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鹰山洛水孕育千年文化:鹿寨县中渡古镇

2022-06-13覃圣云廖立刚

三月三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娟古镇

覃圣云 廖立刚

鹿寨县中渡古镇地处鹿寨、永福、融安3县交界地带、鹰山脚下、洛清江中段,水路上接桂林、下通柳江入柳州。依靠险峻幽奇的喀斯特地貌和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中渡历史上曾为岭南地区的军事和经济重镇。“中渡”的名称来源于渡口。《雒容县志》上记载:“清初设巡检司,后升置中渡厅……因地处洛江之畔,上有旧县渡,下有新县渡,中有平乐镇三个横水渡,故名中渡”。中渡古镇因渡口而繁华,又因渡口的衰落而得以完整保存。

中渡建镇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在现中渡镇辖区内的马安村常安屯设置长安县,屯兵驻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名称和隶属多有更改,但中渡一直是县一级地方行政中心。至元朝末年,中渡成为重要军事据点。武备文化在中渡古镇建设中有诸多表现,以武装、防备为主要营造思想的地方民居建筑文化,是古镇最重要的空间特色,“城河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是其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这也使中渡的历史具有一种铮铮铁骨的传奇色彩。古镇境内有大量保存较好摩崖石刻,如“一方保障”石刻、“京观”石刻等。

中渡古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设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门,至今仍保存着古民居、旧商号和客栈遗址等建筑,见证古镇沧桑斑驳的1700多年岁月。其古民居群始建于清代中期,位于古镇的中心,整个群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呈岭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广西目前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钟秀杰故居、中渡县政府旧址、参议会旧址、罗公馆、粤东会馆、嘉盛商号、武庙等,较好地记录着古镇的历史风貌。

钟秀杰故居位于中渡南街古民居群落中。钟秀杰出生于1877年,是中渡南街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并入日本警政学校学习警务,常与马君武等人接触,讨论救国之策;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三十三年(1907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同盟会广西支部活动,同时在广西巡警道署任职。民国五年(1916年)讨袁护国时,钟秀杰南下广州大元帅府任职;民国十年(1921年),钟秀杰担任中渡知事,革除以往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深得民心。钟秀杰还担任过马平县(今柳江区)及宜山县(今宜州区)县长、庆远区(已撤销)税捐稽征局局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皇帝特准设立中渡抚民厅(厅的行政级别介于州、县之间,比县高半级,比州低半级),抚民厅职能侧重于军事,即剿抚相济。中渡抚民厅官署设在中渡镇北街82号,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武衙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国民党中渡县县党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中渡镇剿匪,解放军中渡支队司令部设置于此。

中渡县参议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是中渡县民意机构。参议会评论员由每乡选出1人,商会、教育会、农会、妇女会等地方职业团体组织各选出1人。参议会设议长1人,秘书1人,办事员2—3人。1949年中渡县参议会撤销。

罗公馆为清光绪年间清军管带罗举之于民国三年(1914年)所建造,因其子罗浩忠在民国时期曾任浙江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广西柳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故称罗浩忠官邸,现为中渡古镇文化博物馆。

粤东会馆建于清末。因为中渡古镇水路交通方便,到这里定居和谋生的商人逐年增多。民国时期,广东籍商人修建了粤东会馆,将其作为商人聚集和旅居停留的场所。粤东会馆位于古镇比较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整体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建筑内部彩绘生动精美、栩栩如生。而江西籍商人修建的江西会馆则已损毁。

嘉盛商号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商号。广东梅县钟姓人氏清光绪二年(公元 1876 年)到中渡经商,经营食盐等商品,资金迅速积累,于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在汇源街即如今的东街开设了“嘉盛商号”,经营京广杂货,鱿鱼、墨鱼等海产品。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发动了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波及全国18个省。为保卫城防,清咸丰二年(1852年),当地政府在中渡城制高点——西眉山顶修筑中渡古炮楼。炮楼分两层,一层用山石砌成,基础用混合灰砂夯实;二层为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等。

中渡武庙又称武圣宫,位于中渡古镇的中心区域,建于清乾隆三年 (1738 年 ),是为缅怀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而修建。庙宇青砖灰瓦,造型和设计充分体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庙塑有关羽、关平、周仓等神像,其中关羽未握大刀,而是手执《春秋》看书,寄托着中渡人对文武双兴的期盼。

中渡城隍庙旧址位于鹰山背,为古县城的护城庙,约建于宋代。相传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民国期间,城隍庙被毁,群众便把城隍塑像移到中渡武庙内。

摩崖石刻“一方保障”记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王朝镇压瑶族起义的文治武功。透过历史的烟云,当年瑶族群众为反抗明王朝的血腥统治而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京观”石刻原在中渡西郊山麓,明朝统治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后,在一块约70吨重的巨石上,中间刻“京观”二字,右刻“平定洛斗下半团叛乱,斩首五百余级”,左刻“万历三年七月书”。20世纪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时,此石因取石修水利而被毁,后经文化部门重新修复。

牛角坳石刻位于中渡城东8公里的三门隘牛角坳路边,在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的石头上刻着“全州石匠十名为记太平军好行,□□年二十七日闰月”的字样。据考证,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回师广西攻打桂林城不下时,弃城南下,一路经永福翻越大华山路过中渡。从不工整的书法与雕刻上看,应为当时官兵或在此打石头的全州籍工匠所刻,对当时的军事和历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渡古镇地处汉族与壮、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交界地带,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内容十分丰富。

因为中渡城隍曾救火北京城内太和殿的传说,人们将城隍爷视为保吉祥平安之神。为纪念城隍爷,中渡人民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都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是日,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狮并舞,城隍爷坐在八抬大轿上,巡城送福,保佑阖城吉祥平安。腰鼓队、秧歌队紧随其后,环城游乡。人们抢花炮、夺奖品、唱桂戏,各地武馆前来表演武术,活动期长达10日。

场面最为宏大的是百家宴。宴席前,大家一起动手,以古镇内的四条街道为场地,在街道上摆起一长串桌子,一张紧挨一张,成为长长的餐台。各家各户献上拿手好菜,全村人一起品尝,款待客人。宴席正式开始前,还要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向在座的人宣讲村规民约。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仪式,教育村里人团结一心,遵守规约,使村子越来越兴旺。在百家宴上,人们不仅能喝到香醇的米酒,还可以品尝到很有特色的家常菜。由于这一宴席集百家之长,因而得名“百家宴”。中渡人每年在举行庙会活动时,都会设百家宴,作为居民团聚、款待来宾的最隆重仪式。

1985年,工人在距中渡古镇两公里的石灰弄挖鐵矿时发现一面铜鼓。铜鼓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纹有4只青蛙、2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初步被鉴定为西汉时期铜鼓,今存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中渡古镇自然风光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由“香桥仙境”“响水瀑布”“鹰山挂月”“洛江春汛”“西眉烟雨”“东岭晴岚”“龙潭秋月”“独秀凌霄”组成的“中渡八景”,将中渡雄、奇、秀、幽的美景,宛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渡八景之一——香桥仙境。香桥岩距中渡镇政府12公里,岩洞高4米,长60米,宽22米,入口处是一个窄小洞口。入洞后前行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大型洞厅,顶上倒挂的钟乳石似悠悠白云,别有洞天。岩内壁上刻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诗文。百米之外,一座天生石桥横空飞架,宛若长虹,人称“香桥”。桥面上绿树披荫、藤蔓垂悬;桥下河水湍急,飞珠溅玉,声如雷鸣。上游碧水婉转,下游潭深水幽,宛若仙境。电影《西游记》中蜘蛛精洗澡的镜头,正是取景于天生桥下方的潭水中。

关于 “香桥”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该地原来山涧急流,没有横架南北的桥,也没有船只摆渡。人们要去对岸只能悬空跳越,非常危险,常有人不小心或体力不支坠崖。有一年,鲁班师傅路过此处,看到当地人交通如此不便,于是一夜之间建成一座大石桥。第二天鲁班急着赶路,人们都到桥上给他送行,时值桃子成熟,当地人送给他一袋桃子,让他在路上吃,并请求他给桥起个名。鲁班当即吃了两个桃子,把留下的两个桃核塞到石桥两端的石缝里。他说,等明年桃子成熟的时候,大家再给桥起名字吧。鲁班走后不久,从石缝中长出两棵桃树。桃树长得很壮,第二年就开花结果了,桃子的香气十里开外都闻得到,水流过桥底也变得又甜又香。从此,人们就把这座桥叫“香桥”,桥下的流水就叫香洞。

中渡八景之二——响水瀑布。洛江上游的响水,两岸山峰对峙,河中有阶梯状的石平台,长百余米,河床落差20余米,河水激越奔腾,飞流而下,其声隆隆,远闻若雷,近闻似鼓,四季如此,故名“响水”。河水落到石平台上,银珠飞溅,如朵朵莲花,大有“层莲翻浪光如雪,十里闻声听隐雷”之势,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就是“响水瀑布”。由于响水源头从香桥岩地下河涌出,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响水涌泉”“响水鸣琴”。

中渡八景之三——鹰山挂月。有诗云:“一山飞峙洛江边,酷似苍鹰羽翼全。万里晴空天如水,峰顶常挂月婵娟。”位于英山中学背后、旧县村头的鹰山,无论遥望还是近看,都非常像一只蹲伏在地的巨大的苍鹰。昔人曾在鹰山嘴上题写“鹰山不二”四字,意即此处第一,再无第二。中渡镇又名鹰山镇,即典出于此。每逢碧天如洗,皓月当空,遥望鹰山,仿佛嫦娥起舞、雄鹰展翅,难怪诗人有“嫦娥戏鹰”的联想。

中渡八景之四——洛江春汛。洛江发源于永福县的喇嗒和香桥岩的地下河,流至黄冕的旧街村与清江汇合,称为洛清江。洛清江流经鹿寨镇、雒容镇、江口乡后汇入柳江。镌刻在江边巨石上的“洛江”两个鲜红大字,虽经风雨剥蚀,仍然分外醒目。洛江江面狭窄,水流温柔,在洪水季节也无大害。洛江不仅滋润、哺育了沿江数十万亩农田土地,还可发电、通航。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残冬刚过,江水上涨,鱼跃滩头,牧笛横吹,绿满山腰,俨然一幅春耕图。前人形象地将这一景观称为“洛江春汛”。

渡口在中渡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目前中渡镇还有古渡口七座,这七座渡口沿洛江排布,全部用平整、光洁的长方形青石铺砌而成,大小不一,各具特色。两岸码头上,盘根错节、虬枝粗干、苍劲葱郁的古榕隔江相望。据说,徐霞客当年顺镇而过洛江南下抵柳州时,曾在榕树下休息过。电影《流亡大学》《龙城风云》和新版电视剧《刘三姐》等影视作品曾到此取景拍摄。

洛江码头的古榕又称相思榕,得名于民间流传的一个动人故事。相传,洛江东岸曾居住着一家殷实富有的潘姓大户,主人叫潘有财,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取名小娟。小娟容貌俏丽,秉性温柔,聪慧过人,知书识礼,待人和善,还会插花刺绣。一些富家子弟托媒说亲,几乎踏坏了潘家的门槛。小娟姑娘对这些终日玩鸡斗狗的富家公子不屑一顾,对提亲之事一概不允,年过十六,仍待字闺中。

洛江西岸居住着一位忠厚老实、勤劳的黄姓农民,在家中排行第二,人们都叫他黄二。黄二的哥哥黄大早年病亡,家中只有年过六旬的母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每年农忙时节,黄二都到潘有财家中做短工,帮潘家割禾打谷、劈柴挑水,平日砍柴割草卖给潘家。黄二与小娟经常见面,逐渐熟悉。黄二比小娟年长两岁,小娟称他为二哥。春天,黄二上山打柴,采下一束束山花送给小娟;秋天,黄二又摘回一串串山葡萄给小娟品尝。小娟也经常托黄二到街上买一些针线,并把亲手绣制的手绢送给黄二。在频繁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爱情。小娟与黄二相爱的风声传到了潘有财耳里,潘大怒,认为小娟败坏家风,对她严加看管,不准与黄二再有接触。转眼间,小娟年已十八,潘有财四处托媒为小娟说亲,小娟为此茶饭不思,忧郁成疾。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为中渡的庙会。那年会期临近,小娟托邻居赵大妈给黄二捎话,趁赶庙会这天二人自定终身,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五月二十六日早晨至五月二十七日晚,天空连降暴雨,洛江河水猛涨,浊浪翻滚,洪水仅差一米就漫过江上的古拱桥。五月二十八日一大早,黄二就来到西岸桥头,等待小娟到来。半个时辰后,小娟从东岸急匆匆地走上桥头,二人在两岸桥头相望,迫不及待地迎面奔去。突然,在咆哮奔腾的激流中,一棵直径如水缸般粗的树木顺流而下直冲石桥,只听一声轰然巨响,横跨洛江的石拱桥顷刻之间垮塌,洪水吞没了这对恋人,东西两岸只留下桥墩。后来洛江两岸各长出一棵树,传说江东岸那棵榕树是小娟的化身,江西岸那棵榕树是黄二的化身,这对恋人的身影,千年来隔江相望,故名“相思榕”。

中渡八景之五——西眉烟雨。溯江而上,船移景换,江面波光粼粼,只见远山含黛,近坡浮翠,令人目不暇接。拔地而起的西眉山,雄奇俊秀,树木葱茏繁茂。在蒙蒙细雨中,山上云缠雾绕,景象颇为壮观。这就是令人神往的“西眉烟雨”。曾有人赋诗曰:“云烟袅袅雨蒙蒙,山色何殊神女峰。漫道峨眉风景好,西眉如画展长空。”

中渡八景之六——东岭晴岚。东岭,名十二岭,又名十二弄,横列在中渡城东门码头洛江对岸,是中渡东南方向的屏障。雨过天晴,或明月當空,嵯峨峥嵘的岭峰在冉冉缥缈的瑞霭中似有若无,颇有长江三峡中巫山十二峰的意境。

中渡八景之七——龙潭秋月。龙潭即龙潭河,即月桥村与新县村那一段洛江水系,江水碧绿幽蓝,深不可测。民间传说江中有一条黄龙潜藏于此,故名“龙潭河”。黄龙发怒,洛江便暴涨;黄龙息怒,洛江就平缓。

中渡八景之八——独秀凌霄。此景指朝阳村独寨屯后那座在千顷田畴中拔地而起的孤峰。由此峰往西行进,至平山镇,一路上还有“三大炮”“笔架山”等许多直插云霄的山峰,座座雄奇伟岸。孤峰村环水绕,山下良田千顷,很有古人所谓“参天卓立标千古,拔地巍然镇四周”之概。

2014年,中渡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目前,古镇依托深厚的民俗传统和文化积淀,积极打造寨美一方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形成了和家宴、荷花宴等一系列大型节庆文化品牌,有效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流连在古镇,缓慢流淌的时光在这里变成了最为沉静的感受,就像游客在诗中写的:一切都相得益彰,就连老街上的猫咪都透着慵懒。而慵懒,是属于中渡的。

猜你喜欢

小娟古镇
千金散尽
小娟
大妈的报复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人生处处是考验
古镇梦
千年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