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木板上的“乡愁”
2022-06-13风雨桥畔
风雨桥畔
陆安顺是龙胜平等镇侗寨人,喜欢画画的他从小受到侗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常常是看见一个雕花的窗格,就揣摩良久;打开一床侗毯,就沉吟半晌。他坚持作画,终于自学成才。其美术创作(版画、油画、钢笔画)和摄影作品引人注目,多次参加各级画展、摄影展并获奖。几十年来他用一双慧眼和一腔真挚的情感孜孜不倦地采撷生活的美。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醒沉睡的侗乡。土地承包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换来了物质的丰收。1982年秋天,县文化馆美术老师吴烈民来到平等侗乡举办“农民美术培训班”,陆安顺和寨上几位爱好美术的青年聚集在房子比较宽敞的学员家中接受吴老师的美术辅导。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民间是艺术积累的大宝库,侗族的饮食文化、染织技艺、传统礼仪习俗,侗乡的风雨桥、鼓楼、凉亭、石板路等,都是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美术创作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素材,要多收集、多利用。”吴老师这番话让陆安顺深受触动。
1984年夏天,县文化馆举办为期20天的美术骨干提高班。这次参加学习的学员有些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陆安顺是那次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仅凭对美术的爱好,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功底。这次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位学员创作一幅作品,从中选优参加桂林地区美术作品展。陆安顺打算创作一幅反映农村经过改革后发生新变化的画作,他把立意构图向吴崇基老师讲后,吴老师很支持,并教授他用版画形式来完成这幅作品。有了创作的冲动,父老乡亲获得丰收的灿烂笑容在陆安顺的头脑中逐渐鲜活起来,画面构图也就产生了。一个星期后,陆安顺用“铁笔木纸”完成了黑白木刻版画《富在深山》。从那次学习之后,陆安顺就深深地爱上了木刻版画艺术。不久传来好消息,处女作《富在深山》入选桂林地区美术作品展。
1985年冬,陆安顺调到县计生委从事宣传工作,有缘将纸笔墨当作谋生的工具,但他仍割舍不掉对版画艺术之爱,闲暇时常常操起刻刀在木板上创作。
1987年6月17日,《健康报》刊登了陆安顺的版画《山寨常客》,这是他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同年10月,版画《儿时之歌》在《中国人口报》上发表。
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陆安顺一直坚持文字、图片、美术“三管”齐上,有效发挥宣传作用,仅版画作品就在报刊上发表30多幅,有的还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展览并获奖。
退休以后,陆安顺利用充裕的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版画创作。他时常重温吴烈民、吴崇基老师的教导:“从事艺术创作要把个人情怀融入时代的情怀、民族的情怀、社会的情怀中去,这样,内容才会充实,胸怀才会开阔,作品才有温度。”工作期间陆安顺曾走遍龙胜各族村寨,群山环抱的山区、梯田,曲曲折折的小溪小河,山中的吊脚木楼,村寨里的童叟妇孺,这些画面时常流动在脑海中,成为他版画创作的源泉。
陆安顺觉得把侗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画下来还不过瘾,只有用入木三分的版画刻下来才有力度,才能表达他对侗乡强烈的热爱之情。
陆安顺的版画大多表现侗族风情,描绘侗乡的地域风貌,展示侗乡的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是对侗乡生产生活和侗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婚恋文化等全方位的礼赞,是对美丽侗乡,对土地、对丰收、对爱情、对生命的深深热爱与祝福。他尤其喜欢刻画春天和秋天,作品有《侗乡喜闹立春节》《大地回春》《侗乡春早》《春雨蒙蒙》《侗乡秋风》《仲秋印象》等,在他的刻刀下,春天和秋天成了一种意象,因为它们是一年四季的音阶里最亮丽的音符,更能展现家乡的美。
陆安順的版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质朴美。这质朴美一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有关。侗乡的生活纯朴而多彩,其民风与乡土味像民谣俚语那么亲切,像村醪家酿那么醇厚。二是与他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画风有关,与版画工艺美的韵味有关。这正好体现他直率、朴素、淡雅、自然的原创特色。他凭着朴实的感情在作画,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美好的感情和审美情趣。他版画里的人物偶尔有一些夸张变形,透出纯真可爱的朴拙美。
这种质朴美烘托出诗意美。陆安顺注重对题材的诗化提炼,或为意象的捕捉,或为意境的营造,或为情的渲染,或为趣的挖掘,或为新颖角度的切入,或为虚实相映相生的构图,等等。仿佛不仅用线条,还用诗歌、音乐的韵律来进行他的版画创作。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反映风俗,而且还刻画人物,指向人生和生命。你看《大地回春》,那群放牧的山羊对春回大地的感受,特别是一只山羊对寥廓天空的仰望,使人不禁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那脍炙人口的咏春名句。《侗乡喜闹立春节》中的立春节是侗乡舞春牛的日子,是春耕生产的号角,舞蹈中人们对十二道农活的模仿,不仅集中了侗家这一年耕耘的信念和意志,还浓缩了侗家生存与奋斗的过程和意义。《侗乡春早》叫人怦然心动,田中耙田的男人,田埂上哺乳的女人,是春天谱写的生命赞歌。《追忆红军情》反映的是当年红军长征过平等龙坪侗乡粉碎白匪挑拨军民关系的阴谋,奋力救火保护侗寨的史实,但画面只用一座红军鼓楼、一团火和两个侗族汉子、两把芦笙来表现,画面简洁空灵,却让人们的思绪随着芦笙的声音激荡、弥漫。《年年有余》将“余”字具象为鱼,又将鱼意象化为相濡以沫的和谐,内涵丰富、深刻。
都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深厚的生活积累是陆安顺艺术创作的优势。陆安顺在表现侗族风情的时候,注入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在版画的线波墨浪中,凝聚着对乡土的热爱。他的版画的线条、构图、造型、图案和上色,画面或丰满或简洁,或写实或写意,既有民间绘画、雕刻、刺绣和印染艺术的印记,也有现代艺术的元素。它是真正接地气的作品,形成了雅俗共存的独特风格。
也许有人会说,创作老是仰仗民族和地域的题材,会不会太狭窄太单调了?不,在陆安顺的记忆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挖。他还要用刻刀来镌刻,用心来制版,表现那刻骨铭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