,驼铃不绝”的“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乐楼,山西唱戏陕西听

据当地老人讲,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380 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 里多的狭长之地,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上满是骡马骆驼踏踩的痕迹,那是一番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然而,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进程,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始,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兴起,黄河水运被挤出了历史舞台。碛口,终于慢慢地翻过了它璀璨的一页,被长久地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土沟壑中,枕着黄河的涛声,追忆似水流年。

走进碛口,就如同走进一个编织了千百年的梦,那梦境中写满旧时繁华与时代变迁,会让人恍如穿越时光隧道,将那凡尘俗世的喧嚣与烦躁,都留在了身后。这里的故事,是需要用心去感知和品味的,沐浴在那一片暖阳之下,聆听风的歌唱,我仿佛找到了同它交流的语言。走在碛口铺满沧桑的长街小巷,触摸那斑斑锈迹的木门铁环,让我不由自主的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繁花落尽,商贾离散,“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喧闹已经归于宁静,并略显萧瑟与颓废。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同样晋商衰落后的封闭保存了碛口,不像遍布全国重建仿造的明清一条街,碛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今天的碛口古镇是一处密度很大的古建筑群,保留着四百多座大小院落,都是原来的商行或店铺。走进碛口,步行老街,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商业气息。长长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镇上成片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感觉。

古镇依山势而建,建筑群沿着黄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条长街贯穿全镇,分为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三段。三条主街和十一条呈陡坡状的山巷,使各个窑院相互贯通,错落有致,楼上有楼,层层相叠。紧挨黄河边的西市街上,大多是一些码头和大型粮油货栈,极大地方便了往来船只装卸货物,如今大多改造成宾馆、客栈,不失为游人在领略古镇风情之余,放河灯、听涛声的好去处。中市街是一条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街,设有票号、当局、药店、百货铺等,只可惜50 年前的一场洪水将这条街冲毁了一半,只能凭藉想象去复古当年车水马龙、人流熙攘的街景了,据说每当夜幕降临,满街都会响起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那是各家的账房正在清点一天的收成。靠山起屋的东市街上以大大小小的歇马驿居多,建筑大多简陋,但街面比较宽阔,为的就是让大牲口通行,这里自然成了驼帮、马队一次次穿越吕梁沟壑的旱路起点。

碛口老人

走进古镇,可以自由行走每一条街巷,也可以随手推开任何一扇门扉,真切感受百姓的生活,或者攀谈碛口的往事。油店、粮店最具生活气息,“天聚永”是当年碛口最大的一家油店,门框、窗台、明柱上到处糊满了黑疤,细细考究才知道这是搬运油篓的伙计们顺手一抹,日积月累而成为见证碛口繁荣的“油化石”。遍布街边的骡马大店宽门阔院,看这阵势容纳百十峰骆驼、百十匹骡马当属易事,“和顺栈”、“三兴店”里,细心的主人考虑到骆驼不喜欢趴卧冰凉生硬的石板,就把院子的另一半铺满了绵软的黄土。镖局总是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应运而生,这些当年的武装押运机构,院内镖旗迎风猎猎,刀枪银光闪闪,一进来就感不寒而栗。当铺和票号,这些金融机构也不是随便进入的,“天罗地网”并非传说,四周屋檐扯满了铁丝网,网上又挂铜铃,大门内侧的过道上设有活动踏板,打开插销就会变成陷阱,如果真有窃贼外盗,想必定是有来无回。

碛口古镇背山面河,前低后高,民居院落大多随势而建,脚下是历经数百年却依然平整的石板路,路两边是方石砌就的台基,当地人称“高圪台”,高圪台上便是栉次鳞比的商铺。循街道向尽头望去,商铺的房檐凸凹有致,各具特色,有的如大鹏展翅,有的似玄梯倒挂,有的像城池墙头,有的若巨伞盖顶,可谓是沧桑质朴,古意斐然。就单个店铺来看,其建筑工艺和构造可能略显粗糙,不要说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比,甚至比不上晋中地区一些普通的民宅,然而,就整个小镇的建筑风格和排列布局来讲,那古朴典雅的韵味,又不能不说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

倘佯古鎮,要说给人印象最深、最显眼,当数一座明显高出其他建筑的古香古色的院落,这院落的大门是榫卯连接的木结构门楼,上方挂着“四和堂”和“碛口客栈”的牌匾,两侧一边蹲着一个威武的石狮。岁月的侵蚀让门楼的立柱露出了木头的本色,只是隐约可以看到灰红的油漆,让人想象它曾经的富丽堂皇。而黑底金字的楹联更是格外醒目:“碛化祥云客无俗士清风爽,口凝瑞气栈有雅情古韵承。”细细揣摸这楹联,对仗工整,平仄相调,既赞美了碛口风光,又褒奖了自己的客栈,虽说对客商多少有些奉承之意,但奉承的雅,想必客商看后内心还是蛮舒坦的,店家的精明也可由此略见一斑。

柳编手工艺人

走进大门,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映入眼帘。院子的房屋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底下是窑洞式建筑,上面则是中式花格木门窗的排楼。青石砌墙,碧瓦敷顶,高高翘起的房檐随地势而高低错落,一排排新挂上的红灯笼点缀其间,给这古老的院落增添了不少生机。沿拐角处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是二楼,楼上有一长亭,名曰“听涛阁”。从这里看黄河,上下游数十里一览无余,整个碛口码头尽收眼底,可谓占尽了地利。生意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的商业重镇,占据这样有利的位置,想必它的主人想不发也难。

院门口的“四和堂介绍”是这样记载的:“四和堂”创立于清道光初年,距今一百八十余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乾隆年间甚至更早。初始是两家字号,后易于一曹姓商人,因为四份银股购得,故名“四和堂”。“四和堂”依托宽敞的庭院和库房经营麻油,久盛不衰,鼎盛时期曾是“窗泊百舟、门走千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在此开办了“新华商行”,解放后,“四和堂”演变成碛口粮店,直至今日成为接待游客的“碛口客栈”。泱泱二百年,“四和堂”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后几易其主,在起起落落中见证着碛口古镇的荣辱兴衰。高墙碧瓦的客栈红灯依旧,陈迹斑驳的码头已物是人非,那曾经的商贾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而这依山面河的院落却让人睹物思人,追忆那往昔的繁华和不朽的商魂。

在碛口,最抢眼的建筑当黑龙庙莫属。走过小镇的繁华地段,我来到黑龙庙的下方,仰视黑龙庙,有一种“叠于石崖之险,凌于青云之高”的视觉冲击。黑龙庙坐东北向西南,依山面水,叠立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东北角的卧虎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使它的基座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你们看这圪台像甚哩?”庙前摆小摊的老伯指着庙宇的基座,神秘地眨着眼睛让我猜。我左看右看不明就里,老伯边比划边笑着说:“像不像个元宝?”经提醒,顺着他指的角度向上看去,黑龙庙真有点像是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元宝上似的。“这黑龙庙可是真灵验哩,当年是商号们集资所建,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商贸繁荣。据说明代时庙规模很小,到雍正年间增建戏台,乾隆年又增建钟鼓二楼和东西耳殿,才使黑龙庙规制完整!”听得出,他语气中颇有几分自豪感。

黑龙庙的山门由三道拱门组成。每道拱门上方都镶嵌着一块黑底红字的石刻,中间是“神宫宝界”两边分别是“流霞”和“拱秀”,洒脱的行书字体,如行云流水飘逸于斗拱画梁之下,醒目宜人。目光下移,拱门之间有两幅石刻楹联,中间是:“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两边是:“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楹联编的好,字写的更漂亮,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小镇天人合一的富庶景象,也为这庙宇增添了浓浓的人文色彩,更折射出了这商埠重镇深厚的文化底韵。

山门前是八根红漆大柱支撑的门庭,门庭上方是一座歇山顶的门楼,屋脊由琉璃瓦剪边,两端各有一个像龙头一样突起的造型伸向天空。尖而陡的“人”字形屋顶从屋脊向两边抹下来,然后四个角折叠回来,如鸟翼般高高翘起。屋顶下是一个倒座的乐楼,但见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三层屋顶上下相叠,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建筑结构奇特精巧,不愧是临县古建筑之首!再加上左右两个小巧玲珑的钟鼓楼相呼应,整个庙宇显得错落有致。是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还是观赏者的独具慧眼?无论如何也算是不负这商贾之地的奇思妙想吧!

穿过山门,进入庙宇院内,这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庙院,正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彩绘艳丽的斗拱梁枋下,一幅楹联挂于正中的两根红漆立柱间:“四时雨露滋千里,五谷莼养乐万家”,表达了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憧憬,正殿供奉的是黑龙大王,左右两个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与其他寺庙不同,黑龙庙东西两侧还有供人休息、看戏的廊房和看台,就象现在剧院里的包厢,让整个庙宇减少了几分森严和神秘,增添了不少随意和轻松。正殿对面就是倒座山门的乐楼,庙里的值守人告诉我们,“这乐楼的音响效果非常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在黄河对岸也能听到,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我沿侧面的台阶走上戏台,来了一个发声练习,果然,声音似空谷回声,延绵不绝于耳,心中不由对古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带着对古人的钦佩之情,我走出了黑龙庙。门楼下,倚庙廊俯而环视,但见黄河滔滔横惯南北,湫水潺潺自东向西。远望大同碛波光粼粼,近观碛口镇古朴沧桑。山、水、碛、镇、庙在河流巍谷间遥相呼应,形成一幅秀丽壮美的山水画卷。山因水而秀,水因碛而险,镇因碛而生,庙因镇而兴。忽然,我仿佛悟到了这画卷的真谛,并强烈的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回归自然的洒脱。是啊,在这弹丸之地,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和谐关系彰显的是如此淋漓尽致,以至于我们可以从古人顺应自然的境界中寻找到那份失落的质朴,而让人类与生俱来的真本状态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去看最大黄河象
黄河遐想
黄河放歌
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