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成果及优化发展可视化分析

2022-06-14李子骞吕园欣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舞蹈

李子骞,吕园欣

(南京体育学院 武术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体育舞蹈是体育性与艺术性深度融合的新兴运动项目,由男女双方共同组成一对标准质量的参赛单位,选手在既定的音乐节奏型中,规范性、程序性地通过展示准确的身体技术技巧演绎不同风格舞种的具有艺术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1]。 自上世纪80 年代末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多功能属性深受大众喜爱,90 年代该项运动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各高校相继开设体育舞蹈专业课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舞蹈爱好者已逾3 000 万人数, 现今开设体育舞蹈学历教育的高校近70 所[2]。 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实际开展进程中,沿着“体育”和“美育”两个层面而展开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结构态势[3-4]。 因办学定位、人才培养、项目功能属性、研究机构、人员、目的等不同,实际学术研究成果分散、高层次理论研究不足[5]。 理论研究难以引导体育舞蹈项目的快速发展,终将被动陷入学术界不重视、体育舞蹈项目运动员(舞者)也不甚关注的两难局面。

本文利用CiteSpace V 知识图谱, 大数据处理可视化的功能特质,从知网1993 年收录的第一篇体育舞蹈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时间序列起点,截止于本文撰写时间2021 年4 月5 日为终点,对中国学术界积累的既有体育舞蹈学术研究成果,以时间为轴线多维度梳理挖掘共现研究特征探索我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的地域分布、观测基点、聚集领域以及前沿阵地,为科学开展教学、竞技训练及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体医融合等研究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基于CNKI 文献数据库,聚焦本文研究主题,输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拉丁舞”“标准舞”及“摩登舞”,检索时间限制区间为1993 年~2021 年4 月, 获得相关学术研究文献14 635 篇。 检索文献来源类别进一步限制在SCI 期刊、EI 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共获得634 篇,考虑研究文献的严谨性, 本文体育舞蹈项目概念限定于我国开设体育舞蹈专项学历教育,即学界共识的拉丁舞、标准舞两大舞系,学术上具有明确研究指向性的“体育舞蹈”文献研究成果,因此剔除征文简介、目录、报纸及实际研究对象并非共识的“体育舞蹈”等文献共计238 篇,最终确认数据样本为396 篇,再将数据转化成匹配CiteSpace 可运行的模式,导入后进行相关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V(版本号Cite Space 5.7.R5 65-bit)译为引文空间,主要着眼于分析学术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基于科学计量学 (Scientific Metrology) 数据和信息可视化 (Data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 用于揭示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依据时间序列研究事物发展进程与结构的一种图谱,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 本文将CNKI 库收录的体育舞蹈相关数据检索时区跨度设定为1993~2021 年,TimeSlicing (时间切片)选择为1 年,Text Processing(文本处理)选定Title(主题)Abstract(摘要)Author(作者)Keyword Plus(ID)(关键词叠加),Links Strength (连结强度计算) 方法为Cosine (余弦),Scope Within Slices(范围应用于时间切片内),Threshold(阈值)根据类别需求设置为5~10,Pruning pathfinder 寻径网络选定路径设置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切片网络) 及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共现网络), 将体育舞蹈核心文献按照Node Types(网络节点类型)分为学术热点外围研究:Institution(机构)、Author(作者)及内核研究:Keyword(关键词),匹配文件模式转换经Project-Input-Output-data 技术操作路径得出知识图谱的可视化Clustering (共现聚类), 分析初次结果后基于Citespace V 功能(Add to the Alias List-primary/secondary)同义词合并, 再次运行软件得出最终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

1.2.2 数理统计方法

本文利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将检索所得数据梳理呈现,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机构、作者、关键词、研究热点、主题聚类以及总体趋势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体育舞蹈学术热点演进外围分析

2.1 发文年限分析

研究领域在限定的时间序列范围内的学术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应该类问题当时所处的研究阶段、 研究的连续性、实时热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是否具有前沿性。 本文采用由外及里的技术手段,对近30 年来我国体育舞蹈核心学术文献发文量进行梳理得出该领域相关学术研究整体呈现4个不同的时期:1993~2000 年为探索期, 发文量缓慢增长;2001~2010 年为发展期, 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态势;2011~2013 年为突破期, 尤其在2013 年井喷式达到最高峰值;2014~2021 年为缓慢期,发文量显著性回落。

2010 年对于体育舞蹈项目而言是历史性突破的一年,第16 届亚洲运动会在我国广州举行, 首次将体育舞蹈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该项目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员在本届广州亚运会包揽体育舞蹈项目10 项冠军, 引起广大学者对于该项目的研究热情,2011 年初短暂的“反映缓冲期”后,该项目的学术研究量呈井喷式上升,此后亚运会官方宣布取消体育舞蹈项目,发文数量急剧回落。 据此预测,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将体育舞蹈项目新成员Breaking 纳入正式比赛项目[6],该项目学术研究或将迈入第二轮井喷式爆发期。

图1 近30 年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发文趋势图

2.2 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的共现分析可清晰重现近30 年来体育舞蹈领域学术力量及影响力主力军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运行CiteSpace V-Node Types 选定Institution(机构)得出结果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 (图2), 在知识图谱的数据解释中, 模块性(Modularity Q>0.3)表示数据的网络社团结构稳定,因此Q 值被视为知识图谱网络模块化的重要指标。轮廓(Silhouette>0.5)用于解释聚类结果是否合理, 当S>0.7 时则表明网络的同质性非常高且结果具备高度可信度(图2)。

图2 体育舞蹈科研机构共现分析可视化图谱

从图2 得知,(Q=0.886 4) 表明我国近30 年的体育舞蹈发表核心文献的科研机构网络共现结构高度显著;(Silhouette=0.115 5)则远远小于聚类结果合理的指标参数(S>0.5),表明我国体育舞蹈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聚类规模小且不具备高信度, 客观成因是我国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均来自于高校,科研人员地域上分散,且本职工作主要是教学,即使同一单位的内部成员也较难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单位总数(Nodes=224),开展体育舞蹈学历教育的高校为60 余所,说明该项目具备学术研究价值且吸引了不同科研机构学者的广泛合作;合作关系(E=71)与合作密度仅0.002 8,表明我国体育舞蹈科研机构之间范围广但机构之间合作程度低, 显然不利于体育舞蹈科学内涵建设。

图谱中研究机构名称使用网络节点显示, 发文的量值与该机构在图谱中所占比例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清晰地呈现了科研机构在该领域中的贡献值。根据分析报告中锁定Citation counts(高被引文献,施引文献的关键词数量)分析共现发文机构文献被引频次数值, 可进一步解释发文机构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范围、学术价值以及时效性。 结合Excel 表统计机构发文量值进行自动排序,得出最终结果后绘制(表1)。

表1 近30 年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发文机构详况

从表1 得知, 我国有关体育舞蹈学术论文发表排名前10的机构均出自出于高校, 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机构集中在专业体育类大学及部分师范类综合类高校。 从项目竞技技术先进性到理论研究广泛及深入性,开展强度呈现专业体育类高校>师范类>综合类,总体力量布局较为合理也符合现实情况。

武汉体育学院为我国最早开设体育舞蹈学历教育的专业体育类大学,早期相关研究较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该领域理论构建有重要贡献[1],目前被引频次13 说明后期研究质量有下降趋势。 开设体育舞蹈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范类大学早期研究也较为积极,但研究范围相对分散,多集中在论述性阶段,研究深度及后续性略显不足,这也是高被引频次在我国TOP10 的研究机构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合类大学发文侧重于交叉学科与体育舞蹈项目健身运动功能属性跨界研究, 但较少挖掘项目特质, 且文献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碎片化,断层迹象明显,呈现无以为继的现象,这或是导致高被引频次同样偏低的原因。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呈后来居上态势,相对其他科研机构, 在体育舞蹈项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持续性研究均呈现向好态势。 但横向对比已开展学历教育的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的体育类或舞蹈类项目, 体育舞蹈研究机构从发文量、合作密度及论文高质性方面均有待加强,且作为运动项目,若要展开实证性利国利民的研究,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应有意识主动寻求加强与专业医学院的合作。

2.3 发文作者分析

对我国体育舞蹈核心期刊作者的共现分析能够揭示项目研究发展进程中研究热点侧重的内涵及交叉学科研究的趋势。 权威作者对于体育舞蹈项目研究观测点聚焦分析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参考视角,进一步挖掘项目内涵,宏观上有利于研究方向的准确把握及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运行CiteSpace V-Node Types 选定Author(作者)得出结果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图3)。

图3 体育舞蹈科研作者共现分析可视化图谱

从图3 得知,(Q=0.975 7) 我国近30 年来体育舞蹈科研作者的网络共现结构合理且具备高度显著性;(S=0.417)表明共现作者聚类结果合理具备可信度;发文作者总数(N=395)表明合作发文作者数量较多, 辅证了前文解释的发文机构来源广泛;合作关系(E=270)与合作密度(D=0.003 5),节点连线270 次,表明作者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好,但密度过低,这与科研机构合作密度低有正相关关系。

体育舞蹈须在科学规范体系指导下,才能有序高效发展。该项目的科研力量来源分为两个层次:科研机构为高校,科研人员为教师, 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创造研究人员深入合作的前提,对夯实体育舞蹈理论构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从发文量判定成果权威性继而聚焦研究视角显然是不客观的, 科研成果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释作者在某领域学术界的认可度, 通过研究报告共现作者聚类显示的研究主题揭示项目内部研究趋势绘制(表2)。

表2 近30 年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发文作者详况

从表2 得知, 体育舞蹈文献高被引频次排名TOP10 的作者研究领域广泛,从体育、音乐舞蹈延伸至电信技术、化学、企业经济、旅游、特种医学、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 这为体育舞蹈研究热点跨学科知识补充项目内涵, 深入研究方向提供了清晰的视野。 但值得注意的是,据调查,排名前10 的作者多数不是专门从事于体育舞蹈领域专业教学或竞技训练工作。 研究初期,跨学科研究或易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化研究则需基于体育舞蹈项目本身特质的挖掘。 体育舞蹈从业者缺乏相关领域跨学科知识, 其他领域研究者亦缺乏对项目本身深层次的认知,因此造成目前研究成果广泛却不深入,较难指导实践训练活动,且遗憾的是,自2016 年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体医融合, 体育舞蹈作为具有3 000 万参与者的舞蹈运动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至今仍未现权威作者聚焦紧密相关主题研究,总之,该领域研究范围广泛但研究深度欠缺。应加强机构间合作,促进不同专业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的研究者运用关联学科知识进行高密度、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合作[7]。

3 体育舞蹈学术热点演进内核分析

3.1 研究主题与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于研究主题的凝炼表达, 揭示作者对于该领域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 通过关键词聚类可得出相关研究热点核心知识群,利用Timeline(时间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各个聚类中的被引文献, 通过显示聚类以及网络节点的特征,研究主题在一段时间内的被引活跃程度,分析被引文献反映对当前的研究是否仍有重要影响。 运行CiteSpace V-Layout选定Timeline View(时间轴视图)得出结果并对主题聚类分布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图4)。

图4 体育舞蹈研究主题聚类被引文献时区图

从图4 得知,(Q=0.881 2、S=0.764 7) 表明体育舞蹈主题聚类集群具备网络模块结构高度显著性,聚类合理。 从图中可知共现被引聚类主题频次的集群,沿着#0 体育舞蹈主体聚类依规模大小前10 名分别为#1 开展、#2 现代舞、#3 体育舞蹈教学、#4 大学生、#5 国际体育舞蹈、#6 体育、#7 拉丁舞、#8 美感、#9 本土化、#10 骨密度。

时间轴纵轴节点连线显示: 规模前5 的#0 体育舞蹈、#6体育、#7 拉丁舞、#9 本土化、#10 骨密度的主题聚类仍是当今体育舞蹈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领域,但未聚类成核心知识群[8]。

为把握主题聚类集群涵盖的具体信息及知识结构分布情况, 运行CiteSpace V-Node Types-keyword-go, 选定Finder Clusters-Label cluster with indexing terms(关键词聚类)得出结果并共现聚类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图5)。

图5 体育舞蹈研究主题聚类可视化图谱

从图5 得知,(Q=0.881 2、S=0.764 7) 表明体育舞蹈研究主题聚类网络共现模块具备显著性与高信度。 研究主题在图谱上分布范围广,(D=0.006 1)密度低,但每个研究主题单位均形成小型规模,图谱中节点大小(注:说明主题规模大小)表明,研究主题的聚类规模相差不大,整体结构较为平均,说明体育舞蹈近30 年的研究历程尚未形成以权威核心知识研究为主发散至交叉学科领域的“中心网状结构”,应聚焦体育舞蹈项目本身特质,如教学研究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运动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研究领域落实到指导竞技及体育舞蹈运动与医学的融合,并最终形成核心知识群。

鉴于此, 为进一步监测体育舞蹈项目本身内蕴聚焦的信息,本文试图从近30 年文献中的研究热点切入,在知识图谱的计算体系中认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客观呈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节点显示的大小与出现频次成正比,中介中心性代表着关键词在理论研究演进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性。 运行CiteSpace V-Node Types 选定Keyword(关键词),Threshold(阈值=5)得出结果并聚类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图6)。

图6 体育舞蹈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视化图谱

从图6 得知,(Q=0.881 2、S=0.764 7) 表明体育舞蹈相关研究的共现关键词网络结构具备高度显著性, 聚类具有高信度; 文献的关键词数 (N=503) 表明研究热点范围宽泛;(E=765、D=0.006 1)表明研究热点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依据源数据研究样本量对比研究热点量,说明该领域研究范围广,但整体研究深度有所欠缺。 通过研究报告数据对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进行整理获得体育舞蹈高频研究热点与相关研究连接性并绘制(表3)。

表3 近30 年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关键词详况

从表3 得知, 高频关键词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高度统一,整体研究脉络的演进遵循基于体育舞蹈(1993)至相关维度的研究。

从频次分析: 研究者的观测点演进脉络依据年限为演变轨迹、竞技实力(1993);国际体育舞蹈(1994);大学生(1998);拉丁舞、价值(1999);现状(2001)及体育、高校(2002),此后出现频次较高但未排进前10 的高频关键词有体质健康(2008);艺术表现力(2007);舞蹈、艺术、体育教学(2002);群众体育(2000);心理健康(1997),但近10 年未再出现规模达前10 的新高频关键词。 从中心性分析:研究者的观测点依据中心性高低排序则为体育舞蹈(1993)、体育教学(2003)、体育舞蹈教学(1996)、体 育(2002)、健 身(1998)、审 美(2001)、群 众 体 育(2000)、现代舞(1999),近10 年同样未再现规模达前10 的新高中心性关键词。

此外,“体育”频次仅排名第6,中介中心性排名第4,研究者摄取体育舞蹈的“体育竞技、教学”属性进行不同维度的探索,但从体育的本质对该项目的解释研究还有提升空间,究竟“体育”与“舞蹈”是辩证统一还是本身内蕴矛盾价值取向? 体育舞蹈离真正融入体育学科仍有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 从被引频次及中介性进行全局整体分析, 均显现该项目近年研究处在瓶颈期,亟需基于项目特质进行深度挖掘,融合相关学科知识丰富其内涵,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基于项目竞技特质,或可探索在体育舞蹈国际赛场上展现国家层级软实力的竞技技术研究;基于项目中段运动特质,应用于特定的人群如产后塑形;基于项目合作形式及舞蹈艺术氛围,服务于抑郁症、自闭症等人群治疗;基于项目的有氧运动特质,尝试与专业医疗人员展开实证性研究,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提供个性化的具有普适及科学性的体育舞蹈运动处方, 并依据医生的专业指导开发该项目运动医学处方资源库等或可成为该项目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3.2 前沿主题演化分析

时区视图以关键词首次出现为时间节点, 将同一时段的节点集中在相同的时区内。 时区图中的每个时间段均是该时区所有新出现的关键词, 新出现的关键词如与前期关键词重合,则会连线以增大研究热点呈现规模。 利用Time Zone(时间区间)分析不同时区研究热点的演化,运行CiteSpace V-Layout 选定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得出结果并对主题聚类分布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图7)。

图7 体育舞蹈研究主题时区可视化图谱

从图7 得知, 时区视图的网络模块及聚类具备高显著性与高质性,该项目近30 年的研究历程中,研究热点前沿脉络清晰,研究范围在不同时期与相关领域有所交叉涉猎,各个时期均有不同侧重点的前沿主题研究: ①探索期研究聚类在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教学; ②发展期研究聚类在体育舞蹈课程训练及群众体育;③突破期研究聚类在体育舞蹈专业、美学、体育文化及专项人才培养; ④缓慢期研究聚类在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美育、教育教学模型及价值理念探析。 但不同主题理论研究的深度及持续性欠缺导致其未形成规模差异性明显的核心知识群。

研究热点突现词的出现,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具有广泛影响力事件发生, 令该领域的研究者聚焦在某类或几类的研究主题。 结合数据报告绘制(表4)。

表4 近30 年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关键词突发性详况

从表4 得知,体育舞蹈在我国理论研究发展之初,从“国际标准舞”演变成新的专有名词“体育舞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此后高校开展体育舞蹈学历教育,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成为竞技力量的主力军, 并在赛事上开始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但所有形成规模的突现词于2016 年嘎然而止。 自2008 年北京奥运会,体育舞蹈的研究先后突现为高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方面, 这有益于体育舞蹈顶尖竞技实力后备人才的培育,2010 广州亚运会体育舞蹈作为正式的参赛项目, 仅在2012~2013 一年间,美学、音乐、艺术表现力与美学价值集中突现为研究热点,这与该项目本身的评判标准紧密相关:舞步在音乐时值中的精准呈现 (MM:Movement in Music 音乐中的运动)、 美学与艺术表现力则与舞蹈表现力息息相关(CP:Choreography and Presentation 编舞及展示)[9]。 显然亚运会体育舞蹈项目评判标准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现, 亦成为近30年体育舞蹈科研成果井喷式爆发的时区。

理论研究应具备前瞻性指导项目实际发展, 现今中亚地区体育舞蹈选手已进入世界拉丁舞核心竞技区域之一(RSR值排名前8),标准舞在第三阶段增长为0,未进入核心竞技区域。 中亚的体育舞蹈竞技实力主要依赖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的表现 (中国拉丁舞竞技实力RSR 值排名第9), 但我国体育舞蹈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脱节成为其发展掣肘因素[10]。 我国2013~2016 年形成规模具有突现性的体育舞蹈学术研究聚焦在“群众体育”,且2016 年至今未再突现新的研究专题, 与探索我国体育舞蹈综合实力在国际赛场上提升未形成合力。而2016 年10 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医融合以及非医疗健康干预政策,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且具备庞大受众的新兴项目, 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健康和娱乐的追求,可参照美国《国民身体活动计划》的评估模型板块系统投入设立“舞蹈联盟”进行本项目特质挖掘。 数据显示该项目聚类在“群众体育”研究领域停滞多年,如何进一步结合项目特质为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在体育舞蹈运动与医学领域之间架构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以及话语权融合,并落实到为大众健康服务把好前置预防及康复治疗的关卡, 仍有大量的科研难题亟需攻关[11-12]。 但即使2016 年健康中国体医融合政策出台也未现权威作者聚焦相关研究, 可见该项目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机构及作者的前瞻性宏观战略引导, 这或是造成近年该项目学术研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 中国体育舞蹈学术研究优化发展建议

4.1 以史明鉴,前瞻性学术研究

纵观近30 年体育舞蹈学术研究历程,广州亚运会取消体育舞蹈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后, 相关学者减低了对该项目的研究热情,2015 年至今体育舞蹈相关学术文献量呈现锐减趋势。体育舞蹈项目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学科上层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内涵的深挖, 根据2012~2013 年学术研究井喷式突破及同年研究热点集中突现在项目评判规则相关领域,学者可着眼于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将体育舞蹈新吸收项目Breaking 单独纳入正式比赛项目的成功案例, 进行相关前瞻性研究。

4.2 专题学术研讨会及科研流动站

国内体育舞蹈科研机构主要贡献力量集中在高等体育类大学,研究者为高校教师,机构在地域上呈现分散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者的深入合作。 加强科研机构间合作的频次与密度,定期召开体育舞蹈专题学术研讨会,根据各大科研机构自身擅长领域及优势轮流建立体育舞蹈科研流动站,引导该年度体育舞蹈研究主题聚类,既能聚集大量学者高频交流夯实项目系统知识, 也有利于探索项目深层特质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4.3 审视项目特质,把握研究方向

当前顶尖体育舞蹈科研工作者多数并非该项目专业运动员出身,难免缺乏对于项目本身专门化运动知觉的精准认知,因此部分实证性研究难以从竞技训练角度上指导运动员的技术技能提高。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产物,近年来在社会群体中蓬勃发展,2013 年后学者的研究主题聚类在一定程度受到项目实际开展影响, 倾向于泛化体育舞蹈健身属性的群众体育。 对于兼具“体育竞技”与“艺术美学”属性的体育舞蹈本身项目深度融合研究较为匮乏。 应加快项目体育艺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根据体育艺术类项目竞赛评判标准,聚焦于提升竞技实力的自然科学实证性研究指导实践教学及竞赛训练; 关注国家重要政策, 根据健康中国规划纲领体医融合,体育科研工作者主动联合医学专家,以“运动处方”为导向致力于体育舞蹈运动与医学领域间“技术、资源及话语权共同体”的实证性融合研究,发挥项目优势为构建体医融合的多元化健康服务平台添砖增瓦。

4.4 展示国家层级软实力为战略方向, 培养 “学、训、研”三位一体后备复合型人才

根源上转变体育舞蹈作为“花边项目”的概念,再审视这一竞技项目可在世界范围内, 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成员国已超90 个国家级会员,代表我国体育竞赛的软实力。 目前我国拉丁舞选手竞技实力整体上远超标准舞选手, 显然不利于争夺国家层级金牌总量。 以展示国家层级软实力为战略方向,科研工作者根据自身涉及领域加强合作,提升到战略高度,正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基于国家“大体育观、大健康观”视野下注重培养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科研素养,从竞技、教学、训练、复合型人才、体育舞蹈健康运动技能指导等多维度深化项目特质,培育“学、训、研”三位一体的后备体育舞蹈人才。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舞蹈
绘一张成长图谱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我和舞蹈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