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联合容积对比成像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

2022-06-14南凤娟鲁晨曦张华贞刘志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冠状宫腔宫腔镜

南凤娟,鲁晨曦,张华贞,刘志勇,师 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2.实验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 IUA)指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修复不完全引起的肌壁间粘连[1]。人工流产及宫腔操作史是IUA的主要病因;文献[2]报道,在多次人工流产或刮宫患者中,IUA发病率高达25%~30%。经阴道二维超声(transvaginal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2D-TVS)可用于诊断IUA,但对周围型IUA(无积血形成)的诊断敏感度仅为52%[3]。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可显示宫腔冠状面并获取任意角度及方向的正交及非正交图像,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4]。本研究观察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olume contrast imaging, VCI)技术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3例临床疑诊IUA患者,年龄19~51岁,平均(33.1±7.3)岁;月经量减少32例、闭经21例。纳入标准:①有人工流产或宫腔操作史;②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IUA评分标准[5]疑诊IUA;③接受宫腔镜检查。排除卵巢功能异常、宫体器质性疾病及资料不全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超声诊断仪,RIC-5-9-D腔内探头,频率5~9 MHz。

1.2.1 2D-TVS检查 于月经前2~4天(闭经者无时间要求)行2D-TVS检查。嘱患者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置入阴道穹窿部,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宫体肌层;于正中矢状面测量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及回声情况;行横断面扫查,观察宫腔底部及左右宫角内膜情况。

1.2.2 OmniView-VCI检查 以显示子宫内膜最佳的矢状面为参考(图1A),设定ROI,嘱患者屏气并保持不动,固定探头,启动三维模式,采集并存储数据。以A平面为参考面,选择OmniView程序中的Polyline模式,自宫颈外口至宫底浆膜层沿宫腔曲度勾画重建线段,获取宫腔冠状面图像;在此切面选择VCI功能,设定容积厚度为2 mm,在A平面缓慢移动取样线并微调X、Y、Z轴,观察宫腔形态,重点观察宫角、宫底及侧壁区域(图1B)。

图1 腔内OmniView-VCI检查 A.宫腔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声像图,黄线为沿宫腔走行描记线; B.根据宫腔正中矢状面黄线获取的宫腔冠状面 (旋转或移动图A中的黄线,B图为重建图像,随黄线移动而变化,微调X、Y及Z轴可完整、清晰显示宫腔及病变)

1.2.3 超声诊断IUA标准 由2名具有5年及以上三维超声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采用盲法分析声像图,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共识。根据文献[5]标准诊断周围型IUA:二维超声见子宫内膜变薄,边缘毛糙,内膜缺失处呈低回声,粘连带为条状低回声;三维超声除上述所见外,还表现为冠状面宫腔失去正常倒三角形态,随粘连位置及范围不同而各异,宫底及两侧边缘欠规则。

1.3 宫腔镜检查 于超声检查次月行宫腔镜检查,并以其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以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诊断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OmniView-VCI及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3例中,宫腔镜检查确诊48例周围型IUA、5例无粘连。2D-TVS准确诊断34例,包括32例周围型IUA、2例无粘连,漏诊16例,误诊3例;OmniView-VCI准确诊断45例,包括41例周围型IUA、4例无粘连),漏诊7例,误诊1例。见图2、3。

图2 患者女,31岁,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周围型IUA A.2D-TVS图示子宫内膜厚9 mm,回声增强尚均匀,诊断为正常宫腔; B.OmniView-VCI示一侧宫角(箭)显示欠清,诊断为周围型IUA

图3 患者女,27岁,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周围型IUA A.2D-TVS图示子宫内膜厚7 mm,回声均匀,边界清晰,诊断为正常宫腔; B.OmniView-VCI示宫腔呈桶状,一侧宫角(黄箭)圆顿、一侧宫角(白箭)显示不清,诊断为周围型IUA

OmniView-VCI诊断周围型IUA的准确率为84.91%(45/53),2D-TVS为64.15%(3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OmniView-VCI与2D-TVS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例)]

ROC曲线结果显示,OmniView-VCI、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95%CI(0.61,1.00)]及0.53[95%CI(0.26,0.81)]。见图4。

图4 OmniView-VCI及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ROC曲线

3 讨论

IUA可依据粘连发生位置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混合型:中央型粘连带或内膜缺损位于宫腔中央部;周围型粘连发生于宫腔侧壁,多位于宫底及宫角部位;混合型同时存在中央型与周围型IUA[6]。宫腔镜是诊断IUA的金标准,但有创[7]。2D-TVS亦可用于诊断IUA,其典型表现为内膜连续性中断或高回声[8],但仅中央型IUA易见,而周围型IUA不易出现出现上述典型表现,导致2D-TVS对周围型IUA检出率较低。本研究中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AUC为0.53[95%CI(0.26,0.81)],诊断准确率为64.15%。2D-TVS 漏诊16例IUA,其中5例为膜状粘连,粘连处与周围内膜回声相似,2D-TVS未见明显异常;5例为宫角内膜局部缺失;3例为宫角处内膜边缘毛糙;1例为剖宫产术后宫体位置较高图像显示佳;其余2例漏诊原因待查。2D-TVS 误诊3例,其中1例宫角处偏强回声,宫腔镜结果为内膜息肉;2例宫底偏低回声,宫腔镜示凝血块。以上结果提示,2D-TVS用于诊断周围型IUA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常宫腔形态以等腰和或等边三角形为主,侧内三角和细长三角宫腔较少见。本研究子宫冠状面声像图显示,宫腔形态改变及两侧缘内聚是周围型IUA的典型特征。子宫肌层收缩时,正常宫腔内膜可随之形成蠕动波。宫腔发生粘连后,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纤维结缔组织及肌性粘连带稠厚、质硬、无弹性,无法随肌层收缩而蠕动,导致宫腔压力不均,使宫底边及两侧边被牵拉入宫腔,与之对应的影像学表现为宫腔形态改变。冠状面成像是显示宫腔形态的最优切面,宫底牵拉表现为凹凸不平,两侧缘处牵拉表现为内聚成角,广泛粘连、牵拉使宫腔呈类T形或I形。

传统三维超声采用直线描画方式显示3个相互垂直的正交切面图像,无法一次性显示具有自然曲度的完整的宫腔形态,操作具有较强的主观依赖性。OmniView可沿不规则器官的曲度描画重建轨迹线,获取不规则器官的曲面图像[9-10],现已用于观察子宫畸形及胎儿颅脑[11-12]。OmniView冠状面能完整显示宫腔形态[13],微调X、Y、Z轴可全方位观察内膜,使定位IUA更加准确,尤其能够清晰显示2D-TVS难以显示的宫角、宫底及宫腔侧壁粘连,可弥补2D-TVS的不足,提高对于周围型IUA的显示率[14]。OmniView联合VCI可进一步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15]。本研究结果显示,OmniView-VCI诊断周围型IUA的AUC为0.83[95%CI(0.61,1.00)],诊断准确率为84.91%,显著高于2D-TVS。

另一方面,虽然OmniView-VCI诊断周围型IUA较2D-TVS存在优势,但仍存在漏诊及误诊。本组OmniView-VCI漏诊7例IUA,其中2例粘连程度较轻,三维冠状面宫腔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宫腔镜检查显示宫腔侧壁轻度膜状粘连;1例剖宫产后子宫位置较高,容积数据采集失败;1例宫角处偏低回声,宫腔镜显示为宫腔凝血块;余3例漏诊原因待查。OmniView-VCI误诊1例宫角处偏低回声为IUA,宫腔镜显示为宫腔凝血块。以上结果提示,分析三维图像亦须谨慎细致,必要时应结合宫腔镜检查[16]。

综上所述,Omniview-VCI冠状面能显示子宫腔整体形态,全面评估宫底、宫角及侧缘,对周围型IUA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未能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IUA,有待积累病例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冠状宫腔宫腔镜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后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不典型宫腔粘连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漏误诊分析
宫腔镜技术培训教学模式探讨
超声宫腔水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评估分析
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