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 善用数字技术,共同讲好中国—东盟文化故事
2022-06-15黎敏
黎敏
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里,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博物馆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它不仅是自然与人类文明展示的窗口,也是各国民族自信的载体。充分挖掘博物馆的价值,于各国文化保护与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那些沉睡的文物馆藏得以“活”了起来,以全新的视角打开了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格局。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不仅能给人们带来非凡的历史文化体验,也正日渐成为各国做好博物馆管理、開展文物研究与修复、深度挖掘博物馆价值的一种新趋势。
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如何善用数字技术为馆藏资源“做加法”,如何以新形式共同讲好中国—东盟文化故事呢?在2022年6月2日于中国北海市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我们听到了来自泰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阁下的分享。
文物“活化”:释放古文化的新活力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重点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7届,本届文化论坛的主题设置为“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既顺应了文化保护的新趋势,又契合了中国—东盟文化资源的特点。
据威萨努阁下介绍,泰国拥有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曼谷国家博物馆。馆内陈列收藏了泰国各个时期的雕刻和古典艺术品,如,春武里府女子古乐队的灰塑、三佛齐王国的指地印那伽光背佛像、有“泰国维纳斯”之称的阿瓦罗甘旦舜菩萨像等。
除此之外,泰国还有岛屿和海洋博物馆、叻丕堪农寺等博物馆。其中,叻丕堪农寺虽是一座寺庙,却拥有泰国唯一一座皮影艺术博物馆。馆内共收藏了300多幅皮影。为了传承泰国皮影艺术,寺庙每周为民众开设免费的皮影艺术课程,很多青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并登上了皮影表演舞台。由于对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贡献,叻丕堪农寺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文物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与之对话的‘桥梁’,让文物‘活化’,不仅有助于让世人更好地理解古文化的新活力,也有利于挖掘文创产业背后的无限潜力。”威萨努阁下说。
一直以来,泰国都将文化创意视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并不断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推动传统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据威萨努阁下介绍,泰国政府陆续在这些方面投入了许多政策资源,例如,设立泰国创意设计中心、打造“创意泰国”项目、将文创经济纳入国家经济振兴方案中等。
“如今,泰国的设计、时尚、工艺、电影等产业的发展已渐具成效,不仅使泰国提升了知识经济的附加值,更成功透过文创产业提升了国家竞争力。”威萨努阁下这样说道。
善用数字技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如何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如何步入往昔的宫阙一探究竟?如何亲耳聆听百年钟声的韵律?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这些往日因时空所限制的阻隔,如今已成为透过博物馆走进历史、品味文明的窗口。
“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善用数字技术。”威萨努阁下说。
在这方面,中国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与十分亮眼的成绩。中国开发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博物馆”等项目便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活化”的生动范例,其衍生出的相关数字藏品则进一步激发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活力。
据悉,故宫博物院目前已经进行了70多万件文物的产品数字化,并每年大概以8万件左右的速度在推进。通过“数字故宫”小程序以及官网“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等栏目,游客就可以看到精美文物的数字化成果,全方位展示细节和全貌,实现云端“掌上把玩”。
“我认为,泰国与中国同为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文化古国,在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层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开拓文物领域和文创产业的新视野,对双方共同讲好中国—东盟文化故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威萨努阁下说,“而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是文创产业繁荣的动力之一,文创产业的发展则给博物馆行业带去更多市场机遇,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泰国欢迎和支持中国推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改革创新,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开展泰中两国的全方位合作,使文化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更包容的力量。”威萨努阁下这样说道。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