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KANO模型的高校校园景观要素聚类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为例

2022-06-14刘海波张炯炯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园内要素景观

刘海波,张炯炯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办学能力的提升,高等学校校园景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一方面,校园景观环境承载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是学校展现育人思想价值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校园景观环境是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名片,吸引社会关注,彰显城市魅力。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1],同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工作的中心目标[2]。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自然与文化兼修的公共开放空间,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是高等学校管理者的目标,也是本文研究的宗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校园景观环境存在以下问题:高校景观环境易受到学校主管部门“行政意识”的主导,缺乏对人性化方面的关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规模与尺度达不到心理的预期要求[3];在商业化背景下,校园的建设全盘交由社会机构承办建设,产生了校园景观环境趋同,风格特点缺失等系列问题。当前,校园景观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环境设施、风格特征和用料选材等方面,分析方法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线性研究方法[4-8],对校园景观环境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确定改进的重点方向。但现有研究未能明确师生对于校园内不同景观要素的需求程度,缺乏以需求为导向的定量化研究。KANO模型作为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方法,以研究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要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且KANO模型已广泛运用于人居环境[9-11]与产品质量提升[12-15]等相关领域。笔者通过大量阅读专家文献以及现场调研,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获取校园景观环境特征要素,使用KANO模型“满意-不满意”(Better-Worse)对应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的校园景观环境要素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师生对于不同种类校园景观环境要素的需求程度,为校园景观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及步骤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调查学校选择的过程中,本研究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南京林业大学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学校位于玄武湖与紫金山之间,地理位置良好,学校内部生态环境优良,树木植被种类层次丰富,种类繁多。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采集对象主要为校内师生,由于学校内部存在教师家属楼,所以此次对教师家属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16日至2020年10月23日,每天的调研时间段为早上9点至下午4点。其中,发放问卷数量为501份,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4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4%。在被访问者中,男性约占49.1%,女性约占50.9%,并兼顾大多数师生年龄段,对校园内经常出行的老年人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1.2 校园景观环境要素选取和研究步骤

首先,对校园景观环境要素研究指标进行选取。在空间层面,主要的构成部分如具体的环境要素,包括校园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建筑物以及相关标志物等。其次,在设计层面,包括校园植被的搭配、水体的轮廓、建筑物的外观立面等。笔者首先对大量的校园景观环境文献资料进行整合与梳理[16-20],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筛选出若干子要素,并对其进行重新分类、组合,邀请南京林业大学若干专家学者、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博士、硕士等对重新拟定好的组合要素进行评判,最终拟定了影响校园景观环境质量的四个主要的要素集合,即校园空间构成要素、校园空间设计要素、校园空间视觉要素、校园空间交通要素,以及道路与铺装、水体、景观小品设施等13项子要素,每项子要素制定了详细的判断标准与依据,并对其相关定义进行了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校园景观环境研究指标要素

2 调查问卷的KANO模型分析

2.1 KANO 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KANO模型,又称三因素理论,由日本学者Noriaki Kano于1984年提出[21]。KANO模型以分析使用者需求对满意度的贡献程度作为理论基础,进而对使用者的需求程度进行优先排序。它将需求因素主要划分成4个 (图1) :基本型属性要素、期望型属性要素、兴奋型属性要素以及无所谓型属性要素。基本型属性代表当优化此类属性要素,使用者的满意度不会得到明显的变化,当不提供此类相关服务时,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会大幅降低;期望型属性代表优化此类属性的服务质量时,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会显著提升,当不优化或降低此类属性要素服务质量时,使用者的满意度会显著降低;兴奋型属性代表使用者在日常过程中考虑不到的,降低此类因子要素服务质量时,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优化此类要素服务质量,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会有显著的提升;无所谓型属性则属于提升或者降低该类要素的服务质量时,对于满意度影响较小或者忽略不计。

图1 KANO模型示意图

2.2 基于KANO 模型的问卷设计

问卷的问题类型采用矩阵式,调查校园内师生对于校园内部景观环境的需求。首先,问卷对每一个子要素都有具备与不具备两个对立的问题,同时,每个问题都有喜欢、必须具备、无所谓、可以接受、不喜欢五个选项。两个对立的问题都需要被调查者进行勾选,同时按照KANO模型属性对照表所示(表2),对每个子要素的具备或者不具备两个选项进行两个维度的评价,从而确定每个子要素所属的KANO模型属性性质。M代表基本型要素、O代表期望型要素、A代表兴奋型要素、I代表无所谓型要素、R代表反向型要素,具体每种要素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如表2所示。在KANO模型的5类需求之外的Q代表不确定选项,为保证研究的准确与可靠性,在对问卷进行回收后,剔除对具备与不具备两个维度同时选择喜欢的问卷。

表2 KANO模型分类标准以及内涵说明

2.3 数据聚类分析

确定要素在KANO模型中的属性,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KANO模型的调查问卷结果,按照表3 KANO模型特征要素对应表,统计每项子要素各项特征要素(A+O+M+I)的数量。

表3 KANO模型特征要素对应表

第二步,采用Better-Worse分析法,计算每个要素的Better值与Worse值。Better-Worse分析法计算公式为:Better=(A+O)/(A+O+M+I),Worse=-1×(O+M)/(A+O+M+I)。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统计每项子要素各项特征要素的数量带入到Better-Worse分析法计算公式。在Better-Worse数值中,Better值代表提供此项服务时,对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当该项要素Better值越大,说明要素的服务水平或者表现水平对满意度的提升作用越强;Better值越小,说明对满意度的提升作用越弱。反之,当该项要素Worse值越大,说明要素的服务水平或者表现水平对于满意度的降低作用越强;Worse值越小,说明对于满意度的降低作用越弱。

第三步,将第二步计算出的每个子要素的Better-Worse系数数值代入到KANO模型属性坐标当中,通过坐标轴的划分和每个要素所属的具体象限,确定要素的KANO模型属性。其中,第一象限为A兴奋型需求要素、第二象限为I无所谓型需求要素、第三象限为M基础型需求要素、第四象限为O期望型需求要素。在需求程度排名中,基础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所谓型需求。

3 基于KANO模型的校园景观聚类分析结果及需求类型

3.1 空间构成组合层面

KANO模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道路与铺装、水体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M),如图2、表4所示。在调研中部分师生认为校园内存在水体管理维护不到位、水质污染等现象。景观小品设施属于兴奋型需求要素(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校园内自然性要素与亭、廊、架等景观小品设施景观之间搭配良好,布局较为合理,具有较高的设施耐久性及安全性。

表4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要素聚类分析结果表

图2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要素聚类分析结果图

道路与铺装是校园交通的基本承载体,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校园内部部分步行道路存在破损、铺装不整齐的现象,大多数车行道两边缺乏相应的道路绿带等绿化设施。在道路分级上,大部分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容易造成人车混行等校园交通拥堵问题,部分车行道路在夜晚时段没有路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雕塑及构筑物属于期望型需求要素(O),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师生认为校园内雕塑及构筑物能够较好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寓意、承载独特精神内涵,聚类分析结果也充分说明师生对于校园内的雕塑及构筑物具有较高的精神及心理需求。

3.2 空间规划设计层面

在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层面中,建筑布局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M),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校园中各类功能建筑的布局、组合排布方式是影响师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由于校园部分规划受限于地形、环境等因素,存在部分功能相近的建筑之间距离过长、教学建筑功能较为分散等问题,间接地反映了校园内各类建筑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景观轴线属于期望型需求(O),良好的、具有序列的线性景观轴线能够丰富校园景观层次。校园整体风貌轮廓属于兴奋型需求(A),聚类分析结果说明,秩序良好、层次起伏、具有一定形象特征的校园整体景观轮廓会带给师生超出心理预期的惊喜,可以大幅度增加师生满意度。

3.3 空间视觉形象层面

校园空间视觉要素层面的子要素能够直接影响师生校园景观环境体验的第一印象,并对校园景观满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聚类分析结果中,植物色彩属于期望型需求(O),植物肌理与层次属于基础型需求(M)。在校园景观布置中,植物是表现校园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排布、布局方式、色彩组合等形式深刻影响校园景观视觉效果。季相分明的植物色彩能够丰富校园的景观色彩层次与特征性,强化师生以及行人对于校园环境的视觉认知以及主观印象,种类繁多的植物搭配组合能够在视觉层面让人获得满足感,增强校园景观元素组合的丰富性。

在聚类分析结果中,建筑色彩属于兴奋型需求(A)。色彩代表一定的形象寓意,不同类型的校园建筑采用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立面装饰风格,以彰显校园环境的独特魅力,建筑色彩是校园景观环境以及校园色彩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协调的建筑外立面色彩能深化师生对校园空间的视觉印象感受。

3.4 空间交通布局层面

校园内部交通布局连接校园各个功能要素,是构成校园景观空间环境的框架,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载体。路网规划属于基础型需求(M)。在校园内部的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层面,车行道路布局良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校园内各区域、功能组织之间的联系较为顺畅,不同层级的道路组织有序。步行道路系统中,由于学校地形的起伏,部分步行道在设计时未能考虑到人流量的需求,出现道路宽度不够,存在设施混乱、路面不平整、景观设施不足等现象,部分功能区之间缺少联系性的步行道路,交通便捷性不够充分。

交通节点属于期望型需求(O),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校园内交通节点在人流车流量较大的时间段存在交通阻塞的问题,且缺乏相应的景观布局规划与道路指示设施。停车设施属于基础型需求(M),在调研中发现校园内存在停车设施不足、地面上缺少停车线、自行车与机动车混合停放等问题,影响学校日常交通设施使用,阻碍校园日常功能与秩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KANO模型的聚类分析结果反映了评价主体对于被评价要素的需求程度。在KANO模型中,各类要素的需求程度排名为基础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所谓型需求,因此,每个主要素应首先关注属于基础型需求的子要素,因为该类要素的需求程度最高,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最强。

在校园空间构成组合要素中,道路与铺装、景观水体两项子要素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属于高优先级要素并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在空间规划设计层面,建筑布局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师生认为部分功能相近的建筑存在位置过于分散的情况,校园后续规划建设需要关注此类问题。在空间视觉形象层面,植物肌理与层次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师生对校园内空间层面的植物群落与组织需求性较高,也间接反映了农林类高校对校园内的植物配置种类与植被密度重视程度较高。在校园空间交通布局层面,路网规划与停车设施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调研结果反映出校园内各类停车设施仍然存在便捷性不够、数量不充足、使用体验较差等问题。

4.2 建 议

4.2.1 优先提升基本型需求

依据聚类分析结果,道路与铺装、建筑布局、植物肌理与层次、路网规划以及停车设施属于基础型需求要素,是需求程度较高的景观环境要素,需要优先改进提升。首先,在校园交通规划体系层面中,路网布局属于校园空间布局的基础,在交通规划中应首要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完善、设施齐全的校园内部道路布局。其次,道路设施应满足师生的日常使用需求,校园内部的交通形式主要分为机动车、非机动车与步行三种模式,在道路形式功能设计时,应注重对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进行特殊处理,尽量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行,注重各类道路的管养维护,增加道路两侧景观设施数量与布局。适当添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位,加强校园内部交通管制,保证校园基本秩序。

对于校园内部的自然景观植物,应适当加大部分区域绿化面积,提升校园重要景观节点绿化层次丰富度,注重植物物种的选配、物种之间的互相搭配,增强植物群落与校园其他景观之间的协调感。对于校园内部的水体景观,应加强对其管理维护。在保证水体自清洁的基础之上,增设循环水流装置,定时进行人工清洁处理。注重水体与水生植物的搭配,增添水体景观效果。

4.2.2 持续改善期望型需求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雕塑及构筑物、景观轴线、植物色彩、交通节点属于期望型需求,满足或者提升此类要素的服务质量,满意度就会大幅增加,反之则会降低。对于雕塑小品进行设计应充分结合学校历史特点与文化内涵特色,通过设计积极发扬校园高品质精神文明,营造良好的校园空间活动氛围。

对于景观轴线、交通节点等校园空间型构成要素,应首先结合校园内广场、雕塑、建筑等形成秩序井然、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其次,根据校园景观轴线的设计需求以及校园内部节点型空间,结合校园独特的人文历史与精神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详细设计。同时,节点型空间应符合交通通行与景观视觉两种功能,在节点细部设计上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

对于植物色彩方面,适当调整校园内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注重冬季有色树种与常绿树种、下层植物的搭配关系;扩大校园内部草本地被植物的种植面积,避免冬季露出光秃的地面。

4.2.3 尽力满足兴奋型需求

景观小品设施与建筑色彩属于兴奋型需求,提升此类需求将极大提升总体满意度。当前校园内多数景观环境设施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须首先增强设施的可参与性,把“坐进去”作为设计景观小品设施的首要目标,提高景观空间内的社会活动频率,将满足师生公共社会交往需求作为设计最终目的。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服务市民、教育公众等重要职能,校园景观环境应积极融入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大格局当中。校园整体色彩是外界感知、彰显校园整体景观风貌的主要窗口,作为校园整体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色彩首先应符合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要求,力求与外界色彩达成协调一致的整体格局。其次,校园建筑色彩应满足校园师生的心理感官与认知的需求,形成文化蕴含浓厚、景观层次丰富的整体校园环境。

5 结 语

KANO模型作为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角度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首次将KANO模型运用于高校校园景观质量提升领域,构建了高校校园景观质量评估框架,充分评估了师生对于校园内各类景观环境构成要素的需求程度,按照KANO模型各个类型属性要素对满意影响机制的不同角度,对各个校园景观环境构成要素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为南京林业大学及其他高校景观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研究不足之处:首先,由于KANO模型只有四个象限,对于属性要素的分类,存在一定的误差,离象限中值越近,象限分类越不准确。是否有更详细的象限划分模型,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其次,KANO模型与其他模型相结合是否能够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需要后续继续进行研究说明。

猜你喜欢

校园内要素景观
景观别墅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火山塑造景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某高中校园内颗粒物尘源调查实测与分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