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米亚林:做大新发地 服务京津冀
2022-06-14于广宁
□文/于广宁
每天,披着黎明前的星辉,河北新发地的商户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辆辆装满蔬菜等农产品的大货车在镶嵌着“天下大农”字样的大门下进进出出,熙来攘往的人流车流把各个交易区塞得满满当当,整个市场显得生机勃勃。
寒门学子的“三农”梦
出身农门,幼年家境贫寒,赋予了他坚强、刚毅、励志与豪情。正是骨子里那种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情怀,迭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造就了米亚林探索中国农产品流通变革之路的梦想。
1974年初,米亚林出生于保定市清苑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就品尝到了农村生活的艰难、身为农民的不易。虽然清苦,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凭借自身努力,从保定金融专科学校毕业后,又捧上信用联社的“金饭碗”。然而,对口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并没有满足米亚林内心的“干事业、闯世界”的思想,“学的是金融,上班后又在人人羡慕的金融系统工作,可我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米亚林坦言,性格中喜欢挑战、厌倦平庸的成分,让他一直怀有突破现状的冲动。
1999年上半年,他把“冲动”变成了现实——辞去信用联社的工作,在同事、同学、亲属不理解、不看好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事业的第一次大胆闯荡。扎实的金融功底,执着的事业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米亚林所从事的质押融资业务成为当地最具实力的金融服务公司,为他之后的事业打下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高铁建设的起步,米亚林发现了另一个商机。钢板桩是高铁、地下管廊等工程基础施工必备的材料,简单地说就是将特制钢板构件打入地下,在其形成的合围中间施工,减少传统施工工艺需要开挖的土方面积,也可以在江河中进行基础作业而不需要筑坝拦水。凭借在金融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米亚林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他迅速踏入钢板桩施工的领域,创立了“铁岩公司”,从代理国外巨头的产品起步,很快掌握了施工工艺,在吸收了原有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优化操作流程,拓展适用范围,很快凭借独有的优势成为特种施工行业的一匹“黑马”。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罕见雨雪冰冻灾害,道路不通导致农产品绿色通道堵塞,首都食品供应告急!时任国家领导人考察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时,要求“保证首都10天以上的农产品供应”。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也给北京带来了交通拥挤、用地局促、交易成本增高等问题。眼光向外、内升外扩成为北京新发地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0年6月,已经在基建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米亚林注册成立了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标志着他从当时做的风生水起的钢板桩行业跨界到陌生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当时,北京新发地在高碑店开拓市场时遇到了资金和无人接手等难题,高碑店政府分别找到当地的各位企业家,但大家对于农批市场这个收益低、见效慢、周期长的事儿并不“感冒”,而米亚林在得知北京新发地这个重大的民生工程即将落户高碑店的时候,内心隐隐地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他觉得这个项目能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是社会发展、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业态,基于对三农情怀的感情,米亚林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的接手了河北新发地这个民生项目。
米亚林跳出了国内传统的市场建设模式,带领团队深入到国外大型农批市场深入考察,法国翰吉斯、韩国可乐洞、日本筑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米亚林的判断被证明是最具战略性的。就在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刚刚开工建设的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非首都功能外迁疏解,大型市场向河北转移成为必然趋势,高碑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先人一步的战略布局,成为理想的承接地,河北新发地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2013年,项目动工建设,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米亚林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农副产品贸易基地,创造了一个快速、高效建设大型市场的奇迹。
从疏解首都到服务河北“三农”
米亚林同志的成功转型,塑造了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这也是京津冀地区农业流通领域的一大创举。园区一期于2013年启动建设,2015年10月29日建成并投入运营,现已签约入驻企业7300多家,入场品类330余种,产品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13个省市。2020年实现了年交易量1100万吨,交易额突破76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2.7万个,培育纳税主体7000多家,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6年至2018年间,河北新发地在园区内连续举办了三届“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累计为河北省近200万吨果蔬找到了买家,销售额近50亿元,直接辐射带动省内果蔬种植基地近50万亩,产量100多万吨。
为了落实“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米亚林积极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农批市场+精准扶贫”,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十三五期间,米亚林带领商户与河北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衡水等地50多个县市的196个种植基地和农民合作社进行深入对接,与150万亩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
截至目前,园区按产品上市时段累计设置了12个应季农产品销售专区,包括阜平食用菌、涞水南瓜、高碑店肖官营的西瓜、灵寿黄桃、张家口豆角、承德菜花等。2020年,销售专区成功帮助农户2.8万农户销售农产品15万吨。园区商户在河北地区年均订单量超过100万吨,货值超过55亿元,其中保定地区的订单量占河北订单总量的39%,产品主要是白菜、黄瓜、土豆等居民所需的保供产品,能够有效保障突发情况下农产品的应急保供。园区通过线上交易模式,每年销售河北地区农产品的量达到5万吨,总货值超过3亿元。
通过这些对接,在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果菜在场内的销售份额逐年增加。2020年,园区内河北农产品的销售量335.4万吨,交易额207.9亿元。
目前,河北新发地已成为中国农批行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先驱。米亚林同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先后获得政府及组织授予的“全国第五届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保定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服务京津冀,用现代物流造福“三农”
说到河北新发地的发展,米亚林说他们将依托“市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在保定全域范围内,构建从农业种植前端到终端市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推动保定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的创新升级。
首先,针对保定各县现有基地,强化市场对接,进一步提高保定果菜在场内的销售比率,让更多、更好的产品流向终端市场,带动老百姓增收、创收。主要实施路径包括:建立销售专区。以区、县为单位,在园区划出独立的销售场地,引导种植基地经营者直接进场销售。发展购销订单。组织园区经营大王和大型商超,按照采购需求、标准和市场价格,与基地农户签订产品购销订单。创新电商直播。通过生鲜电商和线上直播带货平台搭建50个驿站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流通和线下实体市场的相互融合。
依托市场在供应链行业标准制定及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基地进行标准化、安全化、品牌化建设,提升现有基地生产效率和水平。
在保定及河北各地现有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在需求侧调整结构,不断引导扩大种植基地规模,吸纳更多农户,帮助农民增收、创收。
依托河北新发地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保定西部地区选取产业基础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县域,建设“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产地仓”。“我们想通过这些举措,全力助力保定以及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们的农民再谋‘福利’,为国家京津冀发展战略贡献力量。”米亚林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