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策略
2022-06-14郭丹丹
郭丹丹
摘 要: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教学发展。但现阶段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所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中职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策略
前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于服装的要求同样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市场的竞争同样也变得越发激烈,中职院校的该专业学生就需要不断的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学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人才,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相关的问题。为此,对这一课题进行相关探讨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下的中职服装专业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
当下,许多中职院校该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教学目标与当下市场需求出现偏差的问题。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意在培养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能够有效适应未来企业市场需求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当出现这种差异性时,其所涉及到的因素有许多,例如服装专业对毕业生顶岗实习分配的两种岗位,分别是CAD技术人员和一线车间缝制人员。但是,经过三个月顶岗实习期后,CAD技术人员却更容易适应相关岗位。其原因是因为现如今的服装产业设计时代发展更替较快,对于车间缝制这一技术而言,其学习的效率远远难以赶上时代发展的变化趋势。
(二)教学条件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
中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与技术性相结合的人才,因此进行教学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若想要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就应当给予学生配备相应的设备,例如缝纫机、熨斗、设备以及高科技仪器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大多数能够满足这一基本要求,整体教学条件较好,同时还配备了名师工作室。同时,校方也需要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并且及时为学校引进新的如模拟仿真式绣花机、3D人体扫描室等这些新型的技术,以此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三)顶岗实习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
由于当下的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大多数重视于人才在此之前的工作经验,因此,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开始重视起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会与一些服装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并且开展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从而帮助学生尽快的与未来所需要。进入的企业需求相接轨,但是由于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坚守一线岗位,但是需求的岗位往往就是一线岗位,而学生则是更加青睐于管理型岗位。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吃苦耐劳,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教育信息化下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解决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大部分的学习基础都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对于未知的社会仍然抱有着幻想,且对该专业的学习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经常将本专业和服装设计这一专业弄混淆,因此在实际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幻想与现实存在着落差而导致学习兴趣难以提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学习观念,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到本专业的特点与本质,进而摆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际学习当中去。
例如,以《服装设计基础》这本教材的学习任务一:服装设计入门展开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应当为学生明确指出本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及在未来的实践中,可以为社会进行一些什么工作。只有让学生正确的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的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正心态,努力积极进取。
(二)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
若想有效提高教学水平,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同样也需要进一步改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因此,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课堂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明确的了解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所存在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个专业除了是为社会产出服装,这种流通性的商品以外,更多的是文化和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因此,學生在学习时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
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对于中职院校当中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策略进行相关的分析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基于当下的教育信息化大背景,教师除了需要教导学生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外,同时也需要结合当下的市场需求,为学生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与未来企业分配的工作进行接轨。
参考文献
[1]刘进萍.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2020(06):69-70.
[2]窦慧青.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2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