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精英与冀中“音乐会”的传承保护

2022-06-14齐易

音乐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乐师精英音乐会

冀中“音乐会”是流传在冀中地区及京、津农村的一个重要传统乐种,其使用乐器、演奏曲目、音乐结构、应用场合等无不显示着这个乐种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联系,具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性质。这一乐种往往义务服务于当地民俗和民间信仰,因此又有“善会”“圣会”的盛名。

在维护和传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工作方面,许多地方文化精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所要聚焦的,正是当代社会里涌现出的为冀中音乐会的传承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文化精英群体。

为了便于陈述,笔者根据这些地方精英本人是否会演奏乐器,而将他们分为社会活动家与民间乐师两种类型。无论属于哪种类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家乡传统音乐文化的挚爱和为冀中“音乐会”传承保护竭尽所能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本文提到的仅是他们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说挂一漏万也不为过。

一、社会活动家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人物

属于社会活动家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人物,往往不会演奏乐器,但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文化洞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积极地来为冀中音乐会的当代存续和传承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林中树

在这个群体里,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曾在2012年11月25日荣获首届“太极传统音乐奖”的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村音乐会的林中树先生。正如张振涛所说:“屈家营音乐会已经成为世纪末民族音乐学发展史中一个必须叙述的事件,而老林也就成为事件中必须叙述的人物。”[1]

林中树(1940-2017)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任村委会副主任,是一个村里见多识广的人。20世纪80年代屈家营音乐会开始恢复了活动。林先生虽然没有入过音乐会,也不会韵谱和演奏乐器,但是本着对乡土文化质朴的热爱之情,他决心帮助乐师们恢复屈家营音乐会,并且为屈家营音乐会的事多次进京。1986年3月28日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考察组第一次到村里来考察屈家营音乐会, 1986年8月20日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赵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和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冯光钰等人来屈家营村音乐会考察,并且屈家营村音乐会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乔建中老师后来曾感慨地写道:“‘古有使者驱猷轩,采得风谣供王闻;今见固安一农夫,为断乐事赴京城。……中国自古行自上而下之‘采风,而无由下而上之求访。中树之所为为千古才得一见……。” [2]

随后,林中树和乐师们为了感念中国音乐研究所对屈家营村音乐会的考察和发现,将中国音乐研究所来访的3月28日这天定为本村的“复兴节”,还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音乐会参与的“放河灯”民俗活动改名为“传统音乐节”,年年广邀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四方宾朋隆重纪念;为此林中树帮助村里建起了音乐厅,修通了大马路;为了各村音乐会的复兴,他还帮助廊坊市安次区东张务村音乐会、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雄县赵岗村音乐会等许多民间乐社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部门建立了联系。

林中树先生为音乐会事务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得到了专业人士和领导们的认可。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各类媒体对音乐会相关活动的连续报道、一个又一个各级领导前来考察,一批又一批專家学者及研究生前来观摩学习,使得学术界对冀中音乐会这一乐种更加关注。这一切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冀中音乐会这一乐种的当代复兴。在“太极传统音乐奖”颁奖典礼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系主任蒂姆西·赖斯教授致林中树先生的颁奖词为:“项目事实在于重建以屈家营音乐会为代表的冀中笙管乐,并对其进行了修复式的传承,使这一存续了数百年的北方笙管乐乐种得以复兴。谢谢您的贡献!谢谢您的努力!”[3]

2.刘阜

刘阜(1947- ),祖籍是涞水县东明义村,村里的音乐会历史悠久,父亲就是音乐会的头管乐师,他从小是听着音乐会的笙管乐声长大的。后来他曾任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是一位对自己县里的传统文化极为熟悉、非常有感情的人。

刘阜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辑录“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工作,那时他负责对涞水县民歌、民间器乐、戏曲、歌舞等音乐类内容的收集、整理、记谱等。刘阜是一个有心的人,他把从民间获得的点滴收获都随时记录成文字,最终变成自己的学养。长期的基层文化工作,使得他对县域内的民间文化情况了如指掌,哪个村有什么花会,哪个村有哪种民间乐社,哪里的乐社水平最高,哪个乐师有什么特点等,他都如数家珍。外来考察学习的人,找到了他就等于找到了涞水县民间文化的活地图。

1987年秋天,河北省文化厅在石家庄市举办了一个文化馆馆长培训班,并请中国音乐研究所的乔建中老师来讲课。乔老师在课上激动地讲述了他们发现屈家营村音乐会的经过,并阐述了音乐会的巨大文化价值。刘阜当时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听了乔老师的讲述后他很不服气,并表示:“屈家营确实不错,但跟涞水、定兴、易县的音乐会比还有距离。我们这儿不光有吹,还有打、有舞、有唱、有图(指神像吊挂等),是综合的。”此后这年10月份,他又拿着本县一些音乐会演奏的录音磁带和他们油印的《涞水民间器乐曲集成》小册子到北京给乔老师送了过去。

1988年的正月初六,乔建中老师带了一个考察组来到了涞水县,刘阜带他们到胡家庄、西武泉等村的音乐会进行了考察,这些专家们如获至宝。[4]乔建中老师等学者这时意识到,学术界对冀中音乐会的了解,还处于摸索阶段。随后才有了中国音乐研究所与英国学者钟思第(Stephen Jones)合作的冀中音乐会普查,及被称为“冀中学案”的冀中音乐会研究热潮。

刘阜谙熟乡情,能够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县里的南、北高洛村各有一个音乐会,南高洛村音乐会因学者们的考察而名声在外后,两个会曾为争正统而闹纠纷。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刘阜鉴于两个村过去是一个村、音乐会也是一个会的历史事实,做通了双方的工作,在申报时以“高洛音乐会”的名义,将南、北高洛村的两个音乐会一并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由此纷争息止,乐师们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县里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两个音乐会的竞相支持。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3.张国振

张国振(1944- ),是安新县圈头村东街人,早年曾随村里音乐会的陈小花师傅学过一段时间笙,虽未学成,但由此结下了热爱家乡传统音乐的情缘。20岁时参军,复员后曾在多个政府部门工作,直到2004年退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使他对国家方针政策等有着超出常人的敏感。

2001年,他在工作单位看到《河北日报》刊载的一篇有关固安县屈家营村音乐会的文章,从文中知道了是林中树一次次去北京找专家前来考察,音乐会才由此得以扬名。他和圈头村音乐会的夏满军乐师多次去固安县找林中树先生,希望他能够引荐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心诚则灵,不久林中树就带夏满军到北京见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老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阳老师。此后就有了2002年5月袁静芳、张伯瑜、项阳等老师来圈头村考察,中央音乐学院多次请音乐会乐师到学校进行工尺谱教学,并多次赴中央音乐学院进行演出。

面对村里音乐会的老乐师一个个年岁渐大的情况,为了实地把他们的演奏实况录下来,张国振先后购买了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设备,并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自学这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为村里的音乐会留下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在他和学术界、音乐会众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张国振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老师共同主编出版了图书《白洋淀上的一颗民间音乐明珠——圈头村“音乐圣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是其核心。20多年来,张国振先生为圈头村音乐会的新乐手培养花费了大量心血,花钱、出力,他为传承工作不遗余力地付出。2016年,他们成立了“圈头村音乐会传承基地”,常年招收村里的孩子们到这里学习韵谱和乐器的演奏。为了办好这个传承基地,张国振要做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工作,打消他们怕耽误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顾虑。为了解决乐师们在外经商、务工与村里需要有人担任辅导工作的矛盾,他们还创造性地采用线上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由夏满军、夏广田、陈东兴等乐师在外地定时进行视频教学,村里这一端则由张国振先生负责组织学生和督导、检查。现在村里参加过传承基地培训的中小学生,已经有200多人。

凭着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他为音乐会的非遗申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他的填写申报书等工作,圈头村音乐会先后于2007、2008年顺利地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不但为自己村里的非遗项目申报尽心尽力,安新县许多非遗项目的申报,也都是由他来填写申报材料。安新县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较多,是与张国振先生的贡献有直接关系的。由于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2017年他被推选为县里非遗保护协会的会长。

4.闫瑞才、李全宝

闫瑞才(1954- ),是刚刚退下来的涞水县北高洛村书记,在任时,他的精力有很大一部分就用在了村里的音乐会上。他不会乐器的演奏,却发自内心地觉得村里的音乐会是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情有独钟、视若珍宝。

音乐会到外面去演出,闫书记必做领队,负责与方方面面沟通联络。2013年4月为了使他们村音乐会能参加山东省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之“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笔者曾陪闫书记一起赶到省里的有关部门,在办公室里站了一天才盖下来一个公章。

北高洛村的音乐会同样面临着传承方面的难题,他们曾想发展在家的妇女入会,但这样做的效果不明显。闫书记又想到了把音乐会引到学校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为此他曾以县政协委员的身份写过提案。

李全宝(1977- ),北高洛村小学校长。闫瑞才的想法与李全宝产生了共鸣。2018年县教育局提倡各学校搞“特色办学”,李全宝也在琢磨本校的特色办学应该是什么。在村里和小学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他们开始了在学校传承音乐会的实验。现在这个学校的学生们每周都要轮流上两节传统音乐课,学生们在家、在村里还有一定的练习与实践时间。

为了使“特色办学”的意图得到彻底落实,李全宝号召学校的老师要与学生们一起进步,要求每个老师都学一件乐器,给学生们做出榜样。李全宝以身作则地学起了笙,在校务工作之余,练习笙的演奏。

在闫瑞才、李全宝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北高洛村小学的传统音乐传承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学校里每个老师和同学都掌握了至少一件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还能够演奏多首音乐会的传统曲牌。随着表演技艺的逐渐成熟,近年来学生们还多次参加县、市以至国家级的大型展演活动,社会影响逐渐扩大。

5.丁士强

丁士强(1977- )的家乡是霸州市堂二里镇王圈村,他上学后走出了村庄,目前在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王圈村历史上是个传统文化蕴藏丰厚的村落,曾有音乐会、武术会、小车会等各种民间艺术组织,在这个环境影响下长大成人的丁士强,培养了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

2006年,霸州市的高桥村音乐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由此他想到自己村也有音乐会,也应该进行保护。2006年6月份,他走访村里音乐会的乐师,撰写材料,正式向镇政府递交了保护王圈村音乐会的请示。同时在这份请示里还列出了王圈村和堂二里镇许多应该进行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提请镇政府予以关注。从2006年到2014年的8年时间里,王圈村音乐会先后有8位乐师相继离世,剩下的几位乐师之间有的又关系不睦,这个乐社已经到了近乎解体的边缘。这些情况深深地触动了丁士強,他不忍看到村里历史悠久的音乐会就此解体,于是他邀请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请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再次填写并递交非遗申报书,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丁士强请来了在霸州市颇有影响的“霸州123”多媒体记者对音乐会进行报道,微信公众号的报道影响力可一点不比纸媒小,铺天盖地的转载惊动了廊坊市文化局负责非遗工作的王晓燕老师,她来到王圈村实地考察了一番,就把消息告诉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阳老师。2015年正月十四这天,项阳老师带着郭威等研究生来到了王圈村音乐会进行考察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这让丁士强和王圈村音乐会的乐师们备受鼓舞,他们下决心努力复兴已经濒危的音乐会。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2015、2016、2017年王圈村音乐会先后被列入霸州市、廊坊市和河北省三级非遗保护名录。音乐会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仅仅是有了个“名分”,要想真正使乐社复兴,还要做大量工作。针对老乐师之间曾经的不睦,丁士强和村主任李清元一起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请他们捐弃前嫌,团结合作,共同为传承音乐会做出贡献;为了解决音乐会后继无人的问题,从2016年开始会里招收了一批新学员,丁士强每天晚上要组织这些学员进行学习,随时解决各种问题;音乐会的乐谱和经卷破烂不堪了,丁士强请书法家进行了重抄;为了扩大村里音乐会的影响,他还组织乐师们走出去参加各种传统音乐展演等等。

社会活动家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人物还有很多,如雄县文旅局副局长张双利,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晓燕,文安县里东庄村商人杨吉峰,保定市徐水区北贺寿营村老中医徐香池,安新县同口村企业家韩峰,涿州市文旅局主管非遗工作的范亚菊等人,是他们的艰辛努力,做出了一般民间乐师难以做到的许多事情,为一个个民间乐社的传承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民间乐师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人物

属于民间乐师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人物,往往具有精湛的演奏技艺,是乐社演奏艺术的核心。除了艺术水平高以外,他们往往还善于团结乐社的其他乐师,具有良好的人缘和较高威望。在传承乐器演奏技艺方面,他们做出了卓著贡献,传徒授业、荫及后人。

1.张永军

张永军(1975- ),是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的会长、头管乐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随村里音乐会的老乐师樊广印、王秀伦学过一段韵谱和管子演奏,随着老乐师的过世,音乐会也偃旗息鼓了。但是樊广印乐师“一定要恢复音乐会”的临终遗言,让张永军永远铭记在心,这成了他的人生目标之一。

2010年,南头村已经归入了霸州市高开区,张永军也由农民变身为城市的企业家。在上级领导“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张永军等几个曾经随音乐会老乐师学习过乐器演奏的人,多方联络动员志同道合者入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演练,还真把音乐会恢复了起来。

为了促进演奏技艺的提高,张永军积极联系兄弟乐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廊坊市小高禅乐社、安新县端村音乐会、天津市东流城村音乐会和芦台镇罗汉音乐会、北京市北韵禅社相互交流学习。他们还主动争取展示机会,参加过霸州市举办的“五方禅乐”传承交流会、北京“北韵禅乐”交流会演出、冀中笙管乐展演交流会等各种演出交流活动。

为了吸引外部对自己乐社的关注,张永军先后邀请了来自北京、河北、香港等地的专家、教授前来考察。而所需的大小花销,往往也是由张永军个人来承担的。

在张永军等人的努力下,南头村音乐会于2013年、2017年先后进入了廊坊市和河北省的非遗保护名录。非遗传承人评选,张永军主动把评为市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机会让给了其他骨干乐师,他认为这样更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利于音乐会的长远发展。有了困难的事情主动承担,有了利益让给他人,张永军的忠厚为人获得了全体乐师的称赞。

2.刘泽舟

刘泽舟(1951- ),是天津市静海区砖垛村人,他1973年参军入伍,复员回来后仍务农。1987年他加入了村里的音乐会,这个音乐会演奏与经文念诵并重,他先学的是经文唱念和打击乐演奏,1991年又开始学习笙的演奏,逐渐成长为乐社里掌握技艺较为全面、艺术水平较高的乐师。1995—2003年他曾担任过两届村支部书记,这些历练使他眼界的开阔程度和想问题、做事情的能力都远远超乎一般村民。1998年他还担任了音乐会的会长,一直到今天。

刘泽舟所在的砖垛村音乐会,保存了中国禅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津门北韵禅乐。刘泽舟经过多年的学习,他念诵的津门北韵禅乐韵调正统、嗓音宽厚、吐字清晰,成为津门北韵禅乐的重要代表人物。禅乐集诗词歌赋、南北曲牌、诵经赞谒于一体,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目前南韵禅乐依然兴盛,北韵禅乐则生命力衰微。

刘泽舟觉得他有责任把砖垛村音乐会所保存的津门北韵禅乐文化传承下去。他不但在自己的音乐会进行传承,还积极向附近的大沙窝村音乐会、管铺头村音乐会等乐社传承禅乐,且在教学上认真刻苦、要求严格,已经有几十名弟子学到了他的全部韵唱技艺。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津门北韵禅乐,他牵头成立了“津门北韵禅乐总会”,下辖砖垛村音乐会、大沙窝村音乐会、管铺头村音乐会、于家堡村音乐会,团结大家形成合力来传承禅乐。他还带领大家参加“京津冀北韵禅乐文化交流展演”,并在2017年将津门北韵禅乐成功申报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津门北韵禅乐的当代传承和文化保护。

2017年12月,在国台办下属部门的组织下,刘泽舟等三名砖垛村音乐会的乐师参加了“京津冀民间古乐赴台交流展演”活动,在台湾艺术大学等多个场合进行了演出。刘泽舟等人韵唱的津门北韵禅乐《香云盖》《稽首皈依大觉尊》受到了台湾民间和学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2017年的台湾之行,笔者和刘泽舟同住。有一次闲谈时笔者问道:“你一个老书记,诵唱经文却这样投入,心里怎么想的?”刘泽舟哈哈大笑,说:“两码事儿,这是文化,传了多少辈子的好东西,哪能看着它消失啊。国家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就是为了这些文化能够传下去吗?我们到台湾来表演这些东西,人家喜欢它,这就叫文化交流。没有了这些东西,你拿嘛交流?”几句话说出来,让笔者不由得肃然起敬。

3.田炳辉

田炳辉(1974- ),是安新县端村音乐会的头管乐师,省级非遗传承人。田炳辉为人忠厚实在,多才多艺。早年他在外打工时,曾随一个工友学过吹管子。2008年秋天,心怀复兴音乐会愿望的他又拜村里音乐会的王振民老先生为师学习演奏技艺。经过他和朋友们的多方努力,终于把村里沉寂了几十年的音乐会在2009年春节又恢复了起来。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音乐会刚刚恢复时,人数很少,且上岁数的人居多。田炳辉意识到要想把音乐会巩固住,就需要一批年轻人加入进来,否则刚缓上来的乐社就有可能再次夭折。可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没有时间入会学习,他又想到了招收本村小学生入会的办法。

刚开始,田炳辉每天临学生们下午放学时,都要到学校门口去迎他们。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督促他们做完老师留下的作业,然后再教孩子们学习工尺谱韵谱与笙管乐器演奏。等在外打工的父母下班后,孩子们再各自回家。田炳辉的家成了孩子们的课外托管所,到他这里来既解决了孩子放学无人管的问题,还能学到些音乐特长,家长们自然是非常支持这种做法。

田炳辉是个聪明人,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也逐渐琢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刚刚加入的学员,就先请他们观摩“闻道在先”的孩子是如何韵谱、如何演奏的,等这些新学员产生兴趣跃跃欲试时,再让他们正式开始学习;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更方便,田炳辉就让先学一步的孩子做小老师,让他们互教互学;为了增强学习效率,田炳辉还让孩子们把他教习韵谱和演奏的音响用手机录下来,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聆听学习。

田炳辉还带领孩子们到北京参加“智化寺音乐节”演出和“智化寺京音乐”暑期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走出了水乡,有机会向更多传统音乐界的名师高手学习,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

在田炳辉等人的努力下,如今端村音乐会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老树新枝生命力健旺,演奏技艺也基本上恢复到了曾经的最高水平。村里的春节祈祥、端午踩街、中元祭祀、民间丧俗等各种传统礼仪活动,也都有音乐会去主持或参与,传统的村落文化生态由于田炳辉等有志者的维持,而与当代社会和谐共存。

4.胡庆学

胡庆学(1974- ),是自明代正统年间以来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7代传人,也是这个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他是固安县屈家营村人,14岁入村里的音乐会学习吹管子,1991年他随乐社来北京演出,结识了本兴、明慧等智化寺的老一辈乐僧。

正苦于无人接班的智化寺京音乐第26代老乐僧们,一眼就相中了胡庆学等屈家营村音乐会的少年乐手。1992年胡庆学及他的5位同伴一起来到了北京智化寺,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正式开始了京音乐的学习。此后他们在老前辈的亲自传授下,开始了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几年后已经掌握了一整套京音乐的韵谱和乐器演奏技艺。但是当时一个月200元的报酬实在无法维持他们的生活,这些年轻人从1995年开始又陆续离开了智化寺。

2004年,智化寺的管理机构北京文博交流馆因为要出一套京音乐CD,他们又请回了胡庆学等人。胡庆学这时也下定决心不再改行,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京音乐演奏。自此他和同伴们每天除了定点为智化寺的游客们表演,其余时间就都投入了京音乐的研习、整理、传承、推广和普及工作,今天胡庆学已经成长为智化寺京音乐的带头人。

智化寺京音乐作为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存,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重要的演出和文化交流,这也给胡庆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曾和智化寺京音乐乐队一起到英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演出,还多次到中国香港、台湾进行展演。至于其他各种场合的文化交流、展演等活动,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为了扩大智化寺京音乐的社会影响力,北京市文博馆自2006年以来还以胡庆学等人的智化寺京音乐乐队领衔举办过十届“智化寺音乐节”、四届“智化寺京音乐高级研修班”。

胡庆学还开着自己的车,跑遍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个个民间乐社,从不同乐社的活态演奏中,到处寻找京音乐谱本上有记载而他们不能演奏的曲牌。他想把这些失传的古老套曲一一恢复过来。同时,胡庆学利用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把智化寺京音乐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他制作管子、哨片的工艺过程,都一一传播了出去,使智化寺京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5.周百顺

周百顺(1968- ),是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罗汉音乐会会长,头管乐师。他是个脾气耿直、待人热情、实心实意为大家服务的人。周百顺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的各种民俗礼仪他都非常精通,写得一手苍劲书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15岁入音乐会学习笙管乐的演奏,长期的习练使他对各种乐器都十分精通,是一个“全活”乐师。

芦台镇过去是个码头装卸工人聚集的地方,过去有罗汉会和音乐会两个民间艺术组织,身强力壮的码头工人業余时间常以“叠罗汉”自娱,而音乐会是为罗汉会的表演做伴奏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罗汉会彻底解体了,音乐会也岌岌可危。怎样才能让乐社生存下去?这成为周百顺心头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

2017年11月霸州市举行“京津冀古音乐交流会”,周百顺得到消息比较晚,没有赶上报名参演,但还是决定到现场看一看,这是他为探索乐社的前途而第一次走出自己的镇子。在交流会上,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2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先后展演,让周百顺眼前一亮:自己的乐社朝不保夕,人家的乐社却活得这样风光!

从与同行的交流中,周百顺得到了一些启示。接下来,在他和朋友们的努力下,2018年他们的音乐会被列入宁河区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又被列入天津市非遗保护名录;2018、2019年他们连续两次参加北京智化寺传统音乐节的演出;2018年8月,他们热情接待了前来大陆考察民间音乐的台湾学者和学生们,为他们进行了专场演奏;2018年10月,他们到天津音乐学院进行教学展演。2019年9月,他们成立了芦台镇罗汉音乐会传承基地,从此乐社有了培养后辈人才的活动场地。2020年10月,他们又为专程前来罗汉音乐会考察学习的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生进行演出; 2020年11月,他们参加在霸州市举办的“古三关笙管乐交流研讨会”,在会上表演并发言。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扩大了芦台镇罗汉音乐会的影响力,乐社的艺术生命也由此大大增强。

为了举办这些活动,周百顺前前后后已经搭进了十多万元钱,这对于一个农民乐师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看到自己的乐社由衰转盛的变化,周百顺觉得心里十分畅快。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6.高建忠

高建忠(1972- ),原来是廊坊市安次区后屯村音乐会的成员,14岁随老乐师高国田学习北韵禅乐韵唱和笙管乐演奏,逐渐成长为精通各种乐器和丧事仪轨、经文念唱的优秀乐师。

他后来走出村庄到社会上谋生,自己的文化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一村一社。谋生之余他游历过京津冀地区的许多民间乐社,看到一些乐社岌岌可危的状况,他急在心上。于是自购录音笔、录像机,多方拜访老艺人,把他们的工尺谱韵唱和演奏一一记录下来。他还广泛收集一些瀕临失传的乐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遗留的录音磁带和录像影带,复印他们的老工尺谱本。他认为:先不考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总不能看着它们就这样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他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地拜各乐社的名师进行学习,而他也是满城桃李。鉴于他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2017年他被认定为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5年,他和弟子、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小高禅乐社”,在廊坊市区和市郊农村一带从事经营性的音乐演奏、经文念唱活动,算是有了自己施展艺术才华的一方天地。此后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吴晓萍、肖学俊等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李福和、中国佛学网总干事扶刚等人都曾来禅乐社进行过考察,他们还为中国音乐学院录制了北韵禅乐的音频视频资料。为了扩大影响广泛交流,他们的乐社曾到天津、北京、河北、山东、吉林等地的二十多个不同场合进行演出或录制北韵禅乐节目。

他认为自己是民间乐师里不太循规蹈矩的“异类”。他的四处求教广泛学习,被一些人看成是“学得太杂,不是正路子”,其个性太强也免不了与人产生矛盾。但不管怎么说,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这份热心,以及矢志不渝地收集、整理、学习和传承各乐社濒临灭绝的传统曲目的作为,都是值得称道的。

7.史军平

史军平(1966- ),是亚古城村音乐会的会长,头管乐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994年入音乐会,随老乐师王志信学习吹管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在雄县较有影响的优秀乐师。

2004年他开始任音乐会的会长,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会里的乐师以老年人居多,后继无人的问题比较严重。他想到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向他们宣传音乐会的重要价值,以真诚的态度,说动了这些以跳广场舞为乐的大妈们入会学习。为了广揽人才,也不管是否是亚古城村的人,只要愿意入会学习,他都热情欢迎。他和笙乐师吴保君对这些大妈严格要求,进行全天候的训练。经过几年的磨炼,其演奏就已经有模有样。

在他们的努力下,2006年亚古城村音乐会和县域内其他三个乐社一起以“雄县古乐”的名义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他们的乐社还参加了“2015年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8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雄安新区民间音乐赴台交流展演”等重大演出活动,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地都留下了他们展示和演出的足迹,乐社的声誉也在一天天扩大。

经商出身的史军平善于与人交往,也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乐社的社会影响。2016年7月,台湾学者施德玉、施德华一行人来高碑店市和雄县考察民间音乐,本来行程中没有到亚古城村音乐会考察的计划,但正在北京一所医院住院的他从微信朋友圈里得知消息后,立即主动联系台湾学者,力邀他们前去亚古城村音乐会考察。盛情之下难以拒绝,台湾学者们就抽晚上的时间前来这个音乐会考察。他们演奏的打击乐套曲《稳佛河西钹》大气磅礴,立即引起了打击乐专家、台南艺术大学施德华教授的极大兴趣。2019年5月施德华教授又专程前来学习,还邀请他们在上海“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上进行了展示性演出。

在冀中音乐会这一乐种里,属于民间乐师类型的精英人物,几乎每个乐社都有。如安新县同口村音乐会任伯五,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夏满军、夏广田、张淼,雄县韩庄村音乐会解秋路、李法通,雄县杜庄村音乐会梁继春,霸州市胜芳镇南音乐会胡宝莹,北京市通州区西马各庄村音乐会梁士成,天津市西青区凌庄子村音乐会许学东等,作为音乐会里的精英人物,这些乐师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对音乐会的传承保护做出了各自的杰出贡献。

三、笔者的思考

与同属笙管乐系统的西安鼓乐仅剩6个乐社相比,冀中音乐会目前保持了大约300个乐社的体量,充分显示了这一乐种生命力的健旺。众多乐社的活态存在,与一个个地方文化精英的艰辛努力和无私付出是分不开的。

1.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地方文化精英献身非遗保护工作的原动力

地方文化精英努力传承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其根本原因是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坚定自觉与自信意识。他们坚信在自己家乡传承了几百年的音乐会是好东西,这些地方文化精英千方百计地收藏好一个个老谱本、老经卷,一件件珍贵乐器。正是一代代地方文化精英自觉地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才巩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更是激发了地方文化精英深藏在内心对家乡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非常珍惜这种来自地方文化精英的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性,善于发现这样的地方文化精英,积极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他们创造各种方便条件。顺势而为地利用好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这种积极因素,就能事半功倍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所谓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所谓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5]按这个分类,音乐会的民间乐师精英应该属于传承主体,而社会活动家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则属于保护主体。

属于传承主体的民间乐师精英们,他们能够娴熟地韵唱工尺谱,掌握着精湛的演奏技艺,还十分熟悉音乐会参与的各种民俗活动。他们是这种音乐文化的拥有者,也是传承工作的主力军,有了他们在传承方面所做的大量具体工作,音乐会的曲目、乐谱、演奏技艺和相关民俗活动才能代代相传。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文化是由人来承载的,非遗保护的核心是对人的保护。对这些民间乐师精英们的保护,应该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在冀中音乐会一个个民间乐师精英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承载的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愛之情,以及要把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的强烈责任心。以各种方式激励他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给他们的传承工作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社会活动家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虽属于“保护主体”这个范畴,但是作为个人,“负有保护责任”这一点则往往是他们的主动承担而非必需的职责所在。他们虽然不会韵谱也不会演奏乐器,但是他们以传承中国统文化为己任的强烈责任心,以及各自超乎常人的文化洞见、社会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去推动、扶持和服务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出了民间乐师精英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民间乐师与社会活动家两种类型的地方文化精英各自努力而形成的合力,是冀中音乐会的文化生命力至今仍较为健旺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创造性传承保护工作,保证了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属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冀中音乐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仍然顽强地生存发展下去。

笔者长期从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工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结识了许多地方文化精英朋友。是他们为自己的乐社能够在当代社会更好存续而做出的无私贡献,激励着笔者与他们一起投入家乡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来。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笔者也总是以这些朋友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态度来激励自己,他们是笔者的益友,更是良师。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们也可能有各自的不足,甚至有的人还可能是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他们为传承保护家乡传统音乐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足以彪炳青史而无愧于文化精英的称呼。

注释:

[1]张振涛:《平原日暮——屈家营的故事》,《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3期。

[2]乔建中:《守望者们的情怀——“屈家营音乐会”纪事》,《人民音乐》2010年第1期。

[3]参见齐易、刘浩、闫娜:《林中树与冀中音乐会的复兴》,《中国音乐》2014年第3期。

[4]参见宋博媛、齐易整理座谈会笔录:《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冀中“音乐会”研究往事追忆》,《人民音乐》2015年第6期。

[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46、356页。

齐 易 河北大学中国曲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猜你喜欢

乐师精英音乐会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失败的音乐会
滥竽充数
乐师
婉歌何寄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森林里的音乐会
富翁和乐师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