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不再受制于人
2022-06-13国晔
国晔
一碗白粥,些许嫩姜,一只咸鸭蛋,这是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最喜欢吃的早餐。30多年来,这个习惯一直没有变。不变的,还有深埋心底的通信情结。
乡镇企业干光缆
20世纪80年代初,崔根良就多次创造了帮助企业扭亏为盈的奇迹。
彼时,从部队退役的崔根良初入商海,承包了浙江一家倒闭的纺织企业。半年后,这家企业就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1982年,崔根良收到家乡的召唤,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担任厂长一职。4个月后,服装厂成功扭亏为盈,盈利60余万元。
不久后,七都镇政府又把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交到了崔根良的手上。这是一家在当时镇政府投资最大、亏损最严重的企业。不到半年,乳胶手套厂在崔根良和技术人员一起研发新产品、更新设备等一系列举措下,迅速走出了困境。
然而好景不长,在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市场监管越来越严的双重影响下,乳胶手套厂不得不关门歇业。
这时的崔根良陷入了深思:什么样的行业才是朝阳行业?什么才是企业屹立不倒的根本?
深思熟虑之后,他找到了新的方向,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新兴的电缆光缆企业。
1991年,崔根良收购了濒临倒闭的七都农具厂,这就是亨通集团的前身。“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崔根良说,这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旧、债务缠身,仿佛都在阻止崔根良迈出初步创业的第一步。
千难万难,难不住创业的决心。
对此,他使出浑身解数,利用自己的个人信誉和人脉资源,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来解决问题,借助外力壮大自身。
他多次联系江苏省通信线缆总厂,用诚心和可行的方案,最终打动了对方,成功达成合作意向,顺利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问题,当年便实现投产,并上缴利税87万元。
1992年,崔根良决心再上一层楼。他找到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院,合资兴建长江光缆联合公司,研发的产品一举填补了江苏省光缆项目的空白。随后,他还谋划了一场震动业界的广州订货会,邀请了150家邮电单位参加订货,一举签下了5000多万元的销售合同。自此,订单源源不断,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也正式成立。
1993年,始终盯着创新的崔根良决心走出国门。他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从美、英、德、意等国引进了几十台(套)先进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使企业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当年年底,企业全年生产电缆121万千米,产值2.29亿元;光缆产量为4000芯公里,产值1154万元,产品开始出口海外。
三年时间,崔根良的电缆厂出色完成了“三级跳”,走完了同类企业十几年的发展路程。
1994年,崔根良正式组建亨通集团,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2003年,亨通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并荣登全国通信电缆销售冠军宝座。
“线缆航母”破封锁
21世纪初,国内光缆厂的光纤及光纤材料被国外少数巨头垄断。崔根良就想着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打破僵局。几年间,他往返法国、美国、日本数十次,始終未能如愿。“不靠他人,只能靠自己”,这时的崔根良决心搞自主研发。
他组建了研发团队,并从全国各地同行请来了顶尖专家进行指导。经过500多天夜以继日的研发,达到世界水平的光纤产品终于“拉”出来了。
乘胜追击,崔根良将目光瞄向了光纤材料——光棒。光棒即光纤预制棒,它不仅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还是绝对的高附加值产品。过去,我国90%以上的光棒依赖进口。正是这根“卡脖子”的棒,使全国广大光纤用户不得不承受高额的使用费用。
在崔根良看来,“如果中国没有光棒,将危及整个光通信产业发展。
这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立足。”
崔根良提出想要研发光棒的想法后,便遭到业内专家的反对:“众多科研院所研发了二、三十年,都还没有取得什么突破,何况一家企业?”
然而,铁了心的崔根良坚持自己的决定。他接连几个月带队到世界各地考察,并与研发团队一同在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中不断摸索。又是500多个日夜,2010年8月,亨通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面世,成功掌握了这项世界级核心技术!
正是崔根良的果决,使亨通成为我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这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也大大加快了大数据、物联网在我国落地应用的进程。
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亨通又成功研发出新一代绿色光棒,一举成为全球第二、中国唯一拥有这项核心技术的企业。如今,我国每4公里光纤,就有1公里是“亨通造”。
海底光缆“亨通造”
在亨通的生产车间,碗口粗、数米长的一根根光纤“玻璃”棒直立在一台台机器上,棒的下端,正“抽”出一根根比头发丝十分之一还要细的光纤。
从光纤、光棒全部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光纤,亨通将中国光纤市场的价格拉低了逾90%。随着光棒的成功研发,亨通再次将光纤价格拉低了近40%,为我国光纤到户创造了条件。
此后,亨通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设备、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从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
现在,亨通独立研发出的全套光棒生产工艺,每年可生产出2200吨光棒,如果这些光棒全部拉成光纤,可以绕地球接近1500圈。
目前,亨通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成功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光通信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2001至2007年间,崔根良带领亨通通过合作相继在上海、沈阳、北京、成都等地建立产业基地,逐步完善了国内产业布局,年销售额连续百亿级跳跃——2007年达到100亿元,2011年达到200亿元,2013年达到300亿元,2015年达到483亿元。
有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崔根良和他的团队把目光投向深蓝的海洋:“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跟着国家战略走。”在亨通马尔代夫超级海底光缆的制造车间,这里生产的海底光缆,已经覆盖了全球的40多个国家。
2013年,崔根良开启了亨通产业全球化的序幕,先后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在巴西、南非、西班牙、葡萄牙、印尼、印度、埃及创办了10家海外产业基地,及30多家营销技术服务公司,其中60%以上布局在了“一带一路”沿线。
此后,亨通又先后承担了马尔代夫连接100多个岛屿的国家通信光网、APEC主办国巴新、智利、芬兰、墨西哥、玻利维亚等数十个国家海洋光纤网络项目建设,“亨通造”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自信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