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不同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2022-06-14李桂云

中外医疗 2022年5期
关键词:间歇蓝光黄疸

李桂云

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邳州 221300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病,系指日龄不足30 d的新生儿发生的黄疸疾病[1]。 目前,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两种,分别是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前者会自行消失,但后者会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2]。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致病机制是新生儿机体胆红素代谢能力低,导致机体内胆红素大量提升,进而造成皮肤黄染、器官黄染。此外,因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速度缓慢,故当患儿病情较为危重时,极易发展成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3-4]。 因此,在治疗病理性黄疸患儿时,治疗的关键就是清除机体血清胆红素, 故常采取以蓝光照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措施,促进患儿病情转归。既往蓝光照射方式治疗多为连续性蓝光照射,照射时间较长,长达16 h[5]。 然而,有研究指出,蓝光照射时间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蓝光照射时间越长,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延缓患儿的生长发育[6],因此,选择最合理、最恰当的蓝光照射方式至关重要。在蓝光照射治疗中,采取间歇性蓝光照射方式,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7]。 基于此,该文方便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8 月该院收治的67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持续蓝光照射方式、间歇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旨在探究二者应用效果和组间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7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33 例,男 19 例(57.58%),女 14 例(42.42%);日龄 4~25 d, 平均 (12.39±0.89)d; 足月儿 22 例(66.67%),早产儿 11 例(33.33%)。 观察组 34 例,男20 例(58.82%),女 14 例(41.18%);日龄 5~25 d,平均(12.35±0.78)d;足月儿 23 例(67.65%),早产儿 11例(32.35%)。两组组间资料数据通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黄疸,有蓝光照射治疗指征,TBIL>205 μmol/L;②Apgar 评分≥9 分;③母乳喂养;④日龄4~25 d;⑤家属自愿参与,签署研究知情书。

排除标准:①因肝功能因素引起的黄疸者;②遗传性黄疸者;③传染性疾病者;④败血症者;⑤先天性疾病者;⑥严重血液疾病者;⑦其他脏器发生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入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即: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营养支持以及纠正酸中毒症状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褪去患儿衣物,裸体安置在光箱内,维持光箱内温湿度适宜 (温度:30~32℃, 湿度:55%~65%),眼部用黑色眼罩妥善罩住,会阴部用黑布罩住,保护患儿眼睛、会阴部,其他部位袒露接受照射。蓝光波长在420~470 nm,合理调整灯光距离,确保光照均匀。同时,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方式治疗,连续24 h,共治疗3 d。 观察组患儿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方式治疗,先连续照射8 h 后,后暂停12~16 h。 以黄疸仪测定结果为依据,判断患儿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共治疗3 d。蓝光照射治疗期间,应定期帮助患儿翻身。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肝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效果判定:经治疗后,患儿血清TBIL 恢复正常,黄疸消失视为治愈;患儿血清TBIL 降低但未恢复正常,黄疸基本改善视为好转;患儿血清TBIL、黄疸症状均未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①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清胆汁酸(TBA)。

②肝功能水平:取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10 min),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

③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皮疹、脱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4.12%,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n(%)]

2.2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比较[(),μ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bilirub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μmol/L]

表2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比较[(),μ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bilirub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μmol/L]

组别TBIL治疗前 治疗后IBIL治疗前 治疗后TBA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3)观察组(n=34)t 值P 值268.11±36.32 268.05±35.25 0.007 0.995 95.04±5.29 93.35±5.04 1.339 0.185 125.40±25.31 125.32±25.48 0.013 0.990 78.66±6.19 76.53±5.38 1.505 0.137 26.62±1.85 26.59±1.81 0.067 0.947 14.96±1.83 14.52±1.34 1.125 0.265

2.3 两组患儿肝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肝功能明显改善,且观察组ALT、AL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肝功能水平比较[(), U/L]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iver function level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 U/L]

表3 两组患儿肝功能水平比较[(), U/L]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iver function level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 U/L]

组别ALT治疗前 治疗后ALP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3)观察组(n=34)t 值P 值69.88±5.67 71.97±5.82 1.488 0.142 42.22±8.15 32.43±8.26 4.882<0.001 55.22±7.32 54.36±7.26 0.483 0.631 45.56±5.63 35.81±5.32 7.288<0.001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27%、8.8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疾病, 是因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以新生儿出生30 d 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为主要表现[8]。胎儿于母体内红细胞生产较多,而出生后,随肺循环建立,大量破坏红细胞,进而产生大量胆红素。但由于新生儿年幼,机体血液胆红素含量高,进而易发生黄疸[9]。有研究者报告,黄疸发生率较高,有45%足月儿和79%早产儿会发生黄疸[10]。新生儿黄疸发生后,需及时予以有效治疗,以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新生儿黄疸发生后,患儿肛肠循环紊乱,红细胞水平持续上升。肝细胞与血清胆红素相互结合,造成胆红素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加重肝细胞受损症状,诱发高胆红素血症[11]。早预测、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更是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临床对患儿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蓝光照射, 且广泛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中。 所谓蓝光照射治疗,根本是外治法,疗效较为突出。 蓝光照射治疗是一项较为简单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光照的方式,降低血清胆红素(未结合)水平[12]。 经蓝光照射作用,血清胆红素分子被快速吸收,故蓝光照射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关于蓝光照射治疗的具体应用方式仍处于摸索阶段。

有学者指出,蓝光照射共有以下3 种优势,分别是:操作方便、无创、易于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原理是: 胆红素可吸收一定量的光线, 且胆红素在波长450~460 nm 之间光线吸收效果最佳。 蓝光光线的波长在425~475 nm,正处于这一范围内,因此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效果较好[13]。 当前,蓝光照射方式共有两种,其一是持续蓝光照射方式,其二是间歇蓝光照射方式。 该研究显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4.12%,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开展间歇蓝光照射方式的治疗疗效与持续蓝光照射方式的疗效相近,都能够改善患儿的症状,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间歇蓝光照射方式,能预防耐光性,避免照射时间过长引起的体温波动,有助于胆红素的转化,故能够有效控制对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组患儿ALT、ALP 分别为(32.43±8.26)、(35.81±5.32)U/L,低于对照组的(42.22±8.15)、(45.56±5.63)U/L(P<0.05)。 提示经蓝光作用下,血清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发生一系列变化,有大量ⅨaZ 型转换成ⅨaE 型,随尿液、胆汁的排泄作用而排出,使得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进而达到退黄之效。 除此之外,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7.27%、8.8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学者陈国策[14]结果一致,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0%、12.00%,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间歇蓝光照射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蓝光照射方式。 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方式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常规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式, 虽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但容易诱发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患儿康复[15]。 因为胆红素可以吸收光线,故予以使用蓝光照射治疗,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治疗期间患儿需呈裸体状态,仅有眼睛、会阴部用黑布遮盖。由于持续蓝光照射方式照射时间较长,加上患儿皮肤娇嫩、器官未发育成熟,容易引发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16]。 而间歇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是一种短期、多次的照射方式,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17]。 值得注意的是,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期间, 由于光箱温湿度无法及时调整, 患儿很容易因为温度过高而引发皮疹等不良反应。在蓝光照射治疗期间,患儿应同母亲分离,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影响营养摄入,存在不良反应风险。 因此,在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期间,应加强护理干预[18]。 患儿在接受间歇蓝光治疗期间,衣物需要及时、频繁更换,体位需要及时、频繁移动。体位移动时,患儿所处位置、环境不同,故对应的温度也存在差异,故必须合理调整温度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间歇蓝光照射方式可以替代持续蓝光照射方式治疗, 有助于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推荐使用。该研究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研究中仍存在不足,如研究时间短、研究例数少等。 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继续探究间歇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的其他作用,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让更多患儿受益。

猜你喜欢

间歇蓝光黄疸
鲁晓岚:黄疸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