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礼物折了师德之重
2022-06-13匡小艳黄华斌
匡小艳 黄华斌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的风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里的孩子。过去,学生和家长感念师恩,会给教师送一些小礼物,或在毕业时宴请老师,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视为教育的一种美好模样。然而,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礼重了,风大了,送礼逐渐偏离了感恩的本义,功利的味道越来越浓,甚至走向畸形。
小礼物折射出社会的大问题。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带有功利性的礼物会令纯洁的师生关系黯然失色。我们要看到,教师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尤其是班主任,收礼并非本意。在很多教师看来,收礼,既违规又违心;不收礼,怕伤及家长面子和学生感情,破坏家校关系。礼物成了教师的烫手山芋。
那么,教师如何对待送礼这一行为?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有如下建议。
上好家长送礼第一课。接手新一届班级后,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第一次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沟通送礼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同时,班主任要弄清楚家长送礼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了解,家长给班主任送礼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表达感情,联络感情,增强感情。二是寻求特殊照顾。三是迫于群体压力,看见别人都在送礼,自己不送怕教师对自家孩子有偏见。教师要针对不同原因跟家长讲清为什么不收礼和送礼的危害,站在孩子的立场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深刻分析送礼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危害,倡导家长与教师、其他家长换位思考,引起家长的共鸣,从而自觉不送礼。
用看得见的机制消除家长的疑虑。说得好不如做得到。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和担忧,班主任必须让家长了解教师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例如:班干部公开选拔、座位定时轮换、卫生轮值、评优表彰公开透明等,都建立了公开、公平、科学的制度。尤其是对被婉拒的家长,我们更要积极回应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特殊需求,让家长真切感受到不送礼同样可以获得关注和爱。面对有特殊需求的家长,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和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给予有价值的建议。久而久之,家长自然能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感和公平。
避免在私人场合接待家长。教师杜绝家长送礼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给家长送礼的机会。班主任要定规矩,让家校联系在阳光下进行。比如,不在家里接待家长;倡导家长利用放学交接时间和教师沟通,或在教室门口、办公室等公共场合接待家长;即使是上门家访,班主任也可以邀请科任教师同行,尽量不给家长送礼的机会。当我们与家长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让交往接受监督时,家长自然会明白教师的意思。正如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和家长往来。”
用充满教育的方式还礼。有的时候,家长会抓住一切机会,变换各种方式送礼,让教师防不胜防。教师无法当场拒绝时该怎么办?事后及时、巧妙地还礼也是一种教育机智。比如,班主任可以借家访之机还礼,这样既做到了守心,又密切了家校感情和师生感情。关于送礼,有一个学生的作文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领取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那一天,我满心欢喜地向前来领款的父母“请赏”,父母却告诉我,他们今天给老师送礼了。
晚自习时,我被老师请到办公室。看到面前的老师,我的内心无法平静,觉得一向高大的他瞬间变得矮小了:老师怎么会收家长的礼呢?
不安中,老师递给我一套学习资料,他叫我拿回去好好看一看。正当我满腹狐疑,想不明白时,老师说话了:“快中考了,你的父母说你想要一套学习资料,但不知道应该选哪些,委托我帮你买。”可是,我从来不曾向父母讨要过学习资料。一瞬间,我似乎读懂了老师。
我读到这篇作文的时候既震惊又感慨。
事发之前,这名学生的父母来学校领取寄宿生补助费时,给我带了礼物,我没有接受。可事后,她的父母还是辗转将礼物交给了我。
这着实令我为难。直接退给学生吧,似乎不妥;收下吧,确实违背了我的本心。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书本最实用。
那天晚上送书给他时,我忽略了他当时的表情,更没有想到他知道父母送礼给我了。
孩子的心干净纯洁,虽然他们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才会给老师送礼,但是他们最不愿看到这一幕。
如果不是我的坚持,是否真如这名同学所说,我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一下子轰然倒塌了。
这则关于送礼的故事很有反思价值。它既反映了当下校园里的送礼之风,也折射出送礼对教师形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礼物看似能起到增强家校关系的作用,但从根本上破坏了美好的师生关系。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异化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健康的情感互动的基础之上时,这种关系注定是不牢靠和不長远的。
教育之美,美在一种纯粹。别让礼物折了师德之重。活得坦然,保持尊严,最大程度恪守做人的良知,这才是从教之基、为师之本。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