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扬美村
2022-06-13覃圣云廖立刚
覃圣云 廖立刚
“北有阳朔,南有扬美。”位于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的扬美村,坐落在左江下游,距离南宁市区30多公里,东西南北水路畅通,船只上右江,可达百色,转云贵;南边上左江,可通达龙州,东边沿邕江直下梧州,北通漓江,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江水道和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扬美村三面环水,状如半岛,面积约1.2平方公里。扬美村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明嘉靖年间,扬美古镇已初具规模,据郭世重于嘉靖十七年( 1538年) 纂修的《南宁府志》记载,杨美渡( 扬美渡) 已成为当时南宁有名的渡口之一。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扬美逐渐成圩。自建村到民国年间,扬美村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内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被誉为西江水道上活态的“清明上河图”。
扬美村虽无崇山峻岭,但岭坡秀美,左江环流于此,江水清澈见底。村里古树参天、翠竹成林、稻田逐浪、蕉林似海。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乘船自南宁到扬美时说:“至扬美江,石始露奇……余谓阳朔山峭临江,无沿岸之石,建溪激石,无此石奇。”顺着长弧形的卵石江滩,可以看见徐霞客赞赏的扬美奇石:尖顶石、金蛙石、象鼻石、企鹅石等。每块石头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最负盛名的当属扬美古八景:龙潭汐影、雷峰积翠、剑插清泉、亭对江流、金滩月夜、青坡怀古、阁望云霞、滩松相呼。前人曾以两首七言绝句描绘扬美村的八大景。一首是“环绕青坡异草花,清泉剑影夕阳斜。滩松相呼渔歌晚,文阁登临望紫霞”。另一首是“享对江流一曲流,金沙夜月泛轻舟。雷峰积翠无边景,龙潭夕影静在秋”。八大美景至今仍旧可寻。《杜鹃声声》《邓小平在广西》《石达开》《三相亲》《血城鸳鸯镯》《我的父亲》《响亮》等影视作品均在扬美取景拍摄。
扬美村如今有5300多人,95%为汉族,其余大多为壮族;拥有34个姓氏,以杜、梁、杨、黄四姓为多,四大姓氏的家户总数占全扬美古镇家户数的八成左右。这体现了该村大杂居的特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村子的繁华——正因其繁华,才不断有不同姓氏的人迁居到这里。村里的居民大多自认为是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平南军的后代,来自“山东省白马县”,另有部分居民的先祖据说来自广东南海区,经商到此后定居下来。扬美人生活的地方周边都是壮族村落,但却保持了汉族的生活传统。它的语言——平话,民俗如师公戏、升花等,与南宁市其他地方的汉族居民大体一致,同时也吸收了壮族的优良传统,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
扬美因水运之便而兴起,也因水运式微而沉寂。初时,由罗、刘、陆、李四姓先民最早来此建造,因其地荆棘丛生、白花飞扬,取名“白花村”。北宋皇祐年间,狄青率军南下,各方人士不断迁徙而来,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村落逐渐发展兴盛。因村落清溪(左江)环绕,扬波逐流,便易名“扬溪村”。再后来,时光流转,村民思想进化,人心向美,便更名“扬美村”。兴盛时,扬美有8座码头,分别建在大湾、细湾、湾士、北风湾、南风湾、大鼓湾等6个江湾之上,成为重要的商埠。青石垒就的码头厚实凝重。“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说的便是当年的水运盛况。
揚美村沿江而建,绵延深长,至今还有700多间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庞大,是南宁市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同时依然留存有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古树、古闸门、古码头等,古韵无穷。此外,村里尚存不少古桌、古椅、古石狗、古石墩、古瓷器,上刻各式图案,或粗犷或精细,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都是难得的古迹珍品。因其居民大多是从山东迁居而来,少部分来自广东,所以民居建筑风格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有部分岭南的传统特色。建筑四平八稳,庄重典雅,细腻秀丽,可以说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相互交织的产物。2011年,扬美村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行列。
扬美村以共和街、永安街、金马街为“十”字骨架,现在临江街和金马街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金马街的名字由“金马玉堂”而来,连通江边的古码头。走进古村,只见清代临江古闸如同威武的将军,镇守着古村的大门。其侧的芙蓉古树,枝干参天,见证着古村的古今。沿着光滑明亮的青石板路,两旁300多米长尽是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这就是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临江街”。临江街长约300米,宽近4米,曾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岁月沧桑,只有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
扬美村的红色旅游历史资源积淀丰厚。村内两处胜迹同时又是红色文化遗址。一处为辛亥革命先贤梁植堂、梁烈亚在古镇金马街的故居。原来占据半条金马街的建筑因火灾等原因被拆毁,现仅存一厅三房一庭院。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曾在这里召开过秘密会议,商讨有关事宜。梁氏父子追随孙中山先生,均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梁植堂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武昌起义数年后辞世。梁烈亚参加镇南关起义、辛亥革命后,又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另一处为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魁星楼,又称“文昌阁”。魁星楼位于古镇最北面,主楼高15.3米。整座楼呈方形,上小下大,雄伟壮观,外形宛如帝王玉玺,故称“帝印”。楼有三层,一楼供奉关帝圣君木雕神像;二楼供奉文帝木雕神像;三楼立有魁星木雕神像,其右手执笔,左手拿书,右脚提起,左脚踏在鳌头上,寓意“独占鳌头”。魁星头顶上的横匾写着“文明”二字,系清代广西举人梁德显为激励家乡人读书上进、修业明理、弘扬文化而书。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1907年10月,辛亥革命前夕,广西会党首领黄兴、王和顺、黄明堂先在梁植堂家召集广西革命志士举行军事会议,后又转移到魁星楼继续开会,部署桂南各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武装斗争事宜,其后又在这里进行秘密活动。2C5DF8EB-B550-4A1B-A8B1-7D86BD6FBF78
五叠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多年历史,是五进式青砖绿瓦房,有如一堂叠着一堂,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细腻秀丽。
黄氏庄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古镇最大的古建筑。庄主黄色高原为江西镇兴贤村陆寺坡人,后迁扬美经商发迹后建此庄园,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庄园面积900多平方米,为三进式独立庭院,各进的屋檐都有装饰画,松柏木棉,竹菊牡丹,榫接梁柱间木雕镂空,工艺精巧,堪称扬美“第一豪宅”。
扬美地灵人杰,自古人才辈出。据统计,扬美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明清两代就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其中一位举人连续两年考中广西第一名。这即便是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亦属少见。扬美至今还保留着20余间“举人屋”。其中一间“举人屋”的门上贴着对联“鱼跃龙门山焕彩,家居福地水流芳”,彰显着后人的自豪。最早的一家明代“举人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距今400多年,为少数仅存的明代砖木结构建筑。该古屋青砖绿瓦、檐角翘飞,地面是明代工艺的砖块,大而光滑,由大门前直铺到内屋,两边平行竖着七根高耸的柱子,故称“七柱屋”。
扬美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三月初三伐龙船是扬美村独有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所谓的“龙船”,就是先用竹条编织一个船的框架,然后再用纸等材料裱糊成精美的龙船。“伐”是敲打之意。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村民们做好新龙船后,先在钟馗庙举行活动开始仪式,随后抬着龙船巡游古镇各街。龙船游到哪条街,哪条街的居民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香纸和用桃叶或艾根扎成的“敲把”,在龙船帮敲打三下,然后将香纸、敲把一同扔进船舱内,意为将邪鬼赶出门外。巡游结束后,龙船队将龙船及邪鬼抬到龙船埠一同烧掉,保佑百姓平安幸福、六畜兴旺的伐龙船活动就此落下帷幕。
农历五月初一是扬美村的老人节。据传这一节庆最早出现在明朝。每逢农历的四月底,稻田已经耕插完,玉米也快成熟。为使田里的庄稼免受损害,村里年满花甲的老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全村要共同遵守的规矩,决定全村要办的一些大事,如“禁垌”“投垌”等。“禁垌”是指在庄稼成熟期间,不准在田垌里放鸡鸭牛羊等家禽家畜,以免践踏农作物。“投垌”则是对各田垌进行招标投标,中标者交纳一定的款项后,可在收割后的田垌里放养鸡鸭牛羊和割草。“投垌”所得的收入由老人们统一管理,用于兴建村里的公益事业,如修路架桥、建亭、节日请戏班和舞狮队等。久而久之,五月初一便成了扬美村老人的节日。
“抢花炮”是扬美村一项传统的娱乐健身活动,刺激性强,趣味横生。扬美抢花炮源于明末,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黄昏举行。当天,不仅村里人扶老携幼到场观看,而且还有外地人前来观看和参加抢花炮,赛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抢花炮的场地一般选在宽阔平整的地方,在地上设一地炮,花炮是用藤条编成的一个圆球,把花炮放在地炮上,地炮爆炸冲上天空的同时,也将花炮抛向天空,当花炮落下,谁最终抢得谁就是胜利者。
“唱春牛”是广西许多壮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多在春节期间演出。扬美村盛行“唱春牛”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内容多与全年12个月的农事有关,反映了古代壮民族以“农”为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师公戏是南宁市郊区的传统剧种之一,扬美村的师公戏大多为叙述性的民歌体,以唱为主,基本没什么对白,没有固定的表演模式。内容或取材于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或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也有当地艺人根据当地素材创作的。表演时,无须舞台,在大树下、厅堂里均可。师公戏深受村民喜爱,每逢节日或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唱师公戏。
此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巧节”,婚嫁时的“升花”、端午节的赛龙舟等,都保留了下来。
除了丰富的民俗,扬美古乐也多姿多彩。扬美村人来自四面八方,自然带来各自喜爱的剧种、音乐,甚至还有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歌。扬美的古乐器有扬琴、秦琴、大弦琴、胡琴、笛子、唢呐等。每当夜幕低垂,丝竹之声从村子深处悠悠传出,经清凉的晚风吹送到江上,更使扬美声名远播。
找个闲适的周末,穿行于氤氲着绵延千年烟火气息的古宅老巷之中,看看扬美人划龙舟、唱春牛、演师公戏,尝尝素有“扬美三宝”之称的用古法制作的豆豉、梅菜与沙糕,江水清清、清风拂面,让人恍如穿越时空,漫步岁月长廊。
2C5DF8EB-B550-4A1B-A8B1-7D86BD6FBF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