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2022-06-11纪智哲

化学教与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教学评一致性

纪智哲

摘要:基于“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化学人教版“酸的化学性质”一课进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录,分析新设计课程的课堂效果并进行反思总结,实现课堂流程和资源的整合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实录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6-002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6.006

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主题内容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1],是中考化学的重要考查知识点。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稀盐酸、稀硫酸与一些物质反应总结出酸的化学通性。《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对学生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对酸性质探索中应用“现象一本质”方法,逐步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又重要。

2.教学现状分析

(1)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10年杜鹃在《“盐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合理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在教学流程中安排了2个学生实验和3个教师演示实验,系统地探究归纳了酸的5个化学性质[2]。艳平的《“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设计5个学生实验探究歸纳酸的5个化学性质[3]。王宁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只探究了酸的3个化学性质,杜冰对“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提出了清晰的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学习理论[4,5]。在现有的教学设计中,对于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不够全面,缺乏对课堂目标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评价。虽有意识联系生活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但未有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本文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的模式下,对酸的5个初中必考化学性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教学。

(2)需要关注的问题及驱动设想

“酸的化学性质”在课本中属于探究活动,有4个任务和2个讨论,归纳3个化学性质,2个是旧知识不需反复探究,可适当替换任务。2个讨论与知识深化和考查密切联系,可以有拓展,详见表1。

二、教学思想

1.“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论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由华东师大崔允都教授提出。他主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先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结构的达成情况,提倡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基于目标预设评价方式与标准,再具体设计活动以落实任务评价,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目标所期望的行为[6]。崔允漷教授建议教学评一致性可“依据清晰的目标处理教材、选择方法;结合情境刨设引导主动的、反思式的知识建构;依托学习过程开展参与式、嵌入式的即时评价,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达成指明清晰的实施路径[7]。

虽然大部分一线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教学过程中随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以有效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缺乏以目标和任务落实为主线进行设计教学过程的技巧和实施策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和模式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成绩水平有积极意义。

2.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新设计

因课本原有任务和目标不够全面,教学新设计(表2)中酸与指示剂、与活泼金属反应的问题设置较简单,直接归纳总结通式。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设置问题多且细致,与碱、某些化合物反应以旧知导新知,体现实验一现象一规律—拓展的思维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酸有一定的认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但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任教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中上层次学生比较多,可设置层次问题刺激学生突破,在进行课堂探究时,分小组进行,可使每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2.学科素养目标与方法

(1)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资源展示、创设情境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酸的用途和存在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热爱;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对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逐步探索解密,理解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能将学习方法类推其他物质的性质认识和学习;利用思维导图、知识网络等手段,对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进行概括和比较,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通过对生活中涉及酸的化学性质的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发展其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评价目标

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和讨论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勇于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通过观察学生展示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思维导图、知识网络,诊断并发展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网络建构和认知思路结构化水平;通过观察指导学生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写出反应原理和现象,对生活实例和课堂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品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五、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学生检查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和清晰每一个环节的任务单,通过情境中探索和解决任务,驱动学习和教学评价生成。

环节一:问题导入

师:在讲台放两瓶酸,多媒体展示硫酸蓄电池和胃酸消化食物视频,和常见的酸在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应用例子。

【学习任务】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的稀盐酸和稀硫酸?

【评价任务】生:观察后回答物理性质和用途:如无色透明的液体。

环节二:创设情境(酸的探险)

情境创设:硫酸、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图2),迷宫有许多“怪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两酸必须战胜它们(与之反应),才能通过历练获得认可。

师:历练探险的两酸进入迷宫,第一关就偶遇“红黑双煞”。展示氧化铁和氧化铜相关信息。【学习任务】:酸能战胜第一关的对手吗?

【评价任务】生:用提供的两酸、生锈的铁钉、氧化铜药品,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生:(小组实验)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人一根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的铁钉,过一会取出铁钉,用水洗净。(或不取出铁钉,继续观察)

【学习任务】谁能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呢?

【评价任务】生:红棕色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师:很好,请观察课本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并动手操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到结论。

生:氧化铜溶解了,溶液变成了蓝色。说明氧化铜也能与酸反应。

生:[性质一]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化合物和水。

环节三:拓展延伸、继续探险

【学习任务】:大家归纳得很好,还有沒有别的小组补充不同的实验现象呢?

生2:我们小组还看到了除锈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师:根据方程式来看,除铁锈生成物是没有气体的,气泡是怎么生成的?

【评价任务】生:纷纷猜测和讨论,认为这个气泡是氢气,并进行了检验。

师:非常好!大家能否回忆前面学过的第八单元氢前金属与酸反应的内容,并归纳得到结论?

【评价任务】生:写出稀盐酸、稀硫酸和镁、铁、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性质二]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化合物和氢气。

师:小明听爸爸说可用稀盐酸给铁制器皿除锈,他想亲自试一试。于是,他把一颗生锈铁钉放人足量稀盐酸中,然后美滋滋地去睡觉了……当他醒来之后发现铁钉不见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评价任务】生:纷纷猜测铁钉不见的原因。

1.因为铁钉全是锈迹,所以全都反应完了。

2.因为铁钉里面的铁也被反应完了。

环节四:巩固旧知、探险第二关

师:酸的探险来到了第二关,遇上了百变的指示剂,它们是否能继续前行?

【评价任务】生:个别同学讲台演示,酸与石蕊溶液变色情况。

回忆归纳[性质三]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酚酞变色。

环节五:设疑追问、探险第三关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还知道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酚酞变红色。

酸能否证明自己实力,与氢氧化钠反应,继续过关?

【学习任务】同学们能否运用指示剂,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生:投入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生3: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在两支装有等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人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再分别逐滴滴人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设计,运用了指示剂酚酞,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做实验探究一下你们自己的方案。

【学习任务】生:分小组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评价任务】请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论。

生4:我们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滴人酚酞的时候溶液呈红色,分别慢慢滴人稀盐酸和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师:谢谢你的分享,这说明了什么?

生5:说明了碱与酸反应,碱被消耗完了。HCl+NaOH=NaCl+H20

师:很好!请接着认真观看两个演示实验,并归纳出这一类反应的结论。

(演示)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生6:蓝色沉淀和红褐色沉淀在逐渐滴加酸之后消失了,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结论四]酸能与碱反应。

师:很好,请坐!这一类反应的通式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归纳。

环节六:情景导学、最后一关

师:酸历经各种考验,来到了最后一关,它能顺利通过吗?

展示视频:鸡蛋游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为什么能在酸液中“游泳”?

【学习任务】(动手操作趣味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各往其中加入一个生鸡蛋,观察实验现象。

【评价任务】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验证?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7:看到蛋壳表面产生气泡,在酸溶液中起起伏伏,像在游泳一样。

生8:(补充)2HCl+CaCO3一CaCl2+H2O+CO2↑

H2SO4+CaCO3==CaSO4(微溶)+H2O+CO2↑

【学习任务】大家还记得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还尝试过哪些反应?

生:还尝试了碳酸钠与酸反应,也能制取二氧化碳。

【评价任务】碳酸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碳酸盐,大家能否从这两类反应中概括出酸的最后一个性质呢?

生:[结论五]酸能与某些化合物(如碳酸盐)反应。

师:同学们的归纳真的是特别棒!这节课我们陪伴着酸到化学迷宫进行了历练,对它的本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在生活和化学世界中,它又是怎么完成“挑战”,证明自己的实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省略)

师:让我们一起归纳一下酸的“必杀技”吧!

【任务评价】生:酸的化学性质一共有五个,就像我们一个巴掌有五根手指,我们要牢牢掌握这些性质。(PPT展示学生对本课的思维导图小结)

师:大家的小结都很精彩,我们掌握了酸的化学性质和它的用途,跟着酸继续去驰骋化学世界吧,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1.问题设计反思

整合课程资源,使问题的设计更合理化,针对性更强。问题和评价运用的效果体现在四个方面:(1)导人新课、创设情景;(2)生活常识现象引发思考,拓展延伸;(3)联系旧知、启发新知;(4)启发归纳化学性质和方程式。从课堂效果来看,问题的设置有效,课堂环节紧扣,任务清晰,学生带着问题向着目标去学习,知识点的习得和运用效果比较好,可以解决完成对应练习中的问题。创设情景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钉怎么不见了?指示剂的变色,鸡蛋在酸液中起伏等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旧知启发新知的环节,如除铁锈时出现气泡、指示剂再变色等,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讨现象背后所体现的化学知识,从而主动归纳出酸的几个化学性质。

2.教学效果反思

从知识探究环节到学以致用,对应解决了本课重难点——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内容,且和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做对比,能从反应通式中看到现象、元素价态的变化,足以应付习题中的综合考查题。课本原课程问题设置只讲授酸的三个化学性质,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考查要求,大部分一线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增加另外的两个化学性质,以应对综合考查题。在“酸碱反应”中,设置问题简单,仅是对现象的猜想和归纳,在“酸和化合物反应”中,运用旧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进行再深化归纳,虽然增加两个教学内容,但难度不大,还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网络更加全面,有利于问题解决。

3.亮点与创新归纳

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以酸的探险战胜对手(与之反应)为课堂进行的主线,每个学习环节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补充改编问题,把练习、考点渗透于新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练结合,通过评价反馈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和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符合教学潮流新趋势;从开篇的情景设计引入教学到逐个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归纳,充分运用旧知启发对新知的探索和猜想,线索明显、步骤清晰、教学环节紧凑。

教育和學习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高效运用好每次课堂,推进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进程,以情境和适当的问题、评价来启发和驱动学生“探知”,“激发、引导、启智、评价”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让课堂高效高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4-54.

[2]杜鹃.“盐酸的性质”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0,增刊Ⅱ:100-102.

[3] 陈艳平.“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0,增刊Ⅱ:98-99.

[4] 王宁.“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实践感悟[J].中学化学,2014(3):6-7.

[5]杜冰.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研究——以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7,6(4):60-63.

[6] 崔允漷,雷浩.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3(4):15-22.

[7] 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研究
让“教学评一致性”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