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山水画之意境美

2022-06-11吴浩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意境美山水画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中,山水画的意境是绘画的重要追求,是画家通过自然物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山水画的精髓所在。意境美的营造和体会离不开画家的综合素养,是一种高要求且独特的艺术美感,在当今山水画研究中仍具重要研究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美;简逸;情景交融;诗意美

中国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至五代和宋代后山水画发展达到高峰,在绘画的笔墨技法方面和审美追求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画面拘于物象本身,缺乏意趣、意境和精神的注入,到了元代,文人画盛行,开始强调绘画的格调和意趣,借景抒情,提升的画面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山水画意境美在文人画的带动下得以重视和发展。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美学特质,它来源于自然和画家“精神”上的交融,从山水画的审美角度来看,意境美是山水画的至高追求,是画家通过客观物象表达绘画精神和自我追求的美学境界,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1],因为意境美的构成不仅来源于自然,更是画家涵养学识以及审美情操的综合展现,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要通过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融汇统一,以心中之情寫自然之景的艺术境界来表达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

一、简逸灵动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大追求,而自然美其根源在于自然本身之美,亦是画家对自然直接的热爱和表达。“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2]这是顾恺之对于山川自然之美的理解,反应出山水画创作的初衷以及山水画意境美根源,即自然山水本身之美,促使文人墨客热爱之情。山水画意境美是自然客观物象的反应,画家虽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但始终依托于自然山水之美,即“动必依真”,因此山水画的初衷带有浓烈的“唯物主义色彩”。这种“师造化”的绘画理念,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真实性的来源,像傅抱石、李可染、石涛,就是在自然中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真谛,既师造化也师心,用自己的理解展现自然既真实又独特的山水画艺术,因此所展现的山水画意境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同时也保留了自然之美。一位美国史论家这样评价石涛的作品:“勾勒山壁轮廓和主筋的线条,好像一张具有生命的网,又像生物体内的血管脉络,渗出了种种形状”,可以看出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是灵动自然的,这种意境和气息仍然来源于自然,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思想下绽放的写生山水画,是面临真山真水的感悟,画面虽然简练,却是自然精神的提炼,亦是自然真实的展示,所以空疏灵动,简而不凡。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3],前人在山水画写生与创作过程中会对自然有充分的尊重,是对自然美真切的追求。山水画是精神性的,是画家审美、思想、情感的结晶,所绘物象、所露气息是画家主观意识下的产物,画家把自己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融为一体,但是对于自然气息,自然精神是保留的,甚至是放大的,因此山水画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一种有机辩证的状态。即使画家对画面的主观引导和调整,但所取之美皆为自然之象,只有来自真实自然的草木山川,晴雨寒暑才能表达出自然气息、自然之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生活美,人的思想精神与自然精神是可以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艺术来源于自然,也必将回归于自然,任何先进性的创作都不可以离开自然和生活的滋养,那样不仅是作品缺失自然美,也将失去艺术创作的初衷和艺术价值。宋代李成的《晴峦萧寺图》、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是“师造化”的典范,画面山峦起伏自然,曲折变化之中显自然灵动之美,山石树木或萧疏空寂或繁茂旺盛,穿插错落、姿态万千,这些精品佳作的背后是画家无数次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是以真山真水为第一研究对象,将自然山水运用升华到一种可居可游的美妙境界,那些或奇峻、或幽静、或平稳的山水画景以结构复杂、变化无穷的形式展现,这种尽精微,至广大的艺术作品是画家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山水画创作需要自然美,也需要画家独特的解读方式和表现方式,画家想要创作出有艺术价值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还得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特审美、奇妙见解的艺术之路。

二、情景交融的真挚美

顾恺之认为画尚“以形写神”,形和神是高度统一的,缺一不可,在山水画中景是载体,是引发思绪和情感的来源,情是灵魂,是画家个人对景的理解,只有情景交融,相互贯通,才能创造出有意义且独特的美学价值。陆俨少对于山水的独特理解和情感是画中取胜的关键,他游历三峡时乘舟于江上,两岸石壁高耸入云,草木茂盛葱郁,流动的云雾与湍急的江水呼应,这样震撼的景象影响了他的作画情感,也因此找到了表达的灵感,通过反复地观察和研究,以及大量作品的铺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陆家山水”,尤其对于云水的处理更是轻松灵动,前无古人,把在自己在山水中感受的“势”与“气”运用到画中,画面因此生动有力,大气磅礴,这是他对于自然之景的理解,也是受自然之景的启发,离不开他对于山水的真挚之情。山水画中的意境包含了自然的“景”与画家的“情”,更加重视情景交融的真挚情感,意境通过“情”与“景”表达出来的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自然力量,画家们往往借景抒情,把心中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在画面上,以景造境,以境表意,画家的情感流露在画面中的一草一木或是一个笔触中。清初画僧弘仁,执着于在自然山水中领悟绘画真谛,乐于在写生中去体会自然,他一生中多次游历黄山,对于黄山的景与境了然于胸,黄山的独特风貌与气息也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对于黄山奇松奇石的表达尤为独到,黄山对于弘仁山水画意境的探索和营造有着重要影响,意境是山水画的魅力所在,“情”与“景”的交融是画家艺术精神的体现,也是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来源。

“春山澹冶而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4]不同的季节山色有不同的展现,人对景色也有不同的看法。郭熙将自我融入自然,人与自然精神的高度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视角会更加开阔,观察更加整体与完备,自我感情色彩的加入让艺术创作更加生动,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李成山水画清幽静谧,气格飘逸,就是把情寄于景中,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来实现自我情感的抒发,运用联想和创造的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美,与画家的情感产生共鸣,画面的每一处景都对应了画家每一个情绪、每一种情感,因此每一幅创作作品都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也是不同以往的。对于情景交融,山水画创作要有深刻的感受就必须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自然中去,做到真正的用心体会,把自我融入自然,把自己当成自然景物的一部分,充分地去体验和感受,用画笔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记载下来,这是画家心灵与自然的深入沟通,是画家感知自然奥妙和变化的至高境界和手段。因此,从古至今的画家们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融合铸就了独具风采的美学境界和意境。E0AE9804-87AA-435E-9602-66FD7DB6AD1B

三、意韵悠长的诗意美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背景和画家学识修养,文化高度是直接影响绘画高度的重要因素,“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的结合是古代文人画表达的一种形式,文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并融入到绘画中,画面不再追求形似或华丽,重在表达自我和心中所感,如道教思想一样在平淡中寻求艺术真谛,诗与画有着共同的意境追求,画意与诗意的贯通让艺术形式不再单一,同时也升华了原有的意境美,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书画同源”也印证了不同文化形式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近现代,诗意美也是山水画的一大追求,诗与画的结合让画面更具可读性、趣味性、诗意性,其“意”和“韵”更加让人寻味,更加生动,如傅抱石、李可染等山水画家,就是把对于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用诗词入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诗意去揣摩、去研究,加上个人的理解创作出一批毛主席诗意图,如《到韶山》、《龙蟠虎踞今胜昔》、《万山红遍》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美不仅是诗画相融,更是一种绘画思想、内涵、意境折射出的一种美学精华,同时包含了绘画构图、笔墨、设色等等画面要求,拥有诗意美的山水画通常具备文人画精神,画面清新自然,简逸灵动,从“意”的高度上与诗相联通,因此山水画的诗意美是山水画的至高追求,也是至美展现。

“山谷盘郁,云水飞动,意出尘外”,这是唐代朱景玄对王维画作的评价,正是展现了王维画作的诗意美,通过诗歌来表达画的意境美。甚至更早的东晋顾恺之就有意地追求过绘画的诗意美,他的山水画有一种寂静美,除了笔墨灵动,气息文雅外,点景人物的运用让画面增添生气与趣味,人置身于山水之间将思绪与情感注入其中,是可以通过文字,通过诗来表达的,在创作过程中追求诗意美的同时会影响绘画图式与绘画语言,引领画面更加贴合诗意美,“中国的诗,假之以神韵”著名学者林语堂直接道出诗对于中国画的气韵格调的影响。王维的诗词功底强,他出生旺族豪门,与之不同的是元代的文人隐士,他们不满当朝者的管制,归隐田园,在绘画中寻找自我,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个人情感,他们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来表达心中理想的“逸”和“意”的境界,因此画面有浓郁的写意精神和文人画意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和生活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是简约、清雅的,不落世俗。另外,元代文人隐士注重自身文化修养,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相对较高,对于诗意的理解深刻而通透,他们很多是以文转画,文化修养和学识让所作之画含蓄意美,脱尽俗气,他们将道家思想清修无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运用在绘画创作中,将自我精神与自然精神汇通,坚持“我有我法”的创作原则,形成了高逸脱俗、萧疏空寂的绘画风格,这种“笔简意多”的绘画方式让画面留白更多,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如倪瓒、黄公望的绘画,让意蕴和精神主导画面气息,让诗意美在“写意”山水画中绽放。

四、内涵丰富的精神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李可染认为意境是山水画之“魂”,“意”是画家思想与情感,“境”是自然和生活客观世界,意境需要这两方面有机融合,才能铸就高深的意境,所以他认为要将两者进行高度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用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又具诗意美,就是意境。美的意境需要蕴藏丰富的内涵和精神,“无形因之以生”,山水画创作应“师造化”,还要“师心”,自然万物给予绘画所需营养,但不可拘于其形,照搬所观自然之象,要注重所感、所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师心”,把自己的精神和感受镶嵌在绘画中,才能表现出山水画意境美独特的精神内涵。中國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美是以笔墨为基础,重在传递和倾注画家的理念和才情,中国山水画的精神美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境界,潜藏着哲学和美学层面的研究。精神美强调“物我合一”的境地,让人文和自然之间达成一种深刻而又微妙的默契,这其中就传达一种创作理念,流露着画家的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艺术理念指引艺术实践,而艺术实践的精神化直接影响到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形成。郭熙认为“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5]。这是师法自然必须把握的规律,只有在“大象”、“大意”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表现长处,把传统笔墨与“我之所见”相结合。

贾又福认为临摹、写生和创作都不能离开精神性为主导,精神性是画家自我主导画面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画面的精神美,“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精神之美”,无论是山水画写生还是创作,都需要注重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景物,不拘于古人,不拘于所学之人,深入观察和研究后,自我的感受往往是与众不同的,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新颖和创新,黄宾虹说:“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写其心的绘画理念让意境美得以最大化地展现,强调个性的精神美也能很好地突出。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而出,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表达心境,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但是既有“自然之理”也有“人文之情”并不容易,山水画意境的表达涉及精神内核下的审美品味,精神美受到画家审美、人格,情感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山水画精神美的形成是较困难的。山水画精神美也蕴藏着哲理的传递和思想理念的输入,精神性的强化让山水画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山水画的品味中,解读自然之理和画家情意,悟得来自山水世界的哲理。

五、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不仅是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画家艺术修养与审美的展现。中国画对于意境的追求让画面不单一于寻求笔墨或色彩,“气”和“韵”辅助的意境美让山水画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性。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下的精华,是画家思想感情与自然山水的精神性融合,也是画家综合素养,总揽全局,注重立意的体现。山水画创作既要坚守传统山水画的核心精华,也要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时代,意境的研究与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深入体会和掌握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观,还能助力文化理念的提升,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推动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和审美文化相融合借鉴。意境美的根源是人对自然的理解,是一种人文精神,“山水虽大,人不居其间,何以有灵?绘事虽小,蒙天地滋养,文心绚烂。”

参考文献:

[1]潘天寿.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刘义庆.世说新语[M].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

[3]王履.华山图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5]郭熙.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吴浩(2001.6—),男,汉族,安徽宣城人,本科,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E0AE9804-87AA-435E-9602-66FD7DB6AD1B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意境美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