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的民间武术技术标准构建研究
2022-06-14殷献锦
殷献锦,张 勇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2.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1 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开始,学界对于武术标准化以及“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探究“竞技武术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传统武术技术如何标准化”“武术标准化是否就是现代体育化”这些问题的答案。李守培等[1]从中医标准化角度提出武术标准化需要立足传统且凸显特色。郭玉成[2]以标准化学科视角提出推动武术标准化需要具有标准化思维,借鉴战略学范式,融入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体系,并且提出术语、技术、器械、服装等标准化建设体系。张斌[3]则从“十二五”背景下推行武术标准化的前提、推行武术标准化的动力来解析。朱益兰等[4]从国际化传播视角提出武术标准化建设需要注重“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理念。学者关于武术标准化建设从宏观发展方向和中观的多学科融合展开了很有价值的思考,但在微观层面具体操作方法上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民间武术的标准化建设也需要借助西方体育规则框架、比赛形式进行改造,而模块化是解决民间武术标准化现存问题一个值得深究的方向。
2 武术发展本身就是标准化推进的过程
“武术标准化”作为一项工作内容自2010年才正式提出,但是武术标准化的实践探索却自武术起源即已开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同武术理论体系指导下流派武术也形成了具体的技术标准(有学者将其称为“事实标准”)。先秦时期出现的角力作为一种军事训练项目早在西周时期即已成形,并逐步由一种徒手对抗的训练项目演变为一项竞技活动。这种徒手搏击的技能有时也被称为“手搏”“相搏”或“角抵”(秦代将名称统一为角抵),在技术上建立了明确的规则,主要体现在胜负评定和技术格局两方面[5]。西周时期“角力”即已经作为一种军事训练项目开始出现,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一种徒手对抗的训练项目逐步演变成为一项受普通民众喜欢的竞技活动。《淮南子·诠言篇》中就有“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这样对角力技巧的解释。而且先秦角力技术理论影响深远,《汉书·艺文志》收录《手搏五篇》即是对先秦时期角力技术的总结[6]。角力是秦代角抵竞赛、汉代武戏、唐代武舞以及宋代“套子武艺”的技术发展的源头。西汉时期角抵受到帝王喜欢,逐渐发展成为奢靡享乐的宫廷娱乐表演,最终“罢角抵之戏,复齐三服官之旧,还高祖、孝文之节俭也”[7]。同时出现了“拍张”的表演形式。宋代出现的武术表演是城市休闲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艺术观赏需求所促使的武术形式。这种“套子”武艺具有明显的动作程式化特点,不仅从表演形式上而且从武术技术层面上都为其后民间流派武术中套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明清是武术“门派林立”的大繁荣时期,各流派武术技术各自形成体系。武术流派的形成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宗法思想关系密切,以血缘(直旁系亲属关系)或近血缘(民间师徒关系)关系延续了流派的技术传承,具有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甚至有“宁可失传不可错传”的说法。民国期间在西方体育强势来袭的时候,一场主要对于武术技术名称和教材规范的“国术统一运动”自1934年2月9日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召开的全国国术统一运动筹备委员会一次会议为标志正式开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套路以及散打的竞技化本身就是对民间武术技术上的一次标准化改进[8]。
3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现存问题
3.1 标准化的指向性不强
武术技术标准化是人们在武术特定功能(评价结果)要求下不断提纯和萃取的过程,功能要求越清晰、简单则越会加快这种标准化向前发展的速度。竞技武术套路就是在“审美”功能、散打是在“擂台竞技”功能下进行的技术标准化过程,接受套路技术标准时间越长的运动员转向散打项目的难度就越大,反之亦然。这也正是蔡龙云教授所言“套路和散打是兼项”的原因所在。如以“健身”功能为例进行分析,这类武术技术的标准化走向应该是形成具有清晰健康促进指向的技术体系,即练什么动作增强呼吸深度、怎样练能纠正脊柱、如何动才是拉伸筋骨。显然模糊地用实验证明一种武术练习能提高人体功能,并不能说明武术健身最核心的“有效成分”究竟是什么,对亚健康和慢病人群提倡有操作性运动处方意义并不明显。而我们一直想说清楚但是却难说明白的传统武术,它饱含传统文化记忆,打、练、养结合,同时流派众多,这使得传统武术技术标准化之路“迷雾重重”,也是如今在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重走老路”惨痛教训的主要原因[9]。
3.2 技术标准无法跨越流派
传统武术流派内部技术标准非常明确,且这是流派得以立足的关键,但是门派技术标准有同也有异。这就造成跨流派的武术技术评价会出现严重分歧,且很难有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同时传统武术技术的验证并不能用“技击比赛”来衡量,反观传统武术发展历史中并不会因一次比武胜负而直接决定某一武术流派的兴亡。现今很多民间拳种面临技术传承中断的危机,这主要还是因受众过小且对拳种流派技术阐释不够清晰所致。
3.3 技术标准的个性化解读
传统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解释、评价是流派中的“师父”,如央视五套《武林大会》节目中武术名家讲拳时攻防巧妙、精彩绝伦,但选手在擂台上完全使用不出来;《武林风》有散打经验的选手还是占明显优势;规定使用“标准”流派动作才能得分的《昆仑决》看上去打得并不精彩。媒体出于复兴传统武术的“技击”雄风目的但因对传统武术技术标准化认识不够(尤其是上述两点)造成这些尝试最终都没有获得成功。缺乏标准的武术技术则会陷入“自说自话”的技术封闭式发展模式,自然会限制武术整体现代化发展。但过犹不及,也不能僵化认为武术应该采用如工业产品流水线式的全程标准化发展模式,武术技术的标准化如同艺术的标准化过程一样,让各流派技术均质化或简单粗暴地将所有门派技术个性进行统一“简化”都不符合武术多元发展的时代要求,最终会因消减其文化内涵和拳种特质而丧失武术原本魅力[10]。
武术发展中遇到竞技武术“入奥”失败、散打被质疑打得难看不精彩、传统武术技术传承遭遇困境等问题,并不是武术技术标准化这一方向是错误的,而是技术标准化程度不够,或者是对武术技术标准化认识偏差造成的影响。竞技武术套路由于在演练水平评判方法、技术训练的标准化不够,造成国际化推广中外国选手感到困难;而散打本是在传统武术技术中常用的踢、打、摔技术提炼出的“擂台”竞技,这一“简化”过程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获得不可否认的成功。虽然历史发展有其趋势发展的推动力,会依据“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保持原有的样式,但是武术技术标准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动力,及武术现存很多问题都直接指向技术标准化发展不够这一“软肋”。武术科学化训练、竞技项目水平提高、国际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武术技术标准化问题。武术标准化的尝试并非始于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现代体育化改革,这项工作也不是嫁接西方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理论与中国武术实践就自然呈现。标准化发展在武术历史中虽或明显或隐蔽但古已有之,今天武术发展,需要在千百年武术标准化的基础上延续前人的成果朝向更高层次方向推进。
4 模块化民间武术技术标准构建
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都是和技术体系的标准紧密结合的,以西方拳击为例,在最初发展阶段技术粗糙且限定宽泛,不仅可以用拳击,肘也可以用。在项目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简单,限度为只可以用拳面击打对方有效部位(在拳套上用白色区域标出使用的位置),技术也简化为直、摆、勾三种拳法。由于是激烈的身体对抗项目,又运用一套体重划分等级进行比赛的方法,也将不同等级运动的技术特征基本固定下来。标准化并不是去除差异的统一化,而是提供简洁化、模块化、功能化,本研究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技术标准,制定了一套民间武术技术标准模块化结构,具体见图1。
图1 模块化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结构示意图
4.1 技术名称统一标准
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各流派的套路数量惊人,其中技术动作更是数不胜数。首先,在如此多的技术中,往往出现很多相似动作,但是由于传承过程的说法不一或流传地域方言造成不同名称。其次,动作名称相同,但是动作完全不同。如心意六合拳中燕式中的燕子抄水,在形意拳和八卦掌中的动作技术就都不一样。最后,武术动作名称的形式不统一,如鹰捉、蛇拨草、鹞子翻身,名称有长有短。依据现代武术套路名称的习惯,制定了四字动作名称标准,名称统一有利于进行技术标准化[11]。
4.2 技术表述简化标准
民间武术拳师多喜欢讲拳,将技术动作掰开结合实际运用、演练技巧、节奏控制、训练方式进行教授,讲练结合是民间武术技术教学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有极其突出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千人有千种教法,也就难以谈及技术标准化。结合现代体育训练和教学理论,将技术表述分为:起始动作、动作过程、结束动作三部分,无论多么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都可以按照这样进行精细划分。
4.3 技术训练方法标准
上海体育学院太极拳队教练谢业雷副教授提出民间武术是一种“打、练、养相结合”的技术,不可否认民间武术的功能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开发资源,但是糅杂一体不容易分辨,也使得民间武术技术很难清楚地呈现给大众,造成在实际推广传播过程中的困难[12]。依据现代标准化建设中的模块概念,技术训练方法也应该从传统隐晦难懂的师徒传承中提炼出可以让一般武术教授者能够看清楚的训练方法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民间武术标准化程度,有利于推进武术国际化传播,且也便于本流派的传承人进行技术交流。根据民间武术传承人常用的训练方法,可以再次分解为分解训练、加阻力训练和限制条件实战训练等方法三级指标。
4.4 技术评价指标标准
笔者曾经提出民间武术跨越流派的技术评价并不科学,统一以擂台实战的胜负来作为评价民间武术标准只能是现代散打或类似的项目成为最终样式,其他流派的技术特点将被消减或融合。如同颜体和柳体字的标准,不仅存在差异甚至追求宽厚稳重和清秀筋骨的标准,还有相互违背的现象,民间武术的流派内部仍然需要有一个可以操作且相对客观的技术评价标准,才能维系流派的技术核心特征,也只有真正全面继承前人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和推动。最为合理的方法是实行分级技术评价,初级掌握流派武术的基本技术要领,中级进一步精细技术要领且有精气神方面的要求,高级达到最高技术要求且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13]。
5 结 语
中国武术由于夹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之间,无论学界和大众都非常关注。一方面,竞技武术在技术不断标准化过程中逐渐推进国际化进程,但因项目本身设置以及奥运会发展问题在“入奥”道路上受到挫折,进而引发对竞技武术技术发展趋向的思考;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在维持技术特色过程中,由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影响其传承方式,部分拳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有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巴西柔术技术标准化成功案例在前,但在学界中仍有“武术理论、制度可以标准化,武术技术没有标准,也不应该标准化”的声音存在。回顾标准化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并不是对多样性的抹杀,而是在统一模式和精确表达的基础上促进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民间武术技术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模块化标准来实现教学经验和跨拳种交流,从而推动整体民间武术的发展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