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匹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06-14李超
李超
【关键词】不同剂量;匹伐他汀;冠心病;不良反应
冠心病一直是危害我国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长时间的慢性疾病不仅难以治疗,还会影响患者生活,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冠心病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健康受损,出现的硬化、斑块等,进而导致冠脉狭窄甚至堵塞,患者的冠脉血流量下降,导致心脏的供血、供养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并且冠心病患者冠脉内的斑块还容易出现持续积聚的情况,导致冠脉的血流通道越来越狭窄,引起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具有较高危险。关于冠心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匹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可以发挥较好的效果,有效帮助患者控制冠脉狭窄的情况,缓解患者的胸痛等症状。但也有学者提出,匹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给予患者不同的用药剂量可能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基于此,本次研究从不同剂量匹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角度出发,随机抽取80例患者来进行分组研究,结合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等,探索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适宜剂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12月80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另外40例患者则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5-85(64.8±2.2)岁,病程2-11(7.6±1.3)个月;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6-84(64.6±2.5)岁,病程3-13(7.8±1.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症状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胸痛、胸闷等冠心病症状明显,发病时有明显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发冷或出汗等表现;对患者生活、工作、睡眠有严重影响;近1个月内无激素、细胞毒性药物使用史;近3个月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脏、肝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无恶性肿瘤;年龄18-75岁;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可配合完成各项检查、治疗、随访。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难以完成各项治疗、检查的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不能配合实验指标调查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服用匹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30115,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g×6片/盒),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2mg,于晚饭后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同样使用匹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30115,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mg×6片/盒)口服,剂量每日1次,每次4mgo疗程3个月。
1.3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疗程结束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身体指标,若患者的胸痛、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并且心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则表示治疗“显效”;若患者的症状得到好转,心功能水平也得到改变,即判定为“有效”;若患者疗程结束后的胸痛、胸闷等症状持续现状,或更加严重出现其他并发症等,则为治疗“无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心血管事件:治疗期間对患者的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进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生率。
(3)不良反应:在确保与患者保持联系与随访的前提下,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准确记录不良反应类型与病例数,并将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4)血脂水平:主要是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等项目进行检测记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时间点检测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对比不同剂量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差异。
(5)心功能水平: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心功能水平进行检测,包括患者的代谢当量(MET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V)、心搏出量(CO)等指标,同样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通过x2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通过t检验。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疗效评估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5.0%和7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皮疹、腹痛、肌痛)的发生率均较高,与观察组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治疗前后两组患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显示,两组患者的各指标评分结果均较差,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比较
检测发现,在治疗前患者受到病情影响,心功能水平下降,此时两组的检测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不同治疗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4),见表5。
3讨论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也逐渐受到关注。冠心病的出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基本病因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脉内壁出现了斑块,影响血液流通,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逐渐产生心绞痛、胸痛的情况。冠脉内壁的斑块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清除或改善,还会对患者的心肌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心脏泵血状况不佳,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多数冠心病患者也容易合并出现心律失常等病症。而导致冠脉壁出现斑块的原因也较多,首先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的健康程度也在逐渐下降,动脉狭窄的概率也随之上升;其次,遗传也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如果有家族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心病的情况。同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酗酒等都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机体长时间处于血压较高的状态下,动脉血管壁会有加厚的情况,进而影响血流的运行;而针对血脂异常的情况来看,一旦机体中出现胆固醇较高的情况,非常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症状。
冠心病难以彻底根治,但通过药物来缓解患者不适,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原则,需要结合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的心电图、心功能等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帮助患者解除焦虑,并引导患者获得充分的休息。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的凝聚,达到控制血栓,缓解冠脉壁斑块的效果;(2)对患者进行抗心肌缺血的治疗,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肌状况,对冠状动脉进行扩张,让冠脉血流得到提升,从而让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得到改善,减轻病痛。除了药物治疗外,临床还有手术来治疗冠心病的选择,常见的冠脉介入术等措施,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患者的冠脉扩张,促进血液流通,改善患者冠脉狭窄的情况。
匹伐他汀作用于冠心病患者中,首先能够抑制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合成,还能帮助降低患者血浆中的脂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流通。其次,匹伐他汀能够帮助改善患者体内胆固醇酯蓄积的情况,对于血管内膜增厚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匹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够较好的吸收,能够充分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结合,并快速作用于肝脏、肾脏等部位,发挥药效后也可及时代谢排出,不会有难以代谢的药物堆积在患者体内,整体应用的安全性较高。但药物主要是通过肝脏等来进行代谢,若是存在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慎重用药。尤其是存在酒精中毒、肾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情况会受到影响,不能随意用药。还需要准确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肝肾功能等,再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在此次研究中,从不同剂量匹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角度出发,随机抽取80例患者来进行分组实验,结合评估療效、不良反应等,探索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适宜剂量。结合观察的数据分析:(1)疗效差异显著,对患者分别实施高剂量和低剂量匹伐他汀治疗后,达到的总有效率不同,高剂量(4 mg/d)的匹伐他汀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困扰,提升治疗效率;(2)心血管事件中,不论是高剂量还是低剂量的匹伐他汀,都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但患者的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病症的发生率并不高,并且不同用药剂量患者的发生率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3)不良反应方面,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在对患者使用匹伐他汀都可能出现皮疹、腹痛等并发症的情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即可缓解不良反应。高剂量匹伐他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4例,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对于匹伐他汀的使用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尤其是注意患者的肌酸激酶值,避免出现肌痛、腹痛等情况;(4)血脂水平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匹伐他汀具有较好的帮助患者调节血脂水平的效果,通过对患者机体内的抗胆固醇限速酶相结合,可以实现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达到改善血脂的作用,帮助患者降低血液中的脂蛋白,让冠脉血液中的血脂水平降低;(5)心功能指标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功能,使患者的心脏健康受损。结合应用匹伐他汀治疗后,帮助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有助于心肌供血的提升,从而达到改善心功能的效果。不同剂量匹伐他汀用药后,低剂量对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作用较小,而适量增加用药剂量,冠脉得到扩张的同时,促进血液通常,患者心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匹伐他汀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病情,而不同剂量的用药可能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高剂量匹伐他汀可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