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滉:勇担时代重任的青年先锋

2022-06-14

世纪风采 2022年6期
关键词:救国清华

陈 旺

在清华图书馆门厅北壁一面白底金字大理石纪念碑上,镶嵌着雨花英烈施滉的铜像,雕刻着他的生平事迹,还镌刻着一段铭文:“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施滉被捕牺牲时年仅34岁,曾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省委书记等职。从云南苍洱之子,到北京清华园中的举火人,再到美共中央中国局第一任书记……施滉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并成长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战士呢?本文通过回顾其成长历程,来揭示包括施滉在内的中国青年何以成为勇担时代重任的先锋力量。

一、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浓烈的精神底色,这种对于生养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和爱护之情,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和不断培植,成为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中华儿女最普遍的认知和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施滉1900年生于云南省洱源县一户贫苦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在他出生前后,帝国主义已将其侵略魔爪不断伸入云南这片资源丰富的美丽土地。随着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一步步加深,云南人民古朴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人民日益挣扎在苦难的深渊。这给童年的施滉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在与同学谈起自己身世时,还曾忆起只有3岁的他就在油灯下帮母亲拣豆子的情景,忆起天不亮母亲就要挑着担子前往集市卖豆腐脑的情景。

为维持生计,为给施滉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施德培决计离开洱源,前往乔后(今属洱源县)执教。乔后清末时曾是云南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以生产岩盐闻名,素有“滇西盐都”之称,当时建有乔后矿立高等小学堂。施德培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教育,将时年5岁的施滉接到身边。在乔后的8年时间里,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身体力行的示范,向施滉传递着爱国思想。施滉还阅读了父亲携带的《论语》《孟子》《三国志》等大量书籍,因而饱受“修身立志”“兼济天下”等传统思想的熏陶。就这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爱国主义思想在施滉的心田深深扎下根来。

二、聆听伟大的时代声音

时代声音中蕴含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凝结着普罗大众的殷切期盼,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需求,回应人民期盼,是中国青年作为社会引领者的智慧和责任。

1913年,施滉小学毕业后前往昆明求学,决心学成后为改变落后的国家尽一份力。在云南军医学校学习期间,施滉目睹云南人民高举护国大旗、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热情,以及流落昆明街头“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常以香蕉充饥,过着极其悲惨的流浪生活”的越南难民,内心深受刺激。他不愿看到祖国也步越南后尘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殖民地,萌发出救国救民的意识,开始关心国家大事。1916年,施滉成为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在云南唯一一名正取学生,在赴京复试时,他与父亲转道越南海防北上,途中亲眼看到沦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的苦难遭遇,更激发了他不当亡国奴、救国救民于水火的决心。

1917年秋,施滉以插班生身份进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二年级,开始了长达7年(当时学制要求为8年)的学习生活。入学不久,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施滉没有机械地接受学校的奴化教育,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籍和中外名人的著作及传记,并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思考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此时的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拯救国民,就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死读书是无益于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1918年暑假,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施滉与冀朝鼎等同学成立了清华园第一个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后更名为“修业团”以继续举办,并创办《修业杂志》,提倡白话文和文字改革,宣传新文化运动,并用白话译载外国文章。施滉积极参加修业团各项活动,标志着他以实际行动追逐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五四运动的爆发彻底点燃了施滉的爱国热情。他立即全身心投入这一反帝爱国运动洪流中。从清华学生组织的第一场集会开始,一直到6月上旬演讲时被捕及其后的获释,作为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他在被人民群众巨大力量震撼的同时,也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国内北洋军阀的真实面目。施滉等人明确提出,要“振作我们的精神,尽我们所能尽的力量,来肩负文化运动的责任,以为社会改造之导火索”。可见他已抱定走寻求救国真理之路的决心。

为此,施滉等人将“修业团”改组为“唯真学会”,以“本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底真幸福”为宗旨,施滉被推为会长。在清华同学后来的回忆中,当时施滉等人不怎么考虑名利和升官发财之事,而是对“救国”表现出异常的热忱。针对当时清华园内存在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多种不同政治主张,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农业救国等,他们大胆提出“政治救国”的口号,主张学习孙中山、列宁等政治家,通过革命斗争方式来改造社会。1923年春,8名成员在唯真学会内部组成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意为超过古人的“桃园结义”,其宗旨是以政治途径改造社会,施滉被推为领袖。这是施滉选择走上政治救国道路的初始。同年秋,施滉当选清华学校学生会会长,“超桃”由此在清华各类学生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而施滉在学生会的锻炼,则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斗争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

三、涵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优良品德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中国青年要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先锋力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施滉在乔后读书时就特别自律。初到省城昆明时,施滉见识了以前在洱源、乔后不曾接触的许多新鲜事物,更看到城内一些纨绔子弟纵情声色犬马的景象,他虽是满心好奇,但并未迷失,而是很快便将注意力集中到紧张的学习中。施滉很能适应学校实行的军事化管理,这自然得益于他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繁重的学业下,施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1916年,施滉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云南军医学校毕业。

在清华学校这所当时世人眼中的贵族学校时,像施滉这样贫苦家庭出生的只占同期学生很小一部分。为维持学业,施滉在校图书馆担任学生助理,每年寒暑假放弃回家省亲机会,到校外当家庭教师,以此来弥补在校的各种开销。他游刃有余地处理着繁重学业和勤工俭学的冲突,在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同时,还非常积极地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施滉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深受学生爱戴,同宿舍的同学还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

唯真学会推崇节制、勤勉的生活、学习方式,同时积极开展劳动,体验大众疾苦。在“劳工神圣”思想影响下,施滉带领唯真学会组织了“工读团”,借用学校教室为工场,每天从事印信封、信纸等手工劳动1小时,还在清华园内西北角一块荒地上开荒种菜,饲养买来的一匹受伤的战马。不仅如此,施滉等人还主动和清华园附近的洋车夫、驴车夫广泛接触,体验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会对会员的道德修养和操守十分强调,每人发有一个铜牌,上面刻着不抽烟、不酗酒、不赌、不嫖、不讲伪话、不贪污、不做军阀爪牙、舍私为公等信条。通过倡导“八不主义”,唯真学会成员不断提升人格修养,有力抵制了当时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超桃”成立后,更是强调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制定了严格的纪律。

在毕业离开母校前夕,在专门撰写的《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言》一文中,施滉还对清华同学给出两点建议:一是个人方面,“应该格外注意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人格是德、智、体三育的总和,学生在校时理应把良好人格的根基筑牢,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天生的消极因素,尽量拓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二是在团体方面,“盼望大家认真培养团体精神,预备做有利于国家的国民”。他认为服务公共团体的人不能自私自利,当公私不能兼顾时应舍私为公,公私可以兼顾时也应先公而后私。由此可窥得施滉品德养成之一斑,也可明白他何以能成为清华学子们尊崇的学生运动领袖。

四、追求远大的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青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创造无悔的人生、永恒的青春。

唯真学会的创立揭开了清华学生救亡图存的历史帷幕。在施滉的带领下,学会成员努力探索着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唯真学会虽不是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织,但从施滉等人“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信条,以及他们探索救国良方的种种大胆尝试来看,他们已经开始感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1924年2月初,施滉在即将毕业赴美留学前夕,与两位同学一起专门南下广州,拜见了仰慕已久的李大钊和孙中山。革命领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让他一次次陷入深沉的思考,他立志改变国家现状和人民命运的决心从此更加坚定。施滉回京后也时常去李大钊处请教,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日益浓厚。

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出于对政治的浓厚兴趣,施滉选择东方史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奋图强投入学习的同时,仍然不忘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很快席卷全国,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在美国,纽约的《工人报刊》在五卅惨案的次日就刊登详细情况,美国共产党随即发表宣言,号召为美国无产阶级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立即开展声援活动。施滉参加了在旧金山的示威游行,他看到共产党是真正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斗争的,更感受到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形成的伟力。这年秋,“超桃”成员齐聚美国,施滉不久即在旧金山主持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形势,再次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分析比较,“最后决定在美留学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创造加入共产党的条件”。这次会议,是“超桃”成员实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施滉等人频频参加美共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引起美共注意,美共中央也积极参加施滉等人召集的会议,支持反帝爱国活动,双方取得较稳定的联系。1926年夏,施滉结识美共第十三区(旧金山)组织者(相当于书记)爱迈耐尔·莱文,在莱文的指导下,他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参加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为尽可能争取进步力量,这年七八月间,经美共同意,施滉在旧金山加入国民党,在与左派形成合力后,取得了国民党旧金山支部的领导权,同国民党右派领导的孙文主义学会作坚决斗争。经过在华侨和留学生中革命实践的锻炼,1927年三四月间,就在暗流涌动的特殊敏感时期,施滉等人先后加入美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超桃”随即解散。至此,施滉的思想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转变,他决心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而这一理想信念在他日后的斗争实践中更是历久弥坚,至死不渝。

五、淬炼过硬的使命担当

时代决定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中国青年要牢记伟大梦想成于实干,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奋力拼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不断书写出人生的精彩华章。

早在五四运动后期,施滉在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的同时,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20年1月25日,他写下《学生对于社会应该怎么样?》,该文4月24日刊发于《清华周刊》。在文中,施滉开宗明义提出学生应该为社会谋幸福,并从4个方面阐明原因。在此基础上,他对如何达此目的谈了看法,认为“要变不良的社会、有病的社会为无病的、健康的社会”,经调查、研究、批评、改良四步举措,使学生“自己出来改良,以做社会先导”。此时的施滉,已经开始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潮流之中,随时准备迎接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旧金山求学期间,施滉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以及在美华人由此遭受的歧视、排挤和屈辱。在1925年5月《清华周刊》刊出的一则通讯中,施滉感慨道:“学业不成,何以救国?与其愤慨,不如自修为好。”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反帝爱国活动中。加入美国共产党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来,施滉遂利用手中掌握的《国民日报》,以个人名义先后发表10篇宣言,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揭批国民党右派在留学生和旅美华侨中散布的各种谣言,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打击国民党右派的嚣张气焰,施滉等人还联合国民党左派及时解散了国民党在旧金山等地的支部。这些行动引起了反动派的仇视与报复。国民党政府3次通缉施滉,并在美国对他跟踪、监视,还搜查了他在洱源的老家。

施滉没有被吓倒,他开始思索如何与中国共产党形成合力,以便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经商讨,施滉决定在加入美共的中国留学生中成立统一的组织,集中领导各项工作。1927年五六月间,在美共指导下,隶属于美共中央的中国局在旧金山秘密成立,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共产党组织,施滉被选为中国局书记。随后,施滉在留学生和旅美华侨中大力发展党员,在旧金山、费城、芝加哥、纽约等地秘密设立分局,领导中国局党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并配合了美共中央领导的拥护中国革命的各种活动,这些都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1928年,施滉以论文《孙中山评传》在斯坦福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前往纽约,走上了职业革命者道路,继续领导中国局和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开展活动。这期间,他肩负的革命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大同盟在美国许多城市以及古巴、加拿大等国多个城市设有分会,他要辗转各地开展工作,时常还要面对十分险恶的工作环境。但施滉总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经过紧张、艰辛、深入的工作,施滉圆满完成美共中央交办的任务,在各地卓有成效地打开了工作局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大势、忠于党的事业的革命骨干。

一心救国的施滉1928年夏就已通过美共中央表达了赴苏联学习的愿望。1929年3月,中国局直接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写信报告,表示施滉“极愿在俄受相当训练,即回国参加工作。至于在美方面工作,现在增加新同志不少,施同志之去,决无大影响”。成行苏联后,施滉先后在青年共产国际所属的共青团团校、青年工人学校从事翻译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历练,施滉思想上更加成熟,对国内复杂的斗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这位在国际共运中成长起来的战士,已做好了随时返回国内、投身革命洪流的准备。

1930年秋,正当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之时,施滉毅然选择回国。他辗转上海、香港,先后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中共中央翻译科以及香港海员工会、上海沪西区工作,在香港还曾一度被捕入狱。面对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残酷性,施滉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始终对革命前途必胜抱着坚定的信心。1931年底结束沪西短暂的工会工作后,他临危受命,来到白色恐怖同样严重的北平,肩负起恢复河北党组织和发展党员的重任,领导河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直至1933年7月被捕。转押南京狱中后,他仍不忘初心,坚持斗争,坚贞不屈,翌年初被敌秘密杀害,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救国清华
基于Zigbee的在线教学设计与探索
注重积累,总结方法,当初的中等生也能逆袭进清华
Notes
孙清华作品
娱乐救国:一个灰色的历史印记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鸳鸯针》的历史反思与遗民情结
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