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钢琴教学中思政元素实施路径探析

2022-06-14董纾含

音乐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钢琴思政音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背景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越发显著,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合德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国家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为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音乐课程教学也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以增强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审美感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置身新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把个人对音乐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时代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技的新进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踏准时代的节拍。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将钢琴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要和中华传统和民族文化结合,加强体现中国风格韵味、中华审美趣味、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审美追求的优秀音乐作品 [1]”的教学,多讲授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从钢琴作品的背景和主题中发掘思政元素,增强音乐教育的思想性,让学生在学习与演奏中增强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理解钢琴作品背景下,在演奏中能更好地提升钢琴音乐的表现力。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的[2]。

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已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绝好素材。在高校钢琴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融入中华文明和文化素养教育、融入科学人文精神意识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钢琴演奏技能,还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自信、积极的精神面貌。钢琴虽然是由国外引进的西洋乐器,但是很多中国作曲家为它谱写出了很多优秀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譬如:《浏阳河》《黄河》《牧童短笛》《解放区的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旱天雷》《春舞》等等,这些中国钢琴作品将钢琴这种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族民间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文化,同时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钢琴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对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有效塑造,其核心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协同成长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普遍偏低,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以钢琴弹奏技能传授为主,相对忽视了思政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寻找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学大纲设计

目前,针对高校钢琴教学所制定的音乐学专业教学大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钢琴技能型人才。在钢琴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依赖于现有的教学大纲,注重钢琴技巧的训练,不注重课堂创新和课程思政引导,使学生疏于理解鋼琴作品的背景与所表达的感情,且枯燥的技巧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钢琴教学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教学课程目标一致,加强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方面的大纲设计,教师在注重技巧训练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及曲目的情感表达的理解,更要明确教学目标,在钢琴教学中深度挖掘音乐内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让学生掌握钢琴技术的同时,道德、精神都能得以提升。

(二)加强高校钢琴师资队伍思政建设

教师是钢琴课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才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思政元素更好地渗透进去。这就要求教研室要组建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团队,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修养,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因此,可从以下方面提升钢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1.不断加强新时期思政教育理论学习

高校钢琴课程的思政教育除了要求钢琴教师具有一定水准的钢琴演奏技能技巧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将思政理论学习作为当前专业发展重点学习内容,通过不断学习理论教育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为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基础。

2.不断吸收与接纳当代教育新理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钢琴教师不仅要学习国内教育理念,还要吸收国际上的最新教育理念,从课程思政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将高校钢琴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同时也将钢琴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课程,并与其他音乐课程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钢琴课程教学中。例如: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曲式分析等课程,有效地拓展钢琴课程的教学边界。

3.定期开展教师集中培训

在钢琴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钢琴课程的教学维度,同时也对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这种最新理念的钢琴教学中无法适应,甚至有些教师有抵触心理和情绪,致使钢琴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渗透效率降低。所以,除了教师自身要不断进行充实与学习,学校也要以最新教学理念对钢琴教师定期开展集中培训,采用引进来或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讲座或为教师提供到校外进修的机会,切实有效地提升师资队伍思政意识,只有教师自身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在钢琴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钢琴教学中深度挖掘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元素

音乐创作者的精品之作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对于钢琴演奏,它不只是一门技巧性很高的艺术,针对作曲家的一度创作,钢琴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必须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站在音乐专业的角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体现作品的精神力量。下面,以中国钢琴作品应体现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分析:

1.从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发掘思政元素,拓宽钢琴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挖掘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作曲家创作的动机、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所展现出的意境等等,通过了解整个创作历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演奏作品,这样还能让学生在演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独特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忱,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例如王建中创作的经典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作品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信天游风格的民歌。陕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千沟万壑、连绵起伏,黄土高原地貌造就了陕北民歌信天游那种自由奔放的节奏和高亢粗犷又悠长宽阔的曲调。该作品描绘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根据地一片朝气蓬勃的美好景象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陕北人民群众站在黄土高原上载歌载舞迎接中央红军,此时,山丹丹花开得漫山红遍,景色壮观、令人赞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热爱。

2.从地方民族特色钢琴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

钢琴是从西方引入的乐器,它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但是在传入到中国后,深深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元素在作曲家创作出的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应用,这些融入了民族元素的钢琴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和审美价值,也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春舞》《新疆舞曲》(新疆)、《松花江上》《喜丰年》(东北)、《浏阳河》(湖南)、《旱天雷》(广东)、《绣金匾》《蓝花花》(陕北)、《巴蜀之画》(四川)、《猜调》(云南)等。例如:《春舞》是孙以强先生在 1980 年时受到了钢琴家刘诗昆先生邀请,到新疆去采风时根据采风内容所创作,具有浓烈的新疆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该曲饱含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节奏轻快,旋律优美,表达了维吾尔族青年在踏着朝露奔赴果园采摘葡萄、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整首曲子结合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元素,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全曲大量运用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民歌情调,让曲目的旋律呈现出或是活泼轻快或是剽悍豪放的地方民族特点,展现出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驰骋草原的热烈景象。新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气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该作品中就体现了新疆热烈欢快的场景以及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孙以强也正是利用这点造就了《春舞》具有独特地域性烙印的民族风格特征。

3.从中国戏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

根据中国戏曲改编的钢琴作品有《红灯记》《皮黄》等作品,从中可以感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例如,钢琴组曲《红灯记》把京剧这一我国传统艺术和钢琴演奏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象”,让钢琴立体的音响融入中国戏曲的“写意”语境中,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打击乐的基本特点,又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气势雄伟、富于表现力的特点。改编后的钢琴作品《红灯记》充分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也体现了当代作曲家通过西洋器乐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初心,让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精神在世界文化环境中产生影响。

(四)打破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钢琴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钢琴作品技巧的同时,在乐曲情感的深度体验中获得思想上的熏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多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且以思政教育作为师生交流的基点。比如在《保卫黄河》《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题材钢琴曲,或者《浏阳河》《夕阳箫鼓》等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题材钢琴曲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感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体现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围绕钢琴作品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之后教师再进行示范弹奏,帮助学生感知钢琴作品,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发挥想象力,对作品的理解力进一步升华,才能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解构和表达。钢琴演奏的练习是钢琴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练习是一项枯燥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练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钢琴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德育元素[4],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中华传统品质融入学生的日常练琴中去,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自主练琴的能力,认真读谱、慢练,用心感受作曲家在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情绪,让学生在练琴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以强化情感体验为重点,以学生自主练习为关键。钢琴演奏是一个通过眼、脑、心、手将音乐外化,最终让听众产生共鸣共情的过程。钢琴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对演奏曲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可,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演奏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还能够感染到他人,来升华自身的情感,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整合课程资源,联合其他音乐专业课程共同发展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课程联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课程思政下高校钢琴教学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关联,在钢琴教学中融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例如将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等音乐课程融合到钢琴教学中,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感同身受,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热情,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识,了解国内外音乐的流派与不同风格、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促进学生诸方面得以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钢琴课程是一门艺术实践课程,在艺术实践中,要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英雄的作品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新时代人民音乐必须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语境相“和融”。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要将钢琴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现阶段,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的要求,需要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寻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更好地实现钢琴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钢琴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锤炼品德行为,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钢琴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和时代担当,指导学生奏响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实现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完美钢琴演奏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时代乐章。

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2158)的研究成果。

[1] 李劭晟、金平:《谱写时代的乐章——叶小纲近五年来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人民音乐》2021年第2期,第8-13页。

[2]路迪雨婴:《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音樂生活》2020年第11期,第68-70页。

[3]叶小纲:《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筑就人民音乐发展新高峰》,《人民音乐》2021年第2期,第14-17页。

[4]戴彧:《“思政”视域下德育与大学钢琴教学的融合措施分析》,《北方音乐》2020年第3期,第132-133页。

董纾含 博士,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钢琴思政音乐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