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11刘锦峰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提升策略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职教师育人育德理念的缺失、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欠缺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保障制度的缺乏,是制约课程思政发展的桎梏,需要提升高职教师道德格局、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130-04

高职院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课程、课堂、教学这些载体都具有育人功能[1]。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都需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从显性的思政课程到隐性的课程思政,都需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高职教师整體素质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2],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关键点[3]。

一、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是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凸显了教育的本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课程、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这就意味着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课堂、所有教学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狭隘地认为立德树人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高速转型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上和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各类非主流舆论的影响和冲击,会在价值判断、道德困惑、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问题,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这就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大挑战。课程思政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选择,是立德树人教育和教书育人教师的本真价值[4]。高职教师只有具备了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才能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等去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才能承担好新时代被赋予的育人使命与责任[5]。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把课程思政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旨在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一些高职教师缺乏育人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器轻道”,把活生生的学生培养成冷冰冰的“工具”“竞技选手”等。一些高职教师缺少开放的心态和自我成长的意识,没有对接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内容陈旧、固化,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岗位工作需求、职业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喊几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全过程,使课程由“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蜕变。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政治素养、人文精神和育人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得到很好的体现: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指出了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然而,目前存在部分教师政治素养、人文精神严重不足的情况,无法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无法在思想上引领学生。高职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道德修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

二、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育德理念有待加强

近代工业化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具”,而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承担着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这里的成长一方面是指学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是指教师需要把学生带到道德的、智慧的、社会的价值中去。

然而,大部分高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课程思政育人育德理念普遍缺失。

一是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首先,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理论课负责的事情,与专业课无关;其次,随着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留学、培训频率的增加,本应结合自身经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但极少数专业课教师却片面放大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形成价值体系,而不应该试图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二是对思政教育的不够重视。部分专业教师已习惯性将自身定义为“智育”角色,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认为学专业才是学“真本事”,思政教育是“假大空”,忽略“德育”的职责,没有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上的引导。

(二)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具备以下教学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课程思政的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然而,目前由于大部分教师能力素养的欠缺,严重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发展。

一是无法正确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方面,除了专业带头人,大部分教师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无法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没有对课程性质、特点、授课目标、教材内容和授课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无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二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仅关注课程相关内容,对时政要点、时事热点、行业发展趋势、国情民情等关注甚少,从而无法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是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的理解仅停留在对网络资源的“拿来主义”,没有在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教材、在线课程资源、专业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中系统体现,没有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改造,更没有开发原创的课程思政資源。

四是课程思政的融入。没有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生硬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没有注重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针对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思政融入策略,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效果不如人意。五是课程思政的评价。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仍然采用“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没有形成课程思政的闭环[6]。

(三)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健全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制度可以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体制机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未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评优奖励、考核评价、荣誉评选、岗位聘用等挂钩,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非常用心的教师,没有对应的激励制度;对于“课程思政缺失”的教师,也没有对应的惩罚措施。一方面,缺失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对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育人、育德、品格等成效进行科学有效评价。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失,会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表面与口号,无法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缺失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之间的协调育人机制,三者之间无法进行深入的沟通与有效的协作,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的“独奏曲”,而不是三者之间的“协奏曲”。

三、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提升路径

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提升高职教师道德格局、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是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共同提升高职教师道德格局和政治素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教师自身的道德格局和政治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育者先受教育,当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道德失范、缺乏爱心、言行不一、政治信仰不坚定,无法让学生信服。

首先,需提升道德格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勇担社会责任,树立职业理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培养人才。一方面,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思想道德等综合素养,能够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需提升政治素养。一方面,高职教师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教书育人全过程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职教师需具备政治底线意识,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进行严格区分,避免“价值多元”“价值中立”等观念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新时代来临,各种全新挑战也接踵而至,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当务之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教学能力等。

首先,必须提高高职教师专业业务能力。一方面,能宏观把控专业、行业的发展趋势,能敏锐捕捉行业热点,能明确定位所在学校的专业特色,能紧跟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工艺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能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刻理解学科专业的文化、基本思维方法;能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科学人文素养。此外,能密切关注时政要点、时事热点、国家和社会发展,实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只有具备了以上专业业务能力和素养,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才能发掘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内容的切入点,才能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

其次,必须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学习需求、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注重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内容,设疑激趣、环环相扣,激发学习热情,碰撞思想火花,引领学生成长。另一方面,教师需主动学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更科学地评价学生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学习成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等[7]。

(三)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制度构建、机制优化上下功夫,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有效开展。

首先,健全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一方面,学校需要将课程思政的工作目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考核分别纳入思政课部、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部门,三方形成合力,同谋划共发展,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定期交流,协同备课。另一方面,由思政课部、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和学工联席协商细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明确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分工与职责。

其次,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保障改革科学性。一方面,构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其中,质性评价主要是指精神提升、思想引领、情感表達、价值内化等方面的价值评价,是对量化评价的补充;过程评价是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是对结果评价的补充。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策略信息化,评价主体包括学校课程思政主管部门、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策略需与时俱进,因为利用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精神提升、思想引领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但学生思想的变化必将体现在行为上,因此,可以借助心理测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借助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在学习平台、社交平台等在线平台的日常行为数据,依据信息技术科学有效评价学生的成长。

最后,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激发改革内驱力。一方面,遴选和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师的示范典型,评选校内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并在校内外媒体上公开报道,增强课程思政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价值感和荣誉感。一方面,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校级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优先对接相应的省级项目,并纳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绩效核算等,具体包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堂革命案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课程思政比赛、金课等。

参考文献:

[1] 高国希.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 教育研究,2020(09):23-28.

[2] 何天雄.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1):54-60.

[3] 刘承功. 抓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0-15.

[4] 桂玉. 课程思政路径下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价值回归探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92-96.

[5] 冯惠芳. 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内在要求及具体路径——基于高校教师的视角[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03):139-143.

[6]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7] 乔兴媚,姜志坚,徐春梅. 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理性审视与对策研究[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23(03):84-88.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21BZJ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锦峰(1982—),女,硕士,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提升策略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