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弼时的延安岁月

2022-06-14李文素

世纪风采 2022年6期
关键词:任弼时陕甘宁边区边区

李文素

任弼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40年3月,任弼时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后,先后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参与解决了中央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为边区建设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整中央机构 增强领导效能

1940年3月,任弼时结束在共产国际的工作,回到延安,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回到延安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便熟悉了延安的各种事情。由于中共中央迁至延安才三年,安定下来不久,中央机构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没有统一的行政办事机关,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作息制度不健全,连最基本的收发制度和供给制度也不完整,公共物品和文件往往是有借无还,机构上下游击作风严重,大大影响了中央的办事效率。

为进行规范管理,任弼时成立了中央办公厅。作为中央正规的办事机构,他自兼主任,并调李富春任副主任,机构下设秘书处、行政处和警卫处,各处职责分明。任弼时负责整体设计规划,李富春负责组织实施,建立干部供给制度,制定各级干部津贴费用标准,并定期给每人发放衣服;建立行政制度和工作制度,明晰各办事机关之间的关系;建立收发、会客和财会制度。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后,自由散漫、各自为政的游击作风逐渐消失,中央的办事效率得到稳步提升。

中办系统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后,他便开始着手建设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并为中央局设置了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在工作和调查中,任弼时发现,陕甘宁边区的边区党委与西北工作委员会相关机构重叠,工作开展过程有很大阻碍。经中央研究后,他负责领导,将这两个机构合并为中央西北局,此后,陕甘宁边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任弼时早年一直负责党的组织和宣传部门的工作,在延安参加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后,一直分管中央组织部的工作,有着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与改革的任务便由他负责。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闭幕会上,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等人向党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的策略,毛泽东对此政策十分认同。为加快中央机构改革,任弼时努力调查研究论证,科学地制定调整和精简方案。经过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与研究,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推定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并决定他为书记处主席。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中央书记处,书记处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这是一次重要的中央机构和人事的调整,从组织手续上完成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回延安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任弼时在组织机构调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确保了党中央各项工作正常、科学、高效地运转,有的机构一直延续到今天。

整顿财政状况 改善边区生活

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的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是开荒的队伍和种地的人群,陕甘宁边区的各项经济计划稳步实行。但随着人口的骤然膨胀和敌人的封锁,1940年初,陕甘宁边区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困难。此时,任弼时主管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他着力考虑解决大生产等财政困难问题,并担负起解决根据地经济困境的重任。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边区经济遭到封锁,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下降,军力减弱,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1941年2月,在各县干部联席会议上,任弼时作重要报告。他对皖南事变的形势进行深刻分析后,指出:不论时局如何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地位与意义都十分重要,如果形势好转,边区的建设便会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将会对全国抗战胜利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形势逆转,陕甘宁边区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党就要在边区继续支持全国抗战,创造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力量的增长是时局得到好转的重要助推力。他强调,切实巩固边区政权建设,提高边区的劳动生产水平是解决人民生活实际问题的必然要求。

为加强边区经济建设,任弼时深刻分析边区的经济形势,他认为,加强经济建设,必须“由比较粗枝大叶到细密精制方面来”,并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升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要注重经济建设,培养长远眼光和长期计划,虽然可能短时期内不会看到成绩,但是要有决心,大胆地做;要重视人和技术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既要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人才,又要注重培养党内技术人才。

1941年8月,水旱风雹侵袭边区,边区生产受到极大损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任弼时一边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一边深入农村调查。面对困难局势,任弼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在军队实行屯田政策,生产经营盐业,整顿财政税收。政策实施后,党政军民各方共同努力实践,虽然仍同对敌作战所需存在差距,但边区生产基本达到可以自给的水平。由此,任弼时进一步指出,“应当根据可能的条件和斗争的需要,在民主和建设上,今天特别是经济建设问题上,作出一些模范,开辟出一条在坚持抗战中的自力更生的大道,寻找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规律。”任弼时号召大家积极开展生产工作,并带头进行生产劳动。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在杨家岭开垦了一块荒地种蔬菜,并精心打理。除种菜外,中央领导们带头学习了纺线这项专业技能,并在中央机关掀起了一个纺线高潮。在军民团结一致大力发展生产的前提下,到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弼时从调查研究出发,亲自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规律,对解决边区建设和革命战争的物资供应问题卓有成效。

积极参与整风改善队伍风气

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揭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当时,负责中央日常事务的任弼时,协助毛泽东一起总结历史经验,参与指导整风工作,收到巨大成效。

任弼时始终坚持自我反省。他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由于缺乏亲身经历,自身认识甚少,他对毛泽东提出的“反对本本主义”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正确主张和口号提出过反对意见,错误地认为毛泽东只注重调查而忽视理论的重要性。后来,任弼时经历了红军长征以及对毛泽东慢慢了解,深感到“本本主义”的危害性,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总结,之后他多次进行自我批评,并逐步突破自己认识上的困境。

1942年,整风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当时,任弼时负责边区系统,他积极动员边区干部学习,并指出,遵义会议召开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风占主导地位,现在仍保存残余,给党的工作带来了恶劣影响。同年,任弼时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要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思想方法来处理政治问题、组织问题和自己的行动”,从而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可以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性观,根据地便会更加巩固团结。

审查干部运动是整风运动中的关键一环,主要目的是肃清内奸和培养锄奸干部。事实上,审查干部运动的开展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运动开展后,毛泽东作出正确路线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改造失足者,积极教育群众并培养党内干部。在实际负责审干、防奸时期,负责此项工作的康生态度恶劣,并在中直干部大会上作抢救失足者报告,称整个延安“特务如麻,到处皆有”,整风运动陷入了紧张局面。

任弼时作为中央领导人之一,在审查干部之初,就十分关注事情的发展。对运动发展到不可控的局面,他感到痛心疾首。他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审干运动中发生的一系列混乱状况,并对这场“抢救活动”进行及时纠错,及时稳定了民心,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任弼时认为,最初的审干工作是好的,后来的抢救运动使人强迫坦白,现在要进行甄别。在任弼时的指导下,经过仔细的调查,甄别工作最终取得了显著成绩。

筹备党的七大提供组织保障

作为党的七大的筹备者和组织者,任弼时为大会的召开付出了巨大心血。中共中央在决定召开七大之初,便委托任弼时进行会议筹备工作,一方面,中央苏区时期,他曾筹备召开了苏区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表现出其过人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七大的召开时间紧张、任务繁重,需要任弼时这样一位热爱工作、任劳任怨的组织者。

任弼时接到筹备七大的任务以来,深感责任重大,对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首先,是为会议挑选合适的会址。任弼时先后到安塞县的真武洞及延安枣园的后沟进行考察,最终将会址定在杨家岭,并动工在杨家岭修建中央大礼堂。会场准备工作做好后,便是安排会议代表们的衣食住行问题,经过一番讨论,任弼时决定将会议代表安排在中央党校的一部和二部,全国各地代表到达的时间不同,先到延安的代表要主动参加整风学习。

随后,任弼时面临筹备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即审查代表资格。1940年,七大代表正式进行资格审查,这时距离六大召开已时隔12年之久,审查工作困难重重,长期的斗争环境下,敌占区、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均有被选举出的代表。他们的成分十分复杂,不少党员同志还曾遭受到敌人的逮捕与关押,在进行资格审查时,既要考虑对党组织负责,又要实事求是对每一位代表负责。任弼时做事坚持原则,十分负责。他同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们认真分析材料,并亲自进行调查研究,遇到问题及时与代表本人进行谈话。在七大召开前,他曾多次主持召开七大各代表团负责会议,最终圆满完成了资格审查任务,为七大代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重要保证。

七大召开前夕,党中央决定由任弼时负责作党的历史问题报告,这对任弼时来说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深刻认识到:“这次历史问题决议的重大意义,就是对过去党内的错误从社会根源和思想方法上加以清算,同时承认毛泽东的思想路线的一贯正确性,这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是要起重大作用的。”经过反复修改与讨论,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最终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任弼时成功完成了党交付的任务,这是任弼时为党的七大作出的另一重要贡献。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功召开七大,任弼时作为大会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典礼。任弼时辛勤和真诚的工作,被大家所认可,此后,他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整顿团组织指引青年发展

任弼时早年就从事青年工作。1928年,任弼时曾担任团中央书记。工作期间,他带领青年团始终跟随党的步伐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任弼时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继续分管青年工作,他的一生与青年工作紧密相连。

1940年,处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此时,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需要,党中央对青年团进行了改造,并建立了青年救国会等青年组织,但由于带着各种心态和目的来到延安的青年数量增多,青救会内部出现了思想不统一的情况。在开展活动时,逐步脱离农村青年的实际生活,过分突出青年的作用,忽视抗日根据地与非抗日根据地的区别,基层团组织发动青年反对包办、买卖婚姻等活动,引起了群众纠纷,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任弼时及时对这些错误的思想进行纠正,并明确青年运动的方向。他指出,青年组织要改善青年工作的方法来促进青年团结。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实地情况进行整改,华北地区可采取积极分子会议制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力量的充实;要争取有作为、有担当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在军队中可以建立模范营,而在民间的武装组织可以考虑吸收儿童进来,成立少先队。

1943年1月,在延安西北局高干会上,任弼时再次强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倾向,用严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来彻底地揭发它、批判它与纠正它,这样才能确保党的统一领导。”在他的要求下,中央青委实地调查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情况,把中心任务放在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上,总结出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报告总结成批评青年运动中存在的“青年主义”错误倾向的专论,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发表。任弼时在面对边区青年运动出现的青年主义倾向进行严肃的批评并尽快加以纠正,为抗日战争后期边区青年运动紧密围绕团的政治路线开展清除了思想上的障碍。

八年的延安岁月,任弼时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坚持自我批评,坚持勤奋工作,贯彻落实了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当之无愧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他担负着沉重的责任,用全部精力从事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利益,是所有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任弼时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与你携手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任弼时教练警卫班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