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成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022-06-11曹一宁苏剑锋

西部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思政课

曹一宁 苏剑锋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育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课程。开放大学成人大学生因青年人、职业人、基层的群体画像特征,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坚定历史自信的培育过程中,需立足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1+4+X”的运行模式,以理论素养薄弱和师生区隔共存,青年人和职业人集于一身,技术赋权与基层同在的学生学习状态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培育历史自信的成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路径,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增进理性认同,以辅导教师为主导增强情感认同,以范式转换作为教学体系构建保障来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开放生;历史自信;思政课;教学体系;温州学习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13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人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历史虚无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号:21wsk338)的有关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育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课程。开放大学成人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青年人、职业人、基层的群体画像特征。在成人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培育过程中,厘清圈群基本特征,结合成人大学生学习特点,探寻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路径,切实提高思政课在增强成人大学生历史自信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一、开放教育学生的群体画像:青年人、职业人、基层

开放大学的学历继续教育是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学生(以下简称“开放生”)即本研究所指“成人大学生”。开放大学的办学组织体系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等共同组成,为系统办学,其中分部依托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开展合作共建。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有分部45家,2021年春季,45个分部实现开放教育招生70万人,比2020年春季招生数增长17.08%,其中浙江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招生24410人。《国家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由学历补偿向知识更新”转变,这不仅是对继续教育学历补偿需求逐渐减少的确认,也是对当下成人学生实际需求的响应。以2019年为例,办学40多年后,国家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431万人,70%的学生来自基层①,浙江分部各个学习中心这个比例更高。

以温州市本级学习中心2019—2021级3127名开放生为样本的年龄、职业等调查情况如表1、表2、表3。

从年龄结构上看,近三年开放生入学年龄在20周岁以下的在各自年份总人数的占比区间为3.13%—5.65%,45(不含)周岁以上的为5.01%—9.31%,开放生的年龄主体在20(不含)—45(含),形态上呈現两头尖中间大的特点。再看生源的学历层次,本科与专科比(以下简称“本专科比”)总体为1∶2.61,三年各自比为1∶2.14、1∶4.19、1∶1.89,20周岁以下、45周岁以上本专科比值偏低。

总的来看,开放教育45周岁以下的学生人数占比90%以上,学生主体是青年人;专科占总人数的72.27%,远大于本科;20周岁以下和45周岁以上“一少一低”:人数少、本专科比低②,映射出开放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不考虑普通高校扩招对开放教育带来的影响③,以18周岁结束中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计,少数学生在结束中等教育一两年内选择就读大专,占专科总人数的6.33%;少数人结束中等教育37年以后开始开放教育大专学习,占专科总人数的8.1%;选择在结束中等教育7—12年后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有490人,占专科总人数的21.68%。大致可推断,就读专科的开放生多数是在走上社会若干年后因“需要”选择重回校园;45周岁以上本专科比值偏低,既反映了45周岁以上群体对学历教育诉求总体下降的普遍现象,也折射出该年龄段学生强烈的学历诉求心理。如表4。

据表4,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机关、事业、国企以及学校、幼儿园等单位,个体及其他(无业)约占四分之一,在民(私)营企业的人数比例最高。总体看,不同职业类型在各年份占比情况相差不大。如表5。

对职业1进行细分,可看出,协辅警、一线教师及村干部、社区工作人员是开放生中居增长期的职业群体,这与国家开放大学注重“为基层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导向趋于一致。协辅警、村干部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基层工作人员,因种种原因游离编制之外,与传统意义上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不同;一线教师多数来自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此外,在对开放生职业状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民(私)营企业工作的绝大多数系基层工作人员。

青年人、职业人、基层等构成了开放生总体上的人群特征,决定了历史自信培育的迫切性。

二、基于“1+4+X”模式的成人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切入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同时,“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2]。唯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构筑起对单线式历史观、游走于历史细节以及“价值中立”等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减损传统文化意义的错误历史认知的屏障;坚定了历史自信,“历史即叙事”等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青年人理想信念培育的价值虚无也就无法浸入。在青年人、职业人、基层为群体特征的开放生历史自信培育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

(一)思政课“1+4+X”运行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是“1+4+X”④,开设形式上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这种面向在职成人的统一的在线思政教育模式,促进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但距离坚定历史自信的要求尚有不足。一是“1+4+X”的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未能在开放成人学段得到完整贯彻。专科起点的本科开放生,在前本科学段学习了《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因而在本科学段不再重复开设,对于本专科学段之间间隔时间较短的学生来说,不影响不同思政课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思政效能的发挥,但对于间隔时间较长的,整体效能会受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定的功能定位无法作用于专科学段。“在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中,全部内容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达到了逻辑自洽”[3]的“逻辑完备性”即《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德法》是落脚点[4]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于各门课程中。尽管在专科前学段开设有较为系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内容,但因成人学生的特殊性,实践中不同学段时间间隔长,致使知识系统有缺损。此外,多数学生专科前学段的系统历史学习是在偏重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中完成的,在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上整体偏弱。三是线上网络教学为主、线下面授课堂为辅的师生分离教学模式,限制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师生分离状态既无法针对性地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传授知识,更无法实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思政课堂上“以情动人”的情感育人功能。E3315ECF-8998-401B-AA15-E632E5D09509

(二)历史自信培育切入点

与身份上的职业人、基层相对应的是,开放生作为成人在职教育对象在理论素养上较为“虚弱”。开放教育专科生人数远大于本科生的格局并未因近幾年本科招生数量的增长而有所变化,从国家开放大学、省开放大学到地市电大,情况基本相同。与开放专科生普遍存在的中职(含技工学校)教育背景相伴的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历史知识体系欠完整,科学历史观尚在形成之中,理论素养总体偏弱,故难以对历史认知上一些错误观念作出本质判断与识别。如貌似“价值中立”的普世价值本质上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对其有效屏障的形成既需要常识上的认知,更需要方法论的训练、价值导向上的引领,这是师生区隔状态下难以实现的。

青年人是网络的原住民,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开放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特征强化了其网络原住民的身份。作为基层的青年大众,与“精英”相比较,更加偏好娱乐化信息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开放生身上同样存在。同时,职业人面对工学矛盾,“碎片化”无疑会成为学习的重要特征。错误的历史认知,如“历史新结论”以碎片化、“戏说”等方式来阐释历史,是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但一定程度上契合青年人、职业人的心理和需求,如无传统价值的过滤就会更具迷惑性。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赋权与开放教育的“互联网+”如影随形。当与基层的开放生群体相遇,技术赋权给予“传统社会中的基层、边缘、弱势群体在虚拟场景中更多的公共话语表达机会”极有可能成双刃剑。开放生是在职大学生,与全日制在校生相比,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既是其抵御错误历史认知的优势,也是易受虚无思想影响的不利因素。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观念都可以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找到来源[5]。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生与虚拟环境结合得更为密切,网络上呈现的情感沟通如若不与现实对接,则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统一性会被割裂。

理论素养薄弱和师生区隔共存,青年人和职业人集于一身,技术赋权与基层同在的学习生活状态构成了历史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三、历史自信视域下的成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错误的历史认知可通过历史观影响价值观,进而在理性、情感等维度给学生的政治认同造成困惑,因此基于历史自信培育构建成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在提升成人大学生历史自信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一)增进理性认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用百年党史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践行坚持正确历史观和党史观的使命之一,成人高校自不例外。围绕增强历史自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着力于“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的理性认知,按照课程在思政教材体系中的构序合理融入。“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6]如《纲要》课可通过梳理百年党史中的丰富历史事实、挖掘历史人物,通过纵横比较,激活红色基因,讲明事实道理;在《德法》课中着眼于伟大建党精神,强调百年党史确立并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和淬炼而成的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道德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着眼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理论定位新高度,引导学生保持理性的文化立场。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归根到底要把握融入内容所蕴含的历史背景、针对的现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在历史追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挥理性认同在增强历史自信中的决定作用。

(二)增进情感认同:辅导教师主导是关键

情感在认同由“知”到“情”再到“行”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辅导教师能否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是有效提升课程针对性和亲和力进而增进情感认同的关键。开放教育线上为主的教学模式决定了线下课堂辅导对有效教学的迫切期待。基于学生实际进行教材与教学之间的话语转换是“以情动人”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师生分离的状态下,首先,辅导教师的主导是充分利用开放教育“互联网+”的优势,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进行增强历史自信的导学教学设计,促成“教”与“学”的信息对称。以温州学习中心为例,由于行业招生特征明显,只有建立对协辅警、村干部“职业的编内”和“身份的编外”所映射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采取有温度、有针对性的导学,才能避免“对牛弹琴”的无效教学。其次,辅导教师的主导是建立契合开放学生实际的教学话语。思政课教材与教学体系之间从内容到方法、从理念到模式,其转化离不开话语的支撑和表达,某种意义而言,话语转化就是体系转化。转化的必要性在于教材本身与学生之间存在时空上的距离,拉近距离才能以情动人;转化的可能性在于专题化的话语内容建构和生活化的话语表述呈现符合开放教育的实际:有限的线下课时、在职的基层青年人。“教材必须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教学则要做到‘少而精,”[7]专题化教学就是这种“少而精”。

专题化构建,一是分析教学对象,弄清教学重点。以温州学习中心为例,教学对象中专科生多、来自基层的多,协辅警、村干部等来自行业招生的多,在专科的《概论》中,可将《纲要》《原理》的内容纳入形成教学重点,借助史实、经典文献阐释相关的结论观点,夯实“以情动人”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将在职学生的关切纳入教材理论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联系“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关节点,围绕着学生的关切,内容安排上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努力达到“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8]。内容的安排是契合学生需求的,基本原理就变成生动道理,理论课就成为受欢迎的“有用”课。三是用生活化的话语表述呈现教学内容。经验是成人在职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话语表述生活化呈现促进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勾连,从而入脑入心。

(三)提升教学实效:范式转换是保障E3315ECF-8998-401B-AA15-E632E5D09509

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不惟针对普通大学生,成人大学生同样期待。错误的历史认知经常通过“价值”做文章,因此,在开放教育成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架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树、理想信念的塑造之理念要贯穿始终。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是要推进由重视线上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开足线下思政课程面授辅导课,让教师的“以情动人”与更多时空结合。二是要提升社会实践教学育人功效。如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的模糊认知,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如能结合成人学生的职业,如村干部等设计诸如“老红军”的关键人物口述、访谈环节,可有效抵御“个体记忆改造历史”。三是要强化价值观形塑。错误历史认知以迂回、隐蔽、细碎的方式进行渗透和涓滴,但“万变不离其宗”,依旧是围绕“价值”。因此,围绕着史论结合对正确价值观的传扬和错误价值观的批判这一主线,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沿着价值观和国家总体布局的关联,到价值观实践引导这一落脚点,构建思政课程的“一体多面”价值观育人体系对增强历史自信大有裨益。

注释:

①资料数据:来自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学校概况简介。

②人数少、本专科比低:主要原因是20周岁以下的本专科比低是情理之中的,按照专科学制2—3年的一般规律,完成专科学历教育时多数学生已超20周岁。

③普通高校扩招对开放教育带来的影响:从开放教育招生规模上看,近三年职业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等社会生源招生等对开放教育招生冲击不大。

④“1+4+X”:“1”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专科分别在1、3学期开设;“4”指《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以下分别简称《德法》《纲要》《原理》《概论》),本科在1、2学期分别开设《纲要》《原理》,专科在1、2学期分别开设《德法》《概论》;“X”指《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3]吳宏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观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21(6).

[4]李芳,张耀灿.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结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5]常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论新探——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0(4).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

[7]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9.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作者简介:曹一宁(1975—),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温州城市大学(温州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苏剑锋(1975—),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温州城市大学(温州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E3315ECF-8998-401B-AA15-E632E5D09509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