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2-06-14王建军张宇李明远赵海涛仇国明刘萌萌

河北农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全省机制

□文/王建军 张宇 李明远 赵海涛 仇国明 刘萌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既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物质基础。全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落实全省产业扶贫牵头责任和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主体责任,以培育发展、巩固提升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为核心,完善体系,科学规划,协调联动,逐步形成了产业培育、龙头带动、产销对接、科技服务、评估监测、政策支撑的相互衔接、缺一不可的脱贫产业发展提升推进机制和工作举措。

一、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探索研究背景意义

2021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迫切需要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期内创新的好机制、形成的好经验。一是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产业发展到产业兴旺,只有在科学的、先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推进下才能实现,要实现脱贫群众增加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才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县域经济。二是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2020年底,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到0.07%,但目前仍然有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4.6万户10.8万人,持续壮大脱贫产业,提高帮扶质量和水平还很迫切,脱贫攻坚期间实施的一些项目多是短平快,部分脱贫村特色产业小弱散、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扶贫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亟待提升。三是全省农业产业基础良好,为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提供可靠保证。全省农业产业基础扎实,农作物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3亿亩,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蔬菜、肉类等生产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食用菌、中药材等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省整体农业产业态势良好,但脱贫地区与之相比形成明显反差,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研究。

二、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探索研究理论成果

2018年以来,紧紧围绕全省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电商、乡村旅游、家庭手工等六大扶贫产业,逐步探索形成了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一是依托特色优势,打造一体化的产业融合体系。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在脱贫县适度调减高耗低效、同质化严重的种植品种,立足“五种四养”(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果品、杂粮杂豆和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传统产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补齐冷链运输等短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以馆陶黄瓜小镇、尚义县十三号村为代表的特色小填,以脱贫地区年画、剪纸等手工艺品为重点发展乡土产业,利用脱贫地区丰富光照资源发展光伏产业。内丘县自2012年实施产业调整,建设优质苹果基地10.6万亩,打造“富岗”品牌,年产值近17亿元,占全县总生产总值24%。

二是培强经营主体,构建全链条的产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外地先进企业进驻,对脱贫地区龙头企业规模认定标准参照非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的80%执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明确鼓励贫困地区大中专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等依法依规创办家庭农场,面向农户等经营主体,推广实施提供机耕机收等各类生产托管服务。行唐县金丰公社是一家以土地托管为主营业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公社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5万亩,辐射带动6000个农户、3万余人,帮助47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三是健全技术队伍,完善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五级”农技服务组织,省级以23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为依托,以片区带县指导乡村产业发展,市级团队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协调指导跨县域产业的布局和衔接,县级团队以当地产业专家为依托,对接乡村产业和重点项目,乡镇团队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直接对接贫困村产业项目,每个村设1名村级产业指导员直接到户指导。组建农业科技创新驿站,依托院校技术优势,以农产品基地或现代农业园区为运营主体,形成集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支撑平台,实施高素质农民、产业脱贫带头人培育,保定市依托创新驿站建设,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次,4300余名农大学生参与实践,2万名农技人员接受培训,30.27万脱贫户因此收益。

四是落实标准生产,拓展市场化的品牌营销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按照“无标建标、有标提标”要求,以粮油等农产品为重点,推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管理,开展农产品“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脱贫地区农产品可按有关政策优先受理。强化品牌设计,全省品牌农业建设资金向脱贫地区倾斜,支持脱贫地区每县重点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组织贫困地区农产品参展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展销会,举办“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活动,提高北京、天津的市场份额,利用“网、微、端、视、听”等多种载体,开展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公益宣传。顺平县疫情期间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在农家庭院搭建带货直播间,发布桃、草莓等农产品抖音视频60多个,促销西瓜、桃、猪肉等优质农产品13200多斤,助农解困近百起,农民增收40多万元。

五是突出目标成效,创新常态化的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乡村产业成效评估,根据指导推进脱贫产业工作实践,探索总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产业发展成效四个方面的考核评估指标,综合评价脱贫县产业扶贫工作。建设脱贫产业帮扶监测系统,覆盖94.9万户221.6万人脱贫人口,对4.6万户10.9万人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按照“一对一”原则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建立“一村一品”台账,将全省7746个脱贫村产业发展纳入监测范围,开展特色产业发展评估,以脱贫地区主要品种为重点,合理确定评估对象,覆盖当地全部产业,人员吸纳省市县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专家成员,由省级试点开始,市县逐次展开,实现全省全覆盖。

六是整合政策资源,强化可落地的政策支撑体系。脱贫攻坚五年来,全省财政共计争取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3.08亿元,贫困县整合使用各级财政涉农资金563.11亿元,2016~2021年,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投向62个贫困县投入农业发展资金441.8亿元,2021年,省级农业部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升专项项目,安排2500万元“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升专项”资金支持阜平等28个搬迁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相继与省建行等7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代表的扶贫贷款产品,2.54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累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390亿元。通过补充耕地指标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和省域内调剂等途径,累计为贫困县创收464.15亿元,审批全省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37个,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3.27万亩,全省贫困县共完成土地整治新增耕地62.07万亩,新增耕地指标跨市县流转23.53万亩,专项安排全省贫困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65万亩。

七是强化主体责任,加强高效能的工作保障体系。编制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在攻坚期,以实现产业项目贫困人口全覆盖为总要求,过渡期,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产业政策总体稳定,以资源禀赋为基础,聚焦人力、物力、财力,适时开展产业规划中期评估,化解产业发展同质化及产业风险等问题。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省级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联合财政、发改、国土、商务、文旅、乡村振兴、林草、金融监管、人行、银保监等部门,与14地市政府组成“河北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打通各部门沟通渠道,合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在农业农村统统内部成立产业扶贫指挥部,在全厅建立实施“一全一直一最”工作机制(即领导班子全员抓扶贫、直接抓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和脱贫产业发展工作。

三、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探索研究成效

脱贫攻坚以来扶贫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符合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为指导全省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取得巨大成效。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为脱贫攻坚打下了扎实基础。五年来,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六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覆盖了全省建档立卡99.5万户、232.2万人,2021年全省脱贫户产业帮扶举措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二重覆盖率90%以上,比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全省62个脱贫县每个县打造2~3个扶贫主导产业,全省62个脱贫县共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40个,7746个脱贫村培育发展优势品种12333个。2021年脱贫户年度人均产业收入5998元,比2020年增加655元,增长12%。在国家脱贫攻坚考核和后评估考核中,我省连续4年(2018~2021年)被国家考核评为“好”的等次。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吸纳机制研究成果,通过在全省展开贫困人口产业就业情况普查,摸清了全省贫困地区产业带动基本情况,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提交了《全省贫困人口产业就业情况普查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肯定。研究开发了“脱贫产业信息统计系统”,对全省脱贫人口的产业收入进行全面监测,推动产业帮扶措施精准落地落细。制定了加快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方向,意见于2020年2月以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1号文件下发执行。制定了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产业覆盖带动县域30%以上贫困户,县域贫困群众30%以上的收入来自该产业等培强主导产业应符合的硬性条件。5年以来,以机制研究成果为指导,制定出台产业指导意见38项,工作推动方案69项,重要的总结报告75篇,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培树的典型正确引导了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产业发展案例,遴选的涞水“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威县金鸡产业收益扶贫模式,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被选为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平泉市“三零”产业扶贫模式等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保定市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入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全球减贫案例。平山县柏胜扶贫产业园等124个产业园获评省级宣传典型,表彰其产业主体的带贫作用。围绕特色产业突出、示范带动效应良好遴选扶贫产业样板村,授予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等113个村省级特色样板村。以履职尽责、成效明显、群众满意为考量,表彰了平山县北冶乡土岭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正等124名产业指导员。编著《扶贫有道—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纪实》一书,遴选历年产业发展在全国、全省影响突出的案例典型93例,按照省市两级,综述了全省及各地市产业发展成效,全面反应了我省产业扶贫发展成就。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全省机制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心连心,逆风行 省妇联积极引领全省姐妹防控疫情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