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11邓家宝
邓家宝
摘要:素质教育推动着小学数学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路上,应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选择更为易懂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理解力。数形结合思想是当前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也是全新的教学思想,对于概念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数形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数学知识更加直观,数学概念更加具体,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本文主要研究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全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此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感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概念教学
数学是教育的重点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让学生接触数字、了解数字,也要在学科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效培育。数学学科系统性本就较强,且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学生缺乏逻辑思维,在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时就会较为困难。因此数学教师就要积极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化繁为简,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核心含义所在,最终形成数学学科素养。
一、结合数形结合,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数学概念本就较为抽象,如果让学生从理解概念的入手,去寻找数学规律往往较为困难,而且小学生本就处于逻辑思维的培养阶段,对抽象知识的接受还需缓缓行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利用图形或者数量关系来解释其中蕴含的概念含义,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1]。
比如在初次学习乘法时,学生在接受新算法时,往往存在诸多困难,一般教学教师只是为学生展示出连续的加法算式,并引出乘法算式,如:根據2+2+2引出2×3与3×2,而3+3的最终计算结果也相同,但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其含义,无法发现加法计算公式与乘法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效率较为低下。为了解决此种教学问题,教师可结合数形结合思想,直观的展现出乘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乘法的概念。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6个三角形,排列方式为上面3个、下面3个,并对齐。随后,让学生分别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写出相应的算式。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上下相加则为3+3或者2+2+2;图形为2行3列,也就是2×3或者3×2。在示意图的支持下,学生能够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并结合图形直观的掌握乘法算法。
二、利用数形结合,将理论知识透明化
数学概念是教学的又一重点,教师可找准概念教学的切入点,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愿意结合已学知识,去自主探究新概念中蕴含的奥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尤其是在学习应用题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遗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导致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用图形来代替数字,逐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理清题意,明确题干中的复杂关系。
比如在学习“倍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线段图代替为数字,让数学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在教学阶段,教师可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例如:五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需要共同完成植树任务,已知两个年级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学生的植树数量是二年级学生的2倍,那么两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植树多少棵?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模式的限制,无法计算出最终结果,也难以得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展示出题目之间的关系。首先画出一段线段代表二年级学生植树数量,也就是1倍;五年级是二年级学生的2倍,需要画出两段线段,并标注出两个年级共120棵。学生通过图形能够清晰发现题目中的关系,二年级线段与年级线段相加,一共是三段线段,这也就代表一共是3倍,共120棵,通过计算可以得知1倍是40棵。最终计算可得知,二年级一共植树40棵,五年级一共植树80棵。可见,通过图形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得教学更加清晰,将数字转化为图形,能够更通俗易懂地描述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倍数的概念,进而更熟悉的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3]。
三、借助数形结合,将概念知识清晰化
数形结合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数学思想,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探究其教育精髓,并结合教学知识寻找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实现思维的有效拓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分数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重构的重点内容,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分数教学突破了学生对整数理解的限制,学生需要重新接受新的数字形态,这也就导致许多同学在学习分数时难以入手,对分数概念的了解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分数的概念,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知识清晰化,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4]。
例如,在分数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正方形与长方形,并动态的展示出图形将长方形分为相同的两个部分,并提问:“其中一部分的四方形属于长方形的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一半!”教师紧接着提问:“那如何用数字来表达出一半呢?”并引入分数概念教学,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一半是整个图形的1/2。但学生此时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可再次结合案例开展教学,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图形的一半、1/3等等,逐渐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拿出一张纸,并将其对折,而后打开探究对折后小图形是总图形的几分之几;随后再对折,再次打开数一数,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分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利用图形掌握数学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既能够保证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得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强化。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利用图形与数字,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愿意去主动了解概念的含义所在,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鸣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幻画报,2022(1):115-116.
[2]周玉龙.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1(8):64-66+79.
[3]张玉虾.“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21):89-90.
[4]李小凡.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