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14张素荣王瑞娟李荣
张素荣,王瑞娟,李荣
(1.延津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新乡 453200;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类疾病,临床常表现发作性胸痛、憋闷,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率、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治疗周期长,患者不良饮食、运动习惯均会导致病情反复,增加不良应激反应,影响情绪状态,因此多数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对患者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1-2]。临床干预重在采用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躯体障碍,而缺乏对不良情绪的预警干预,会出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引发血脂、胰岛素异常,增加病死率。双心医学模式是融合心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种综合护理模式,可通过对患者心理、心脏功能的双重干预,实现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干预手段的转变[3]。本研究旨在分析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延津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49~82岁,平均(62.83±4.26)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7例。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50~82岁,平均(63.27±4.18)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液学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②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评测,SAS≥50分,SDS≥53分;③对患者护理方案知情,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衰竭者;②合并认知障碍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常规用药,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合理使用抗凝、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护理。(1)环境护理。主动和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餐厅、病房、活动等场所,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居住环境,并使其保持整洁、明亮,每日进行清洁、消毒。(2)健康教育。入院时向患者发放知识手册,进行疾病、护理等相关知识讲解,嘱家属对患者起到监督、照顾的责任。(3)常规心理干预。及时观察发现情绪持续低落的患者,通过语言鼓励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4)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通过知识手册进行健康锻炼。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心医学模式护理干预。(1)建立规范情绪状态评估机制。根据SAS、SDS量表进行评估,轻度不良情绪为SAS 50~60分或(和)SDS53~62分;中度不良情绪为SAS61~70分或(和)SDS63~72分;重度不良情绪为SAS 71分及以上或(和)SDS 73分及以上。针对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通过查阅病历、和患者家属沟通,详细了解患者年龄、收入、既往病史进而进行综合评定,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态,每周进行动态评估。(2)心理行为疗法干预。①针对轻度不良情绪患者,每周进行1次心理疏导,以倾听者、开导者的角色和患者进行交流,将患者当作自己的好友,言语温柔、态度和蔼,给予其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对于女性患者,心理状态往往较薄弱,对家庭的愧疚感较深,对患者进行鼓励支持疗法,强调患者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加强患者责任感;对于男性患者,表达欲望较弱,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疑虑,指导患者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同时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②针对中重度不良情绪患者,每周进行2~3次心理疏导,在以上基础上,将家庭、社会支持纳入干预范畴,鼓励患者家属多和患者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并让患者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位置,树立患者生存信念,同时每周组织1次4~6人的小型病友会,鼓励患者多和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共鸣和社交愉悦感。(3)心脏康复锻炼。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目前的病情以及患者喜好进行专业运动指导。①运动方式:主要以步行、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门球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后进行适当强度的四肢、背部、头肩等柔韧性拉伸运动。②运动时间: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固定每天上午或每天下午为运动时间,选择2~3类患者喜欢的运动形式,初次锻炼维持5~10 min,每周维持3~5次运动,每周对患者运动情况进行动态评估,逐渐增加运动时间直到维持在30~50 min时,固定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运动频率。③安全性评估:初期运动(1周)在护理人员指导和陪同下完成,对患者运动前后的心率、血压波动情况进行评估,心率波动不宜超过每分钟30次;血压升高不宜超过200/100 mmHg;若患者运动中出现头晕、心律失常等情况,需及时停止运动,减轻下次运动强度。
1.4 观察指标(1)住院指标。统计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2)情绪状态。护理前后SAS、SDS进行评测,量表满分均为百分制,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3)心功能。护理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飞利浦,型号Philips Sonos 7500型)评测静息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4)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ire,SAQ)[6]进行评定,问卷涉及疾病认识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共19个问题,评分与机体功能呈正相关。(5)护理满意度。以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包括疾病基础知识、用药指导、医患沟通、运动指导等方面,共25个项目,满分100分,其中9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5~79分为一般,64分及以下为不满意,非常满意度、满意度纳入总满意度。本研究对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信效度予以测试,结果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为0.94。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指标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住院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43 8.02±1.29 11 234.31±2 436.57观察组 43 6.25±1.34 6 452.35±1 324.36 t对照组6.240 11.307 P <0.001 <0.001
2.2 情绪状态护理前两组SAS、S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情绪状态比较(±s,分)
表2 两组情绪状态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 P<0.05;SAS为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
SAS SDS组别 例数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3 63.18±6.94 57.53±6.85a 66.94±6.92 59.45±6.57护理前 护理后a观察组 43 62.45±6.58 53.12±6.24a 67.58±7.23 54.25±6.91a t 0.501 3.121 0.422 3.576 P 0.618 0.003 0.674 0.001
2.3 心功能护理前两组LVEF、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 P<0.05;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组别 例数静息心率/(次·min-1)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3 51.38±7.63 56.47±6.57a 79.28±9.41 74.67±9.67护理前 护理后a观察组 43 52.23±7.52 67.25±6.25a 79.85±9.32 68.29±8.27a t 1.132 7.796 0.282 2.773 P 0.261 <0.001 0.779 0.007
2.4 SAQ评分护理前两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SAQ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SAQ评分比较(±s,分)
注:SAQ为西雅图心绞痛问卷。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t P对照组43 47.24±9.35 62.17±6.31 9.410<0.001观察组 43 46.15±9.21 69.25±6.25 13.609 <0.001 t 0.545 5.227 P 0.588 <0.001
2.5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42/43)]高于对照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多集中于老年群体,由于冠心病治愈困难、改善缓慢,加之患病人群特殊、医疗资源紧缺,更对护理工作提出挑战。常规冠心病护理主要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等为主,可能出现对患者心理状态干预不足的情况,进而忽视部分患者长期处于消极状态中,增加病死风险[7-9]。
随着双心医学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逐渐重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以通过有效心理干预手段,改善患者情绪,提升生活质量,促进预后恢复[10]。双心医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给予患者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心理感受,获得生存信念,对疾病恢复产生积极影响[11-12]。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广泛,孟雅丽等[13]研究指出,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住院史、性别、收入等多种因素有关。常规的心理干预普适性良好,但多从护患角度出发,未能切实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如何深入患者内心,解决患者本身问题,还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探究更完善的干预手段。本研究在双心医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规范化心理状态评估标准的同时,将患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既往病史等纳入评估维度,进而制定详细的干预手段,有助于护理人员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干预,解决患者内心深处的问题,同时通过加强沟通、引导的方式与患者建立朋友关系,而非护患关系,更有助于患者抒发心情,获得社交幸福感,降低孤独感。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双心医学模式中切实、具体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心脏康复锻炼是冠心病护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有效的心脏锻炼可对患者的病情好转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4]。在双心医学模式中护理人员通过患者以往病史、现在的病情,并将患者的喜好考虑在内,为患者锻炼提出专业、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患者接受,同时运动初期全程陪伴患者,并每周进行动态评估,从运动时间、形式给予患者规范指导,可在保证患者安全性的同时,将有氧运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效应,以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说明双心医学模式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这和积极、有效、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心脏康复锻炼密不可分,也进一步证明心理状态的好转可促进疾病转归,与屈莫等[15]研究观点一致。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实验原则进行分析,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醒运用合理的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科学心理干预,为患者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可帮助患者规避不良心理状态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促进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此外,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Q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双心医学模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分析原因可能是,双心医学模式中显著的心功能的改善、住院时间的缩短切实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痛苦和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同时护理人员注重在护患沟通中以恰当、不突兀的形式给予患者心理干预,以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和患者建立沟通,可增进彼此联系紧密感,从而获得患者认可,提高满意度。
综上,双心医学模式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心功能,促进病情好转,进而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