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低年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对策
2022-06-14黄善梅
黄善梅
摘 要:小学阶段,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观念,此时不仅是小学生建立三观、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更是小学生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外,也要在学校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一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自身重要的引导、推动、监督等等的作用,激发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自我价值。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乏或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农村学生的原生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普遍以传统美德,如“忠、孝”等道德为主,并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不重视。此外,农村还不乏存在着对良好习惯养成不重视、自身素质不高、对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甚至自身行为不正等等问题的家庭。因农村与城市经济差异的影响,许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便带上低年级的孩子,大量农村学生甚至直接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村低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里留下的爷爷奶奶等隔代老人,由于其成长环境与所受教育的问题,对教育孩子、帮助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的意识也基本不足。同时,家庭的隔辈亲也可能造成使得监护人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习惯,很可能长期保持“小孩子,只要不犯大错就好了”的高度包容态度,难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缺乏家庭教育,就失去了最有效的管教约束之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弱化行为意识,存在任性、自私、不服管教、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
(二)学校教育对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不足
当下社会的教育观念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从学生到家长、再到老师都认为提高成绩是最重要的。小学农村老师希望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让更多的学生能走出农村、走出大山,也会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虽然不知道成绩的重要性,但也知道只要努力学习考出一个好成绩,家长就会开心,未来也会更好。这点本身没有问题。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凭借学习来获得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能够走出农村,不用再被文化程度限制。尽管农村教师们或许也都知道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导致校园教育可能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校没能得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引导而逐渐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环境不佳
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人早已发现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影响。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环境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基本是不如城市的,小学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并不重视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还远远没有形成良好的獨立意识,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三观,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需要老师及监护人的教导,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都还处于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当面临外来的不良诱惑时,小学生很难凭借自身的判断力和意志力来拒绝诱惑,难免会禁不住诱惑去接触。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家中的独生子女会得到全家人的优待、家长尽可能满足孩子需求、对孩子的错误高度包容的情况无法避免。若没有外力的帮助,想要学生独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困难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受到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自私攀比等恶习影响。
二、培养农村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对策
1.增加家庭与学校的交流
由于农村的成长环境,家庭综合素质并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对于孩子心理成长的要求不高,更多地要求身体健康。这样的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可能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甚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缺陷或出现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老师。一味地监督和管制不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学校和家庭相互交流、教师和家长反复沟通,才能更全面的角度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家长通过加强对形成良好家庭氛围的学习,可以塑造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该多回家或通过网络加强与学校教师和孩子的联系,尽可能减少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2.提升教师素养与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
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无法独自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因此,只有家庭的改善是不行的,作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的教师与学校,毫无疑问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想要对孩子进行最好的行为习惯教育,首先需要培养教师和学校对于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视。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尽管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到了落实阶段,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使得教师不得不在成绩提升和素质教育之间做出一定程度取舍的情况,则需要从树立正确的教学教育观念做起。同时,教师也应该接受更好、更系统的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培训,只有教师自身能够做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掌握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才能给予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
3.打造文明环境,形成良好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着巨大好处,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力和主动性,如为学生安排礼仪课、生活习惯培训课,这不仅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还是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早读、班会这样的碎片时间开展思想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明评比,给予流动红旗等奖励,为学生打造文明积极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出学校,带到社会环境中、再反过来影响到学生。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配合和合作,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家长,2020(17):8-9.
[2]罗柳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讨[J].读写算,2019(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