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三诀:管好人,带团队,拿结果
2022-06-12孟庆娇
孟庆娇
Z公司业务部门刚刚从一线提拔了一批主管,业务负责人想了解他们的沟通能力如何,于是派各位新任主管去了解自己团队成员的心态是否稳定,是否有离职倾向。有位一线主管立马跑去问自己的团队成员:“你打算走吗?”搞得对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话该怎么接。业务负责人得知情况后,认定这是一线主管不懂向下沟通的表现,于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在一线主管当中做一次向下沟通的专门培训。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次失败的沟通,但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我却想对那位提出培训需求的业务负责人说两句:既然这批一线主管刚刚上任,不可避免地会在管理上表现得有些稚嫩,有些人提上来完全是因为业务做得好而不是管理做得好,有的人甚至内心深处没有做管理、带团队的个人意愿。这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因此,仅凭一个沟通失败的案例,就提出要做一次专门培训其实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什么管理问题是通过一次培训就能解决的,而且就这个案例要做向下沟通的培训,怎么看都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系统化地去解决问题、以终为始地看待类似问题。
具体怎么理解呢?
就这个案例来看,暂且不说这位一线主管应该怎么问,以及这么问有什么问题。先把问题拆解来看:一线主管去向团队成员了解入职后的心理状态,在去和员工面谈之前,他们自己是否明确地知道业务负责人想要了解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否清楚自己要把目前的岗位工作做好需要面对哪些困难?是否还记得自己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最苦恼的是哪些事情?虽然现在所处的位置变了,但是原来那些问题可能仍旧存在,作为主管,起码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跟员工们聊一聊,以理解的态度来跟员工沟通这些事情,因为员工们可能也正为这些问题苦恼。
再深入一点思考,这次失败的沟通本质上并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自身定位不清、认识不足的问题。那个上来就问人家想不想走的主管,根本没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或者团队领导者,其思维还停留在一线人员的层面——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没有真正理解领导让他去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没考虑过怎样才能得到领导想让他实现的那个结果,更没有思考过要怎样沟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更别指望在拿到结果后去考虑一些后续的工作。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才称得上称职的管理者?
我的答案是,管好人,带好团队,拿到结果。要想管好人,需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首先,你得了解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知道他们的长处、短板,知道他们的个性、喜好、工作方式和习惯。要带好团队,就必须在团队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那么,管理者怎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呢?要慢慢渗透,让自己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影响力怎么才能递增?每一次员工遇到困难,你能给予适当的指引,带领他们解决困难;每一次员工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你能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假以时日,你的影响力也就建立起来了。
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管理者要相信团队成员的能力,要相信他们都非常能干,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团队的能力上来了,管理者自然就能带领团队拿到想要的结果了。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确定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首先,通过管理,让下属来完成工作,注意,不是管理者亲自上手,况且你也不一定擅长;其次,管理者是要实现团队的成功而不是个人或者某个团队成员的成功;再次,管理者要主动传播上级和公司的想法给下属;最后,管理者在管事的同时还要管人,做好激励、奖惩、考核评价等工作,包括平衡团队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身边有三种典型的管理者:
一类管理者特别“体贴”下属,不敢管,怕得罪人。“大家说的都对”,充當下属的代言人。该管的不管,放纵下属。这种领导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当你分配工作的时候,恐怕也没人听你的了。
一类管理者特别不体贴下属,唯我独尊。他们的内心独白是,“我可算当上主管了,你们都得听我的。”“我不用亲自做事情了,让下面的人去干就行。”“我过往做得都不错,大家就都按我的思路和习惯来。”这种管理者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当他的管理幅度更广、业务复杂程度更高时,员工可能会比他更擅长处理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自己原来成功的那套行为模式,现在未必行得通了。关键还是要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有一类管理者对管理没感觉,认为管理就是把事情搞定。他们能力一流,也愿意承担责任。缺点在于,只要下属做事情慢,他们就自己冲上去直接搞定。最终团队成员都闲得发慌,管理者自己却累死在沙滩上。这种管理者多是技术出身,虽然走上领导岗位,但没把自己当领导,脑子里还是骨干员工思维,做的也还是骨干员工做的事。这类管理者不能带动团队整体,不是真正的领导。
管理者要避免踩到坑里,就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有“等、靠、拖”的思想,不能等着领导来吩咐:“你去问问看员工的稳定性怎么样,是不是有人有离职的念头?”而是要主动跟团队成员交流,摸一遍底,对团队成员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一旦发现队伍中存在问题,能够尽早向上司汇报,共同研究对策。
对于上述案例中的一线主管来说,业务负责人要了解员工的稳定性,那么,你汇报一个数据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一线主管要通过跟员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他们目前遇到的困难,还要针对他们的困难给予一些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个扩大个人影响力的好机会。慢慢地,员工们有什么事情、有什么困难就会向你求助;一次谈话可以实现多个目的,这样的沟通要经常进行,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了解问题也就越全面,处理起来也就更加游刃有余。退一步讲,即便有些人去意已决,只差明确地提出辞职,那么你早了解情况,就可以提前安排人来接手他的工作,提前做好工作交接,让项目持续稳定开展。只要一切安排妥当,人员离职其实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当这些都梳理清楚之后,具体怎么沟通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想不想沟通。只要想沟通,一定会有办法,你会花心思去准备,会提前设计对话:怎么开场才不会显得突兀?如果对方报怨工作中太多困难该怎么应对?如果对方倾诉过程中情绪失控哭出来该怎么办?如果对方说想要换个岗位怎么办?如果对方说“什么都挺好的”该怎么接?……当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沟通时,你就会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而精心准备、不懈努力。
管理者固然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但这也恰恰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管理者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团队的成功,是其领导力的成功。同时,部门管理者也应该先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大概的情况有个判断,再来考虑怎么处理。而且这些应对手段要更多地从激发员工的善意和潜能出发,引导他们自己去找到这类事情的解决思路,得到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有所成长。
作者 浙江学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