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探究

2022-06-11朱根升

职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朱根升

摘 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存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高薪就业、工作稳定的毕业生比例较小。本文通过对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的探究与分析,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當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与生产实际衔接不紧密,其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标准和规范意识无法达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上岗前企业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同时,因部分中职毕业生心智不够成熟、好高骛远、不愿吃苦耐劳等,导致其就业不稳定,加大了企业人才的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得企业在付出培训成本之后无法获得较好的收益。正因如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较高的职业素养,这对于中职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为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中高职与企业的一体化合作,即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合作将学生、家长、中职、高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共同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满足岗位用人标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状

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育人理念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育人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同时,校企合作的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最开始的校企合作或联合主要是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以及机会,但此种方式无法发挥企业的最大价值,而当前阶段的校企合作更为侧重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即通过联合中职、高职、企业等主体,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或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岗位能力培训、产教融合等更深层次的合作,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思维禁锢

虽然职业教育改革已有多年,校企合作也成为众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受自身固有育人思想的影响,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教、学、产、研分而行之,并未制定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定位、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目标,依旧以基本的知识以及技能讲解为主,且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岗位实际需求。这不仅削弱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无法较好达成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导致整体育人效果不理想。此外,一些企业偏向于与高职院校合作,降低了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2.校企合作制度滞后

在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之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其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基本上由校内教师经过调研决定。而在全新的育人视角下,此种关系需要重新定位,高职、中职、企业需要就课程实施、企业培训课程落实、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教师的分工等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但是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缺少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的运行,仅是单一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体验或简单的实训实习,导致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三方协同,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立足当今职业教育,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中职、高职育人目标,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在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以进行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中职素养等课程教学为主;高职院校提供高阶的理论与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平台;企业提供岗位所需的行业知识、企业文化、专业技能理论与实操教学内容,同时担当着实践基地的角色,即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课程体系方面,需要制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必备技能、进阶技能等标准。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校企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且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根据这一基本情况,校企要共同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一全新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多元能力发展,还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合作的应用价值。首先,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各专业教师需要对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企业用人标准进行探究,深入分析专业岗位所设定的工作任务、评价标准等内容。结合这些有效的数据,与企业专家和企业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从而结合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通过校企合作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中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和企业工作内容,中职教师、高职教师及企业导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修改、完善,形成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实用性强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三主体育人机制与方法

对中职、高职、企业三者而言,人才培养不仅需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利益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入手。为满足三者的共同利益,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建立灵活的教学体制。首先,中职、高职、企业择时而教。在企业工作的淡季、学生假期期间,由中职、高职院校教师以及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组织学生返校进行知识学习,或在项目工地、企业车间以实际教学或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做好教学统筹工作。为了确保相关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实现学生多元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学习统筹工作。其一,开展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性的知识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不能出现与实际工作、生产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由中职、高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行协调,结合专业发展现状,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其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AR技术、VR技术、在线工程模拟技术等获得广泛应用,中职、高职教师可以协同企业导师规划在线模拟平台,并借助教学App、学习网站等,打造微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有效开展实际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在企业生产繁忙阶段,为缓解企业的生产压力,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三)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才是否符合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训练场。没有人才培养基地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代化。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必须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技术革新要求、设备更新情况,共同谋划,共建“校中企”或“企中校”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进”“出”双向流动,让学生在校、在企学习期间,与最新的知识、技能、设备、生产过程零距离,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四)多维入手,实现共赢

首先,多方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中职、高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现状、行业标准、专业发展趋势、育人目标、就业情况,介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主体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升学、如何就业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待遇、岗位晋升等内容。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活动与岗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总之,中职、高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必须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完善评价标准与内容。由企业导师或师傅、高职院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考核评价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内容,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及个人综合素养等情况,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价。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校企合作考核小组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或考核结果,可以作为企业人才招聘的重要依据,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的依据,也可作为高职院校招生或学生升学的条件。学生得以成长成才,企业不用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中职、高职向社会输送了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小结

综上所述,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企业、中职、高职三者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及中高职育人目标,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将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马丽,王海,王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衔接现状[J].办公自动化,2021(15).

[2]潘书才,徐永红,陈宗丽.高职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省12所高职院校的调研[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3]姜宇国.面向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5).

(作者单位: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