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科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素养

2022-06-11刘妍静贾清张文琪

科技风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建构主义科学素养

刘妍静 贾清 张文琪

摘 要:学习者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学习者是带着许多不同的经验、观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入教育环境的。学习者不会从传递中获得知识,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智力活动去建构知识,使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1]。从建构主义对学习者的界定来看,科普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担当更多的应该是儿童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单向传授者。本文試从将建构主义运用于科普创作时,科普教育工作者(以下简称科教人员)需要考虑的几个要点,科教人员在科普活动中所担当的责任与角色,结合如何将建构主义注入科教人员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中等方面来探讨在工作的点滴中科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以更好地担负起儿童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把提升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视为己任(本文所关注的受众对象主要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学生)。

关键词:建构主义;责任与素养;儿童;教育效果;科学素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担当的是传授给儿童知识,并且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整合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释的责任。那么,科普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的一种非正式的特殊表现形式,担当的责任也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多年的工作实践以及和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使我们更多地认同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即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2]。

一、将建构主义理念运用于科普创作时,科普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要点

目前,国内的大型科普场馆的大多数科普作品,都是由科教人员自行担任创作人员的。以上海科技馆为例,馆内的“科学LIVE秀”“科学列车”“STEM科技馆奇妙日”“科迷工作坊”等人气科普活动中的科普作品,都是由我们馆内科教人员担任主要创作者的。那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考虑和注重以下几个要点,才能对儿童的知识建构起到促进和帮助,创作出引发儿童好奇心、深受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喜爱的好作品。

(一)在创作科普作品时,本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在作品的构思上要进行换位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先生的这句话,相信对科教人员的感触是深刻的。所以,在积累素材或者说创作酝酿期,我们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接触孩子,观察孩子,阅读儿童心理学、童话故事等书籍,观看儿童电影,去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体验儿童生活,进入“角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那么,在创作科普作品时,我们才能使自己处于孩子的位置,理解孩子,考虑到孩子智力发展和心理自主的双重需要,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所想所要,理出知识的建构框架,使我们的作品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

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首先必须保证科学性,失去了科学性,就失去了它的灵魂。那么,如何做到科学性呢?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认为:“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科学事实,搜集最新的科学材料,加以仔细分析和全面地了解,遇到有疑问,还得查对原始资料,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到现场去亲身观察和体验。”[3]所以,我们在创作科普作品时,一定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怕麻烦,特别是遇到疑问时,切忌敷衍了事,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查对资料和数据,确保知识内容的准确无误。

(三)趣味性是科普作品的点睛之笔

有趣的人和事才能为公众所喜闻乐见,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受欢迎,严肃知识以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比照本宣科更受欢迎。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我们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找到趣味的切入点,是我们的又一个工作重点。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品内容和作品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在作品中注入趣味性。以上海科技馆的原创科普剧《“压力山大”的爸爸》为例,是一部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科学秀,让受众充分领略了科学之美、技术之力,活跃了现场气氛,屡屡成为各项展演活动的一大亮点。该节目以奇妙有趣的表演方式将大气压的科学原理生动呈现与表达,以艺术性的情节设置、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和诠释,配以精妙逼真的音效,使得整个节目生动有趣、寓教于乐。该科普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节目创意和表演中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趣味性。

(四)建构主义理念在科普作品中的运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馆作为非正规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等日常工作领域中,应该尝试将建构主义,这种前沿的科学教育思想和理论应用于科普传播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受众的科学素质和场馆的教育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设计和规划活动内容和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建构知识,即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并在大脑中形成长期存储形式——“图式”。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不能只追求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听从科教人员的指导,动手在做,动嘴在说,耳朵在听,眼睛在看,而思维在这过程中所占比重很少;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他的感官是在配合他的大脑在对所做的实验或活动的新旧知识快速整合,最终达到巩固和理解。这可能需要我们每一位科教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用心钻研。

二、建构主义理念的科普活动中科普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在科普活动中,我们的主角,永远都是孩子。在科普活动中,科教人员可能要担当多重教学角色,但都仅仅是配角。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职责减轻了,相反,我们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一个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一个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所要具备的能力都变得更大、更强。

(一)科普教育工作者是活动情境的组织者

科普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为活动的进行准备所需的材料和道具并布置相关情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使用材料和道具的安全性。

科普教育工作者還要为活动的开始组织预热或者说怎么将儿童引入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预热或引入并不是对儿童进行思维的限定和范围的锁定。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方式,允许儿童有多种可能的思路和反应,尽量用一种鼓励儿童有不同观点的口吻进行交谈,并为他们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另外,要注意的是,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并尽量给他们创造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俗话说,“独脚难行,孤掌难鸣”,让孩子体验合作的益处和团队的力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科普教育工作者是活动过程的观察者

在科普活动中,科普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观察是科普教育工作者担当其他任何角色的基础,当一个出色的观察者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在科普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对这个活动的理解、是否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或者说对这个活动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以及在活动的某个环节他的需求等相关信息;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些以前通过印象所形成的错误观念。比如,在一个孩子刚进科学教室时,我对他的印象是偏内向的,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坚持观察,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会逐渐发现我们的大脑对儿童在成长发展中的记录越来越清晰。

(三)科普教育工作者是整场活动的主持人

科普教育工作者在科普活动中怎样提问设问,也就是怎样做好主持串联,是非常讲究技巧的。科教人员的提问方法和时机可能会决定儿童是否能够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探究问题。在这里,需要提醒或者建议科普教育工作者,我们提问的切入点必须是建立在事先对儿童的观察的基础上,观察的重点是通过儿童的动作行为来领会他的思维,了解他下一步准备做什么,或者说他现在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我们的提问才会有导向、鼓励、促进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儿童思维和心理的需要,很有可能会对活动的继续产生负面影响。

(四)科普教育工作者是儿童学习成长的记录者

科普教育工作者记录者的身份是之前提到的观察者身份的延续。首先,要坚持每天做工作笔记,记录儿童的群体表现、特殊案例以及科教人员自身的观察感想等;其次,要将这些信息定期做收集、整理和归类,以便有需要时查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珍贵的信息和同行分享,并做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新了解儿童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别对什么领域感兴趣,接下来他们进一步想学习和探究的是什么等问题来建构我们对儿童思维和行动的了解。

三、如何将建构主义注入科普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中

和儿童一样,科普教育工作者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支持,以建构、成长、体验、冲突、改变观念和思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防止自己知识枯竭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更好地担负科普教育工作。

(一)坚持阅读,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灵活性;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具多样性。阅读,是我们丰富的智力来源,是我们建构和充实自身知识结构的第一步。这里有两种笔者认为较好的阅读方法和大家分享,一种是渐进式阅读,可“顺藤摸瓜”进行扩展阅读,比如文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循环式阅读,好的书籍是值得我们反复细读、消化以获得新的思路的。我想,苏轼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在不同程度上会为我们以后设计相关作品和活动带来灵感或提供素材。

(二)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

及时的自我提问有助于我们客观的自我评价。比如,当一次活动结束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次活动的效果是我所预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否有必要进行局部的修改?”,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继续活动或者修改活动的合理判断。一个有着建构主义理念的科普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经常性地思考自身理论假设和实际发生情况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冲突、解决矛盾、成长专业的过程。

(三)创建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情境

如果我们在一个可以随意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同事之间愿意相互协作、相互分享、相互支持以达到共同的工作目标的情境中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便于我们反思自我,理清思路,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更多的合作,在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工作情境对我们的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定期参加相关的讲座、培训,以及对口专业的继续学习

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将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知识总量激增,应用周期缩短,半衰率加速,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和更高的智能结构。定期地参加一些专业机构(比如:上海科技馆的“科普大讲坛”、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科普研究》等)的讲座和培训,以及订阅他们的杂志和期刊,都是获得新思维、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科普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科普创作的理论领域还是在科普活动的实践领域的专业水平上都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尚在探索的阶段,继续进行对口专业的系统学习对科普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上海科技馆就为馆内的科普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与平台,也为科技馆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上海科技馆与华东师大、市科协三方共同合作的华东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科学传播教育方向),连续几年全力培养在职科学传播教育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现代科学传播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传播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科普教育工作者。

结语

建构主义理念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国内的科普教育研究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本文希望投砾引珠,能够引起国内同行对建构主义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对科普教育的运用和意义的关注和共鸣,提高年青一代的科学素质,虽任重道远,但对我们每一个科普教育工作者来说都责无旁贷,愿意为之研精毕智。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百度百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EB/OL].[20130615]http://baike.baidu.com/view/630921.htm.

[3]刘树勇,张文秀.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J].科普研究,2009,(4):7780

作者简介:刘妍静,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育硕士,馆员,研究方向:科学传播教育;贾清,副研究馆员,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主任;张文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建构主义科学素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