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引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几种方法

2022-06-11黄丹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茱萸佳节秋水

黄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解读大家之作呢?接下来,笔者就以几首古代诗歌为例,谈谈引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指导学生抓住意象,解读古代诗歌

在引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尝试找出作品中的各种意象,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想象出具体的画面,培养其思维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意象与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等联系起来,让他们以此为切人点解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

示例:

舟行即事

【唐】杜荀鹤

年少髭須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

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

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解读诗歌。通过阅读诗歌,学生不难发现,诗人写了“苇林”“秋水”“白鹭”“红蓼”等意象,呈现了一幅绚丽的秋江晚景图。诗人处于乱世,年龄不大(临近中年)却胡须斑白,常年奔波.与仕途无缘。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离家才三日就生出思乡之情。他白天跟随出外做生意的商人乘舟出行,就怕刮风下雨,耽搁行程;夜晚则和渔夫一起夜宿于芦苇荡,可以说是餐风露宿,随遇而安。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夕阳晚照,云霞漫天,白鹭高飞;江水澄碧,芦苇摇荡,红蓼点点;猿猴啼叫,回荡不绝,引人遐思。重阳佳节,菊花酒都已经酿好了,茱萸也变成了紫色,本来应该携亲带眷,呼朋唤友,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佩茱萸,赏菊花,欢度佳节,然而诗人却因某种原因不得不出外旅行。景色如此美好,诗人却只身一人,靠着船棹独自苦吟。诗歌在呈现美丽的秋日风光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解读古代诗歌

除了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解读诗歌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将类似的作品或句子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赏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舟行即事》的颈联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师:《舟行即事》的颈联“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艺术技巧上相通,请大家对比赏析。

生1:两者都将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对比;王勃将落霞的红、孤鹜的黑与水天的蓝放在一起比较,杜荀鹤将白的云与鹭,红的野花以及深色的山放在一起比较,都通过深浅参差的色彩描绘出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象,宛如一幅画卷。

生2:两者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王勃笔下的孤鹜、晚霞都是动态的,秋水、长天都是静态的,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杜荀鹤则将静的秋水、红蓼、暮山、白云和动的飞鹭、啼猿放在一起,为静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

生3:两者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视野开阔,画面壮美,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三、鼓励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解读古代诗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可以指导他们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明白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如此才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还是以杜荀鹤的《舟行即事》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了解杜荀鹤的人生经历和《舟行即事》的创作背景。杜荀鹤,字彦之,白号“九华山人”。当时正处唐末乱世,他出身微寒,仕途坎坷,中年中举,却未被授官;曾有诗赞梁太祖朱温,因而被朱温赏识举荐,曾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然而不久即卒。杜荀鹤才华横溢,在唐末诗坛享有盛名,白成一家,尤其擅长作官词。他的诗风平淡自然,质朴明畅。这首《舟行即事》是杜荀鹤在旅途中创作的作品。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是常年奔波劳苦导致的;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颔联记事。诗人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尾联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诗人想象着故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古代诗歌,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CB137258-23E3-401F-BDF1-F05372C81164

猜你喜欢

茱萸佳节秋水
秋水无声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佳节到
怀念一枝茱萸
《秋水共长天一色》
每逢佳节胖三斤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快快乐乐过佳节
漫话茱萸
佳节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