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民生疾苦的不同表达

2022-06-15芦学华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疾苦卖炭翁老妇

芦学华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障的状况等。民生疾苦指民众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痛苦。

在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中,就有許多爱国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1.站在国家层面,爱国惜民,关注民生疾苦。以杜甫“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为例,这首诗通过讲述诗人亲眼见到石壕官吏乘夜捉人,老妇哭诉家里的男丁均已赴战场,三男已二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诗中的老妇主动请缨入伍,诗人对此举既无奈,又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官吏连夜捉人是为了补充兵力,重新组建部队,以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唐王朝的统一。所以,诗人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站在国家层面,这场战争是平息叛乱、捍卫领土完整、保家卫国的。所以诗人也肯定了老妇及其他应征百姓的牺牲精神。民众的拳拳爱国心让人心生感慨,但他们的悲苦境遇又让人万分同情。

2.站在自身角度,感同身受,体察民生疾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诗人的亲身经历。贫困潦倒的诗人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第二年秋天,大风吹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场大雨又接踵而至,浸湿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再次失去栖身之所。诗人百感交集,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感知到了底层人民因战乱而遭受的痛苦。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不幸遭遇,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人的不幸,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现“天下寒士”的共性遭遇,以此展现社会、时代的苦难。他不仅仅是为自身的痛苦而哀叹、失眠、大声疾呼,在被狂风骤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涌的不只是“吾庐独破”,还有“天下寒士”何处栖身的问题,他以自身体察着民生的疾苦。

3.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悲天悯人,反映民生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不易:伐薪烧炭的艰辛,出行卖炭的艰难,遭遇掠夺的不幸。一车千余斤的炭,原本是生活的全部希望,却被宫使以“半匹红纱,一丈绫”为报酬强行“收购”,使原本就困顿的家庭更是陷入了绝境。诗人通过讲述卖炭翁的遭遇,以个别事例来反映普遍状况,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白居易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体察到卖炭翁矛盾的心理和生活的艰难不易。两位诗人都是那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富有正义感、同情心,能够坚持道义、秉持良知,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体察他们的忧乐悲喜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为人民艰苦的生活、悲惨的处境呐喊,他们这种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道主义情怀划破了历史的夜空,光照千古。BB58E4E6-2E3B-4957-9A0A-1EB4635BCB3A

猜你喜欢

疾苦卖炭翁老妇
卖炭翁
中唐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总理环卫
如何才能安全过河
猎鹰与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