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与弘扬“十四年”抗战史路径之耦合
2022-06-11王坤
摘要: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全貌,具有分布广泛、丰富多样,历史地位突出、备受关注,历史价值厚重,资政育人意义重大等特点。其对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意义在于:丰富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内容,提供了详实的史学依据,增进了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现实说服力,有利于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应加大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宣传力度,聚焦受众主体,按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利用大数据和融媒体技术对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研究。
关键词: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十四年”抗战史;路径耦合
中图分类号:K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10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东北地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十四年抗战史’教学路径研究”(编号:18JD710031)、黑龙江省教育教学科学规划课题(党史专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编号:GJF1421026)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全国各级各类教材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2]自此,大力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深入落实“十四年”抗战史概念,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抗战的恢宏历程成为新时代大众化史学教育的新命题。
一、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概述与特征分析
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是东北人民在“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洪流中积淀形成的具有地域范畴的先进文化资源,是记忆和呈现“十四年”抗战的文化标识,闪耀着红色文化的煜煜光辉,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概述
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从反映的历史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中爱国将士殊死抵抗的抗战文化资源,如:江桥抗战遗址、北大营遗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另一部分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的抗战文化资源,这是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和核心内容,镌刻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是中国红色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散布在东北各地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战斗遗迹、纪念抗联烈士的纪念碑、东北抗联博物馆等。
从生成和存在的形式上看,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主要包含两種形态: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另一种是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东北抗战时期的遗址遗迹、遗物遗存、文献史料、文学文艺作品等;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东北抗战历史、缅怀抗战英烈而修建的纪念馆、博物馆、碑塔、陵园、以抗联烈士命名的公共场域,如东北抗联博物馆、东北抗联文化寒葱岭陈列馆、杨靖宇烈士陵园、尚志市等;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反映东北人民英勇抗战而拍摄、创作的影视剧作、文艺文学作品,如: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电影《赵一曼》、纪实文学《东北抗联女兵》等。无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凝结在有形的物质抗战文化背后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品格意志、理想信念等,集中体现在以“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3]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生动展现东北地区“十四年”浴血抗战精神风貌,是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底蕴,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继发展。
此外,东北地区还散布着大量日军侵华的遗址遗迹,如731部队遗址、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等。这些遗址遗迹虽然不属于抗战文化资源,但它印证着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殖民侵略罪行,可将其视为罪证类、警示类的遗址遗存,对于弘扬“十四年”抗战史,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特征分析
东北抗日战场是我国局部抗战的主战场,抗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环境最艰苦,因此,与我国其他地域抗战文化资源相比,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特征明显。
一是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丰富多样。据统计,东北境内现有41个革命战争年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个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有东北抗日联军战斗遗址万余处[4]。在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中,涉及东北抗战的保护单位占有绝对比例,它们和数以万计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分布在三江大地、白山黑水之间,赋予了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丰富多样的地域特征。
二是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历史地位突出、备受关注。在国家公布的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5个英雄群体名录中,涉及东北地区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多达12处,涉及东北地区的抗战英烈多达40余人,八女投江更是作为女性英雄群体被收入到英雄群体名录。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赫然在列。这充分说明东北地区“十四年”抗战以及由此积淀形成的抗战文化资源得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
三是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历史价值厚重,资政育人意义重大。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江桥抗战遗址、八女投江雕塑、赵一曼牺牲地、苏军碑塔陵园以及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等为代表,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在时间跨度上完整呈现了“十四年”抗战的恢弘历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彰显了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底蕴的伟大抗战精神,诠释了中国人民与世界正义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守望相助,也真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野蛮凶残。这些多维视角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本真,昭示了正义必胜的道义,为深入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提供了详实充分的史学依据,更赋予了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浓厚情感共鸣,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是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二、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对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意义重大
如前所述,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历史价值厚重,资政育人意义凸显,是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对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增进对“十四年”抗战的史学认知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内容
长期以来,关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一直是史学界的聚焦点。“八年”抗戰作为传统史学提法,它勾勒出了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全面抗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的过程。但这一提法无法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奋战在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场景,也忽视了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历史存在,无法全面表达中国抗战的长期性、整体性。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认同“十四年”抗战的新提法。“十四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的这段抗战历史时期,包含了“六年”局部抗战和“八年”全面抗战两个历史阶段。它从整体上反映了在日本侵华战争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抗战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民众抗战参与程度与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历史渐进过程,实现了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整体贯通,客观还原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全貌。正因如此,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成为大众化史学教育的新命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八年”全面抗战的重点宣传,人们对“八年”全面抗战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六年”局部抗战的认知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大力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一个基本维度,就是要加大对“六年”局部抗战的宣传力度。“六年”局部抗战包括东北地区的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但东北地区的抗战持续时间长、地域范围大,特别是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成为局部抗战的主战场。因此,加大对东北地区抗战的宣传力度,突出东北地区抗战的历史地位,才能更好地彰显“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历程。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是东北抗战的文化标识,是对东北地区抗战的历史记忆和深刻追思,加大对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传承,必将丰富“十四年”抗战史的内容,夯实“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基础。
(二)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为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提供了详实的史学依据,增进了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现实说服力
弘扬“十四年”抗战史就是让人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惨无人道的殖民侵略,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目的,也是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基本内容。尊重历史事实,用史料证明历史,这是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弘扬“十四年”抗战史,就是用详实丰富的史料来证明阐释这段历史。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文物的时代价值,启发我们要用好文化资源。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特别是抗战文物、遗址遗迹,这些都是阐释“十四年”抗战史最详实的史料,是东北地区抗战的记忆符号。坚定文化自信,依托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讲好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历史故事,进而讲好全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故事,是弘扬“十四年”抗战史应有的视角。如:北大营营房旧址、“九·一八”事变残历碑、江桥抗战遗址、赵一曼的遗迹遗物等,这些抗战文化资源生动再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历史场景,充分说明“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6]。
(三)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有利于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
“十四年”抗战史观是人们对“十四年”抗战的正确史学认知和基本观点,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等。弘扬“十四年”抗战史,就是要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并在人们的史学认知中培养正确的抗战史观。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发人们对“十四年”抗战的情感共鸣,自觉增进对“十四年”抗战史的价值认同。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联战士的理想信念、红色基因、浴血奋战的生动阐释,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继发展,构成了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和厚重底色。如赵一曼留给儿子的书信、八女投江的感人事迹、杨靖宇烈士陵园、赵尚志烈士墓碑等,这些抗战文化资源穿越时空,倾诉历史,折射着东北抗联精神的熠熠光辉。依托这些抗战文化资源,必能润物无声、化物育人,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的境界里,自觉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熏陶,增进对“十四年”抗战史的价值认同,进而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
三、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与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路径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准确定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为弘扬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新时代,要充分依托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聚焦“宣传态势、受众主体、创新应用”的三重维度,优化路径选择,推动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与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深度耦合。
(一)加大东北抗战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强化宣传态势,是推动两者之间深度耦合的基本前提
东北地区偏于祖国一隅,抗战文化资源丰富厚重,但是,与以红色文化资源著称的井冈山、延安等地相比,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略显逊色,其历史价值的影响力与现实社会的认知度并不匹配。因此,强化对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宣传,是弘扬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机构要跟踪报道、网络媒介平台要大力宣传、文化旅游机构要持续推动,构建全方位宣传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新格局,形成有效的宣传新态势,打造东北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红色名片。
(二)精准对焦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受众主体,按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是推动两者之间深度耦合的重点内容
首先,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要从青少年特别是学生抓起,推动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学生“十四年”抗战史学习。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将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十四年”抗战史教学的新途径;结合重大节日、特殊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重点要从广大党员干部抓起。“十四年”抗战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历史,在党员干部中弘扬“十四年”抗战史,这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要用好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生动教材,通过抗联精神的党史宣讲、现场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争鸣等形式,推动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长效化、常态化。最后,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要从人民群众抓起,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十四年”抗战史观,“十四年”抗战史才真正成为人们普遍的史学认同。为此,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把红色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与白色冰雪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培植振兴东北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发挥红色旅游资政育人的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东北红色抗战文化资源,增进对“十四年”抗战的整体认知。
(三)依托大数据资源和融媒体技术,实现对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研究,是推动两者之间深度耦合的全新视角
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VR技术、网络资源优势等,创建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提供丰富、便捷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微课、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东北抗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的渠道,通过数据库建设和传播渠道布局,为全国人民依托东北抗战文化资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弘扬“十四年”抗战史提供全景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9-04(01).
[2]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J].新教育,2017(4).
[3]劉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5(6).
[4]于春梅.东北抗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探[J].黑龙江教育,2020(7).
[5]潘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J].当代广西,2008(1).
[6]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04(01).
[7]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作者简介:王坤(1977—),男,汉族,吉林舒兰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域抗战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