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方法探索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为例
2022-06-13庄海滨
文∣庄海滨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是落实党和国家文件精神的应然之举,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原则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制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内容。[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3]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原则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崔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遵循适度、交际和平衡的原则。[4]曾菲提出了正确对待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可遵循“平等、适度、层次和对比”四个原则。[5]王玲具体提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合理性、对比差异和比较原则。[6]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强调文化教育的渐进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首先,教师主动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意识。其次,针对现有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教师主动进行取舍和补充。再者,教师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实践中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7]。
二、对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英语教材就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8]教师要善于走进教材、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9]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为例,其含有大量的中外文化文本素材,蕴含着良好的育人价值。
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概念,本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具体见表1。
表1
(续表)
(续表)
挖掘和梳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化零散和简单分布的文化为系统,从而建构文化教学资源,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寻文化的全貌和内涵,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课堂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中外文化对碰法、文化添加法、文化体验法和文化专题写作法,创造融语言、文化与思维为一体的、多层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接受、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中外文化对碰法
中外文化对碰法就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梳理对比与批判评价,揭示外来文化的特征,增强学生对本族文化本质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以及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词汇的文化对比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汇的表层意义以及在不同国度中的文化象征意义,有助于提升跨文化理解和表达。例如, “dragon”的表层意思是“龙”,对于中国人而言,龙象征吉祥。因此,人们喜欢用“龙凤呈祥”“龙马精神”和“成龙成凤” 等来描述大吉大利和高贵,用“龙的传人”蕴含个人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但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寓言。
除词汇教学外,中外文化对碰法可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例,Section B部分的主题是餐桌礼仪,Section B 2b的语篇是到法国做交换生的林月写给劳拉的一封信,主要汇报她寄宿家庭主人对她的热情招待以及她目前遇到的种种餐桌礼仪问题。学生课内完成Section B的学习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后文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互联网和课外阅读等途径中选出两个国家与中国进行餐桌礼仪文化的对比,可参考利用表格(如表2)作为分析工具(也可以自己设计分析工具),从不同维度对比三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异同,提出他们对不同国度餐桌礼仪文化的真实观点,并准备下一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探究成果,口头交流分享。表格中的二级维度留白,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给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机会,例如,有学生补充对比就餐时的着装和就餐时讲话的音量等。学生通过梳理、对比、比较、讨论和分享等活动,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包容和内化,为未来生活中适应文化差异打下基础。
表2 不同国家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中外文化对碰法“文化多元、文化平等、人格平等”的教学原则,强调文化不分优劣贵贱,均值得尊重。“完全抛弃本国文化而无限夸大外来文化以及蔑视、否定外来文化,而一味认同本国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对待外来文化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评价它,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0],应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化添加法
“教师即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表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处理教材的方式上。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资源,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还应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文本和非文本本性课程资源。[11]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足的单元,教师可灵活地在学生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弥补中国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A 2d以对话形式,主要介绍了泰国泼水节的习俗和象征意义,简要提及云南傣族泼水节与其相似。云南的泼水节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有哪些庆祝活动,参加活动需要注意哪些保护措施,泼水节有哪些传承价值,它的影响力如何等,这些文化信息内容都需要教师为学生添加拓展。当然,添加内容的形式可以是文本、图片和视频等。通过这样的添加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文化,促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为他们未来与不同民族的同胞和谐相处奠定了文化基础。
3.文化体验法
文化体验法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文化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促使他们情感的产生,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文化、接受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全面、客观地认知和评价不同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高尚的文化品格和合体的文化行为。体验法的实施主要依靠两个路径: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回归生活。
利用真实材料或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在场情境”,能够强化情感体验,深化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如手工、音乐、影视作品和虚拟现实等,让学生通过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多感官真实感受和创造文化作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丰富文化体验。例如,在教授九年级第九单元Section B 2b—“Sad but beautiful” 导入阶段,教师播放三个不同情感风格的音乐片段(其中包括曲子《二泉映月》),让学生口头表达听完后的真实心情。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再完整地播放一次《二泉映月》,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感受作曲人阿炳创作该曲子时的心境和处境,思考自己面对生活挫折和不幸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
“回归生活”强调对接学生生活经验,回归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以及可能的待体验世界,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助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一方面,教师在课内将学生日常生活体验过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实现课程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在研学旅行、参观访问、劳动实践、课外阅读和运动游戏等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知情意行合一。
4.文化专题写作法
文化专题写作法是围绕某一文化主题,组织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观看文化短视频、互联网搜索等方式进行文化探索,在对获取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比、取精去粕等加工后,运用写作的方式,用自己独特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渗透教学法。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Section A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 主要介绍了茶的发明历史及其文化传播影响。课文结构清晰,第一段主要讲述茶是如何被偶然发明,第二段主要介绍了茶圣陆羽以及他的著作《茶经》,第三段主要阐述中国茶是如何传播到其他国家并影响着世界茶文化。学习本课内容后,围绕“中国制造”的专题,进一步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培育文化自信,树立创造意识和培养他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写作任务:通过课外书籍阅读和互联网搜索查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the magic compass、火药gunpowder、造纸术papermaking、印刷术printing)和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高铁high-speed train、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共享单车shared bicycles等)的资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发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一个介绍该发明的海报,并在课堂上分享。分享后分类张贴到班级文化园地,全班同学的作品形成一个英文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新四大发明的文化主题展。
再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其民族情怀,教师可设计如下的“传统民俗”专题写作。
假设你是九年级学生李华,有20名英国初中学生来学校开展为期20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他们对中国的生日习俗、餐桌礼仪、红包等传统民俗特别感兴趣,学校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民俗为他们做介绍。介绍内容可包括:
(1)该民俗的由来;
(2)该民俗的活动以及参加活动的注意事项;
(3)该民俗的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影响力;
(4)表达你对他们学习和体验中国民俗的美好愿望。
注意:①你的介绍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演讲稿字数可依据内容和演讲语速来把控。②除了规定内容外,你可以做适当拓展补充。③开头语已给出。④提示词:中国传统民俗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传承inherit(v), inheritance(n); 价值value(n.v.);影响力influence(n.v.)
Dear friends,
I am xx. Warmly welcome all of you to our school for Chinese culture learning. I feel great honored to be invited to shar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with you here.
四、小结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具有“双文化教学”生态观,提高英语语言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保障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深度梳理和开发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途径即通过融语言、文化与思维为一体的、多层面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认识、接受、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专属于学生个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构建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循环一体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符合学生语言学习本质和目的,是英语教学应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使命,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补和融合的时代需求,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育人需要。它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一道,不断研究理念、创新实践,坚定落实跨文化意识的教育目标。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初中英语)和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语篇视角下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研究”(2018ZQJK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