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2022-06-13宋国栋李春艳杨洪弘
宋国栋,李春艳,杨洪弘
1.兰陵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临沂 277700;2.兰陵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发作性疾病区, 山东临沂 277700;3.兰陵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山东临沂 2777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常见,该病在正常脑组织和病灶间存在缺血半暗带,其生存能力欠佳,持续性的半暗带会增加脑组织损伤,需重视半暗带的治疗[1-3]。各溶栓药物中,阿替普酶应用最为广泛,可疏通患者闭塞的脑部血管组织,经精准溶栓后能消除血栓,减轻神经损伤程度。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弥补单纯静脉溶栓的不足, 溶栓后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治疗,能纠正卒中患者的能量代谢情况,可维持良好的脑组织循环状态,减轻脑组织损伤,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4-6]。 基于此,选择 2020 年 11 月—2021年11 月该院收治的94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点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94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样本,入院时记录时间,分为常态组和研究组,各47 例。 常态组:病程 22~180 min,平均(100.95±8.12)min;女 19 例,男 28 例;年龄 51~83 岁,平均(67.72±2.09)岁。 研究组:病程 23~181 min,平均(101.57±8.94)min;女 20例,男 27 例;年龄 52~84 岁,平均(68.05±2.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无脑卒中家族史;为原发性脑卒中;同意研究;病程未超过4.5 h。
排除标准:此前4 周有免疫制剂治疗史;存在活动性大出血者;阿替普酶或丁苯酞过敏者;此前4 周有抗凝药物治疗史者;有其他脑部病变者。
1.2 方法
常态组:给予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10052,规格:5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将0.9 mg/kg 的阿替普酶溶于配置溶液之中(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对患者静推总剂量的10%, 然后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剩余药剂,控制泵入速率,在1 h 内完成泵入治疗。
研究组: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溶液(国药准字H201 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 25 mg 与氯化钠0.9 g)治疗,准备药物,在溶栓后6 h 进行治疗,100 mL/次,针对各卒中患者进行早晚静脉滴注治疗, 滴注时间控制在6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炎症指标需在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检测, 在CRP(C 反应蛋白)的检测中,所选择的方式是免疫透射比浊法,在IL-6(白介素-6)的检测中,所选择的方式是酶联免疫吸附法。
神经递质水平需在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检测,涉及的指标有 S100β(S100β 蛋白),同时要检测各卒中患者的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情况。
恢复情况的评估在卒中患者配合下实施, 经指导让卒中患者填写NIHSS 问卷,以此能判断其神经损伤情况,得到的分值最高42 分,越接近此分值,提示神经损伤越严重。经指导让卒中患者填写ADL 问卷, 以此能判断其自理能力, 得到的分值最高100分,越接近此分值,提示自理能力越强。
有效性:①统计各样本的NIHSS 分值,得到的数据至少下降90%, 未出现各卒中后遗症, 即基本治愈;②统计各样本的NIHSS 分值,得到的数据至少下降超过45%,存在轻微的后遗症情况,即显效;③统计各样本的NIHSS 分值,得到的数据至少下降超过18%,存在较为严重的后遗症情况,即好转;④和以上不同即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 以及IL-6 等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CRP、IL-6 水平比常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组别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7)常态组(n=47)t 值P 值29.84±4.01 29.57±4.32 0.314 0.754 9.05±1.82 13.63±2.91 9.148<0.001 19.51±3.76 19.82±3.43 0.418 0.677 9.19±1.45 12.75±2.77 7.806<0.001
2.2 两组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100β 以及NSE 均降低,且研究组比常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μg/L]
表2 两组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μg/L]
组别S100β治疗前 治疗后NSE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7)常态组(n=47)t 值P 值2.94±0.51 2.89±0.66 0.411 0.682 0.27±0.09 0.61±0.14 14.005<0.001 33.92±4.04 33.71±4.52 0.237 0.813 13.69±2.81 16.44±2.35 5.147<0.001
2.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常态组,ADL评分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分]
组别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7)常态组(n=47)t 值P 值22.49±3.08 22.71±3.41 0.328 0.744 9.75±1.43 12.79±2.08 8.257<0.001 51.48±4.94 51.55±4.63 0.071 0.944 81.09±4.22 75.87±4.63 5.712<0.001
2.4 两组患者有效性比较
研究组有效率(97.87%)比常态组(80.8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有效性比较[n(%)]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性特点, 脑部神经组织多, 血氧供应不足后短时间内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情况, 卒中组织还会压迫血管, 加重损伤程度,使中枢神经系统丧失控制功能,出现各类卒中后遗症[7-9]。阿替普酶作为常用的溶栓药物,经静脉治疗后能在赖氨酸残基位置发挥作用, 结合机体内的纤维蛋白,可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达到较好的溶栓效果,减少脑部炎症因子的释放。但单一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有限, 仍有较高的二次卒中风险。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静脉治疗后可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协同作用下可减少谷氨酸的释放,以此维持较好的抗氧化酶机制,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情况,维持良好的脑组织循环状态, 有利于纠正脑部缺血缺氧状态[10-12]。
该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 S100β 以及NSE(分别为(0.27±0.09)、(13.69±2.81)μg/L 比常态组低(P<0.05)。 王洪志等[13]的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 S100β以及 NSE 分别为 (1.41±0.25)、(16.47±2.89)μg/L 比常态组低(P<0.05)。 即联合用药达到的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效果好。 脑卒中出现后存在神经角质细胞损伤的情况,随发病时间延长,会增加脑部S100β 蛋白的释放, 且脑部存在大量的NSE, 在卒中发展过程中,各物质会向血液中入侵,导致血液中S100β 以及NSE 的上升,以此能判断各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针对卒中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 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血栓组织,可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减轻神经损伤。辅以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能增强线粒体保护机制,提高各患者的线粒体膜稳定度, 保持较强的抗脑缺血能力以此保护脑组织,降低NSE 水平,防止神经组织受到过多损伤[14-15]。联合方案下能帮助卒中患者改善脑部微循环,可维持脑血管完整度,能达到较好的侧支循环效果,有利于纠正脑组织灌注,降低S100β浓度,减轻神经损伤,增强神经营养功能,缩短神经细胞的恢复时间[16-18]。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阿替普酶方案下能维持较高的有效性,能降低神经递质水平,也能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可防止脑卒中的复发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